摘要:你敢信?现在咱靠空调续命,可唐朝皇帝夏天能躺“冰床”吃冰镇荔枝,宋朝老百姓街头就能买“冰淇淋”,甚至还有比空调还凉快的“地下豪宅”!古人没冰箱没电,却把降温玩出了科技感+仪式感,有些招儿连现代人都得拍大腿说“绝了”!你肯定想问,他们的冰从哪儿来?咋打造“清凉窝
你敢信?现在咱靠空调续命,可唐朝皇帝夏天能躺“冰床”吃冰镇荔枝,宋朝老百姓街头就能买“冰淇淋”,甚至还有比空调还凉快的“地下豪宅”!古人没冰箱没电,却把降温玩出了科技感+仪式感,有些招儿连现代人都得拍大腿说“绝了”!你肯定想问,他们的冰从哪儿来?咋打造“清凉窝”?咱慢慢唠,保证你越听越觉得“老祖宗会玩”!
咱先掰扯最硬核的——藏冰!别以为冰箱是现代发明,古人早会“存冰过冬,留着夏用”了。周朝时朝廷专门设了个官叫“凌人”,就管冬天凿冰、藏冰这事儿。
《周礼》里写得明明白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意思是十二月凿冰,藏的量得是夏天用的三倍,怕冰化了不够。藏冰的地儿叫“冰井”,挖个大深坑,底下铺干草、锯末,把大冰块码进去再封严实,跟咱现在的冷库没差!
可你琢磨琢磨,冬天的冰存到夏天,不得化掉一半?要是碰上个暖冬没冰咋办?古人早有备用方案,绝不让自己夏天“烤红薯”!
到了唐朝,有钱人就不满足于光用冰了,直接造“凉屋”!这可不是随便搭个棚子,讲究得很——一般建在水边,比如池塘、小河旁,屋顶盖芦苇或凉席,屋里还装“风扇”。不过这风扇不用电,靠水力带动:河边装个水车,水车连屋里的扇叶,一浇水车转,扇叶就跟着转,把水边的凉风往屋里吹,活脱脱“自然空调”!
更夸张的是唐玄宗给杨贵妃建的“含凉殿”,《唐六典》里说这殿“以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屋里还摆着“冰床”,铺着锦缎,杨贵妃往上面一躺,再吃颗冰镇荔枝,那日子,比咱现在吹空调吃雪糕还滋润!你说这待遇,谁看了不羡慕?
有了凉快地儿,还得有凉快吃的!宋朝人在“冰镇美食”上,把创意拉满了。你去宋朝街头逛一圈,夏天的冷饮摊比现在的奶茶店还密集!
《东京梦华录》里写汴京的夏天,街头有卖“冰雪冷元子”的——糯米团裹糖霜泡冰水里,甜凉入味;还有“水晶皂儿”,藕粉做的透亮透亮,加冰吃着特爽口。最绝的是“冰酪”,把牛奶、糖、果汁混一起,放冰里冻成半固体,跟咱现在的冰淇淋几乎没差!
传说北宋词人黄庭坚还写诗夸它:“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可见当时多火。你想想,宋朝老百姓都能吃上“冰淇淋”,这生活水平是不是超出你想象?
当然了,这些都是有钱人的玩法,老百姓咋降温?咱老祖宗也有“平价招儿”,主打一个“实用不费钱”!比如“竹夫人”——就是个竹编的圆筒子,夏天抱着睡觉,竹编透气吸汗,比抱被子凉快多了,老辈人常说“凉竹夫人抱,暑气全赶跑”;还有“瓷枕”,瓷的东西自带凉感,夏天枕着后脑勺不冒汗,难怪古人能睡个安稳觉。
另外,他们还会煮“清凉汤”,用金银花、菊花、甘草煮水放凉,既能解渴又能解暑,比现在的碳酸饮料健康多了!你看,不管有钱没钱,古人都能找到舒服的降温法,从不含糊!
其实古人的降温智慧,说到底就是“顺应自然,巧用资源”——没有电,就用水力、风力;没有冰箱,就挖冰井、存冰块;没有空调,就造凉屋、用竹枕。
他们不跟自然对着干,反而借自然的力让自己舒服,这一点咱现在都得学学——毕竟空调吹多了容易得“空调病”,偶尔试试老祖宗的方法,比如喝碗冰镇绿豆汤、在树荫下乘乘凉,说不定更舒服!
你家夏天除了开空调,还有啥从小用到大的降温妙招?比如奶奶缝的布枕、爷爷泡的凉茶?评论区跟咱唠唠,让大伙儿也沾沾“老祖宗的清凉智慧”!
来源:芝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