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风貌—“沪派江南”营造】“演化—活化”视角的“沪派江南”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研究——以浦东滨海港塘区域为例 |上海城市规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9:41 1

摘要:本文从“演化—活化”视角探讨“沪派江南”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相关理论内涵和政策方向。以浦东滨海港塘区域为例,首先,基于演化视角,兼顾历时性与空间共时性,分析乡村聚落风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源于熬波煮盐的横港纵塘水系;农林水交织的平原乡村景观;兼顾生产生活的地方特色民

本文从“演化—活化”视角探讨“沪派江南”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相关理论内涵和政策方向。以浦东滨海港塘区域为例,首先,基于演化视角,兼顾历时性与空间共时性,分析乡村聚落风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源于熬波煮盐的横港纵塘水系;农林水交织的平原乡村景观;兼顾生产生活的地方特色民居;多元交融的历史文化景观等。其次,运用活化思路,统筹复杂因子与多重价值,探索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路径,包括“沪派江南”品牌化战略、自然化解决方案、精细化设计手法和项目化运作模式等。最后,综合运用空间规划设计技术方法,提出若干实施策略与政策建议,包括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设立准入/负面清单和搭建“三师联创”平台等。

1

“演化”视角:乡村风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1.1 源于熬波煮盐的横港纵塘水系

因海浪和潮汐作用堆积贝壳沙堤而形成的上海古海岸线(即冈身线),基本沿西北—东南走向呈带状分布。冈身线东侧区域较晚形成,在长江与太湖泄洪水道的共同作用下,今浦东地区的周浦至奉贤一线逐渐形成了浦东滨海平原的基本地形轮廓。一方面,成陆时间差异和土壤条件不同,导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另一方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导致了地域文化分异。

浦东地区成陆过程示意图

“一部浦东史、半部盐业史。”浦东盐业生产始于唐末五代,南宋设置下沙盐场,元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分设9个制盐团,每个团下设若干灶户,人工开挖沟槽引入海水,潮港河道对应各自生产单位称为“灶港”。东西向引潮沟漕(灶港)、南北向导入盐田,“捍海筑塘、聚灶煮盐”,呈现“横港为主干、纵塘为齿梳”的水系肌理。明清后盐业由盛转衰,因盐业生产而开挖的15条灶港却在浦东地区延续至今,从北向南依次为北八灶港至北一灶港共8条,以及南七灶港至南一灶港共7条。据雍正年间《分建南汇县志》所附浦东地区水系图所示,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灶港盐田、横港纵塘的水网格局并延续至今,逐渐演化出“横波”“羽扇”“年轮”3种典型的“沪派江南”风貌意象。

历史上的浦东地区水系分布

浦东地区现状主要灶港

1.2 农林水交织的平原乡村景观

浦东地区水网密布、大小河道纵横交织,拥有江、河、湖、港、沔、泾、浜、塘等多种水文地形,构成乡村肌理骨架。村民枕水而居,形成聚落,开展农业生产、组织日常生活等,形成地方特色乡村风貌。以“沪派江南”营造川沙纯新试点单元为例,七灶港、六灶港、焙灶港等东西向灶港平行排列,间距为1—2 km。多条南北向纵塘支状水系与之交错,形成齿梳状水网。农田与水路紧密结合,沿纵向支流呈条带状分布,形成条田景观;单元内林地分布疏密有致,形成林水交织的生态景观及“一水、二宅、三林、四田”的空间格局。综合统计河湖、坑塘、养殖水面、林间水系以及宅前屋后河沟、季节性水田等,冬春季(水田休耕期)水面率约13.32%;夏秋季(水稻生长期)水面率约39.29%。

水是浦东平原地区乡村景观的核心与灵魂,“水、林、田、路、宅”等江南水乡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沿灶港骨架形成多样化的驳岸形态。

主要驳岸形态及其特征

1.3 兼顾生产生活的地方特色民居

浦东新区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从阡陌纵横的农业区域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乡村地区部分传统民宅得以保留,同时也有大量翻建、新建的当代村宅,以及近年来因发展乡村文旅而兴起的公共建筑和时尚民宿等。从空间位置看,浦东村宅大多逐水临路,且不同年代的特色建筑并存融合,保留了时代变迁过程中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印记。

绞圈房作为上海尤其是浦东地区传统特色民居类型之一,具有典型的乡土民居风格和滨海建筑特征。出于防风抗震的安全考虑,绞圈房四面绞合,形如米斗,首尾相连形成“口”字型。除正屋、厢房、门房等居住功能外,往往保留部分空间放置农具及饲养牲口,兼具农业生产功能。

绞圈房平面布局示意图

在建造技艺上,房体骨架为全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连接以增强抗震性,檐口较低以增强抗风能力,庭心宽敞利于通风排水。此外,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外立面墙体除部分青砖纸筋灰砌筑,多为竹枪篱或者护壁篱,门窗多为木板支窗或蛎壳窗。

浦东地区代表性绞圈房

1.4 多元交融的历史文化景观

历史上,浦东因盐业、农业生产形成浓郁的盐商文化和农耕文化,衍生出灶、团、仓、港等老街、古镇,又因食盐交易、商品集散和政府驻地监管,进一步形成下沙、新场、川沙、大团、高桥等集镇和历史风貌区。近代以来,航运商贸经济迅速发展,浦东地区首开先河,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在江南水乡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多元风格,形成中西合璧的文化景观。

以康桥镇沔青村为例。它位于横沔港与盐船港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因商品集散形成横沔老街,街巷整体保持水乡特色和清末民初风貌,又演化为横沔历史文化风貌区。村内翊园兴建于1921年,园主原为犹太商人哈同的管家,返乡后仿效市区的哈同花园兴建新式园林。

2

“活化”视角: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路径

2.1 品牌化战略:塑造“沪派江南”概念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品牌可提升项目层级,整合规划土地、农林水务、文化旅游、建设交通等多部门、多领域的政策、项目等资源,可实现跨部门协同治理,形成系统集成的高效机制。如浙江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经过20年持续努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沪派江南”营造实践通过类型学方法,对上海乡村蓝绿基底进行系统性归纳,提出“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要素作为底色底版,将产业、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其中。基于“沪派江南”概念的一系列品牌化塑造,如开展面向公众的乡村行纪活动,举办“沪派江南”主题展览等,在主流媒体(含新媒体)及自媒体的广泛传播下,社会影响力和群众知晓度得以迅速提升。

2.2 自然化导向:探索NbS解决方案

超大特大城市实施乡村风貌保护传承,必将面临深度城市化之后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多重挑战,如耕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有限、人口高度密集、生态空间碎片化等。有鉴于此,大都市地区的乡村规划建设行为,除了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还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健康、文化传承、城乡协调等多方面议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强调有效管理自然资源,将危机转化为转型发展机遇,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人类健康和福祉,是新时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发展思路和政策工具,在“润物细无声”的规划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川沙纯新单元为例,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倡导尊重自然、汲取历史与人文底蕴以及生态优先、协调环境与开发的设计理念,在七灶老街与天主堂隔水相望的林地空间,策划设计亲水性建筑“弹性小屋”项目,旨在以最小量的开发为地方赋予功能和价值。其核心设计思想包括:架空式基础结构降低对场地的影响;随气候变化可增减的设备单元组件;取材本地树木、减少运输排放并采用仿生学方法、适应自然环境;根据季节变化及旅游淡旺季,限定开放运营时间从而降低能耗和设备折旧等。

2.3 精细化设计:运用“针灸式”手法

“沪派江南”营造试点中,强调“针灸式”“低干预”“近自然”的规划思维和设计工具,构建具有江南文化和水乡特色的风貌体系。乡村规划设计要充分尊重乡村底色底版,避免大拆大建,注重人地关系等。因此,要树立“水乡”与“都市”融合的理念,以郊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抓手,通过特色作物、生物多样性、建筑风格等引导,并设置郊野空间“容野率”、自然河道曲率、耕地集中度等控制性指标,以设计赋能营造高品质郊野空间。

例如,川沙纯新单元的“乡野水环”项目,旨在延续凸显横港纵塘的水脉空间肌理,引导聚落沿东西向灶港和南北向盐塘呈条带状分布,营造水宅相依、农林交织的“沪派江南”水乡风貌。在设计上,强调“水、田、林、湿”有机结合,并不刻意打通或连接水系,充分利用已有的涵洞、渡槽等设施,借助潮汐或风雨形成的自然水动力,描绘“水流成环、人行观景”的“沪派江南”画卷。

2.4 项目化运作:超越“拼盘”模式

高效利用财政投入、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是集中力量振兴乡村的关键议题。一方面,财政资金通常以专项形式拨付,部门之间难以整合并形成规模效应,在实施中“各自为政”,导致重复建设、碎片化等现象,空间上表现为“点状美化”而非“全域振兴”。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因如产权模糊、政策变化、跨部门审批冗余等因素而参与意愿不足,加剧乡村发展的资金缺口。就其实质,并非资金短缺,而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或因政策口径调整,企业需承担额外运营风险而导致参与意愿降低等。

“沪派江南”品牌通过梳理各政策单元已实施或拟实施的建设项目,识别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新增建设项目,点状更新策略与既有项目形成协同效应,可优化既有项目效能,并连点成片实现区域整体提升。

乡村振兴项目与政策汇总

此外,整体谋划、功能策划及空间规划先行,同时在特色刻画和编制实施计划上精细管理,可有效规避重复建设与时序冲突,构建多部门协同推进的高效治理格局,显著提升项目实施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从而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拼盘”模式,实现资金使用一盘棋。

3

实施策略:综合运用空间规划方法

3.1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治作为调整和优化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土地利用管理手段,旨在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乃至全球城市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通过综合开展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整治、郊野公园绿色空间整治等多种类型的整治项目,起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满足城市居民健康游憩需求、带动乡村转型发展和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多重作用。

上海乡村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人地关系复杂,国土空间利用问题交织,协调利用矛盾突出,土地整治以其对土地用途及权属的系统调整优势成为推动乡村区域整体提升和改善的重要工具平台。在实践中,上海已形成土地整治规划体系、郊野公园建设、低效用地减量化等诸多治理工具,实现了保护耕地、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空间品质、改善乡村居住水平、传承乡土文化和促进乡村产业转型的系统化大都市乡村多功能发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其资金使用,在“沪派江南”营造试点中发挥着关键性的“核爆”作用。一方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奠定了营造试点的基调,以锚固蓝绿生态底色底版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联动各条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营造效应;另一方面,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全社会共同绘制一张蓝图,形成“沪派江南”整体意象。

3.2 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根据上海全市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整体要求,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中交易。通过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主体地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一政策工具,既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要素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土地要素参与赋能乡村振兴、反哺集体经济;同时,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借助其专业运营经验和市场渠道,有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沪派江南”营造浦东川沙纯新单元的首发项目之一,汤店村九善农植有机农场,受让两幅入市集体土地,将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在地乡村研究所,厚植其乡野公园和研学基地开发主题。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和对该模式的推广,以及乡村土地推介活动的持续举办,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塑造“沪派江南”重要节点做出良好示范。

3.3 设立准入/负面清单

资金与权责的重构是破解资金碎片化难题、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路径。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明确资金使用的限制和禁止领域,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确保财政资金被合理、高效地用于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有效解决资金使用分散化、缺乏协同的问题,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和精准投放。如浦东新区制定《乡村风貌正负面清单》,禁止乡村家具城市化、公园化,破坏自然野趣;不提倡过多布设亲水平台、分割水面景观;反对整修无纪念价值的老旧房屋等。

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下,市级和区级的权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市级部门负责资金的统筹和政策指导,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确保资金向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倾斜;区级部门则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监管机制,确保项目按照规划和要求顺利推进。此外,规划资源部门还应从土地和空间供给角度,对于上述准入/负面清单给予支持或限制,确保项目有效实施及土地高效利用。

3.4 搭建“三师联创”平台

强化技术支撑是提升规划与实施科学性、解决多部门标准冲突的重要手段。在“沪派江南”营造试点中,创新性地引入“三师联创”机制,即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协同合作,通过全周期介入与动态协商机制实现技术标准整合,规划师主导土地利用与功能布局,建筑师优化建筑风貌与结构安全,景观师统筹生态修复与公共空间设计。三师团队基于田野调查数据与文化特征挖掘,形成覆盖“规划—设计—施工”全流程的技术协同平台。

通过建立在地化协作网络,“三师联创”机制有助于形成“专业人士引导+镇村干部协同+村民参与”的常态化沟通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通过双向需求匹配提升方案可实施性:三师团队确保专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镇村干部保障规划与地方实际情况的契合度,村民参与使规划更贴近民众需求,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如浦东川沙纯新单元试点中,三师团队与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紧密合作,以田野踏勘、口述史记录等方式梳理村落历史脉络,将传统水乡“横波”肌理融入现代文旅设施布局。

4

结语

随着“沪派江南”营造的持续开展和全面推进,围绕乡村风貌保护及其传承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诸如产权模糊、主体不明、资金不足、统筹乏力等,仍将一定程度上存在,需从项目生成、空间活化、引入多元资本、倡导多方协同等方面着手,深化制度改革,激励政策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风貌保护传承样本。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25年第4期《“演化—活化”视角的“沪派江南”乡村风貌保护传承研究——以浦东滨海港塘区域为例》,作者:罗翔,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徐红、薛友谊、赖志勇、徐佳琪,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我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扩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和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