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空经济丨城郊低空经济发展的“三大误区”与破局路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09:35 1

摘要: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场景落地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价值不仅在于开拓万亿级经济增长极,更在于通过三维空间拓展重构城市发展空间与产业形态,有望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赛迪四川发布的《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框架、路径与建议》认为:“低空经济具有典型的地域性

作者

低空经济产业研究中心 张文梓伊 易正广

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场景落地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价值不仅在于开拓万亿级经济增长极,更在于通过三维空间拓展重构城市发展空间与产业形态,有望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赛迪四川发布的《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框架、路径与建议》认为:“低空经济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特征,需要地方找准发展定位。”核心城区、城郊、空港等作为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承载单元,如何通过构建错位发展路径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与综合效益的双重最优?本文聚焦城郊低空经济发展实践,探讨其破局之策。

一、城郊发展低空经济战略价值与判断误区

低空经济作为覆盖多领域、融合多业态的综合型经济形态,是城郊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例如,低空飞行器的常态化飞行,可带动基建、制造、服务等多产业发展;低空经济在物流、应急、文旅等场景的应用,能提升城郊经济活力与竞争力;通过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城郊可高效获取、整合、利用数据,从而告别“苦数”时代,迈向数字化新阶段。

然而,赛迪四川调研发现,当前城郊发展低空经济仍存在“三大误区”:

(一)技术导向误区:重硬科技引进,轻场景应用验证

部分城郊将技术先进性简单等同于产业竞争力,存在明显的“硬科技崇拜”与“标签化布局”倾向,盲目引入低空飞行器(如无人机、eVTOL等)整机制造、航空发动机等高技术门槛领域,盲目追求全产业链布局,而忽视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与应用场景适配性。

(二)资源导向误区:重空域范围争取,轻区域协同网络构建

空域是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性要素,但部分城郊片面追求低空空域开放,却忽视与周边区域的航线互联与空管协同。这种“孤岛式空域”开发模式,难以形成跨区域低空网络,制约物流配送、短途运输等规模化应用。

(三)政策导向误区:重短期经济指标,轻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部分城郊将低空经济视为拉动短期经济增长的“工具”,政策设计过分聚焦于GDP增速、项目引进数量等显性指标,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低空经济企业入驻,却忽视了产业生态的长期培育和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导致企业过度依赖政策扶持而非核心技术研发。

二、当前城郊发展低空经济的比较优势与制约瓶颈

(一)比较优势

随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发展原则,城郊处于优先发展的价值潜力高点,或将成为低空经济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前期场景爆发的主阵地。

1.“先载货”原则下,城郊物流需求为低空经济提供核心应用场景

长期以来,城郊受地形复杂、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因素制约,“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问题突出,传统配送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满足城郊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乡的高效流通需求。无人机货运凭借其灵活性高、地形适应性强、运营成本相对可控等优势,能够有效突破城郊物流的地理限制,实现偏远地区物资的快速投递与循环流通,精准匹配城郊物流市场的核心需求,市场需求明确且空间巨大,为无人机货运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场景支撑与广阔的价值空间。

2.“先隔离”原则下,城郊空域优势为低空经济提供安全管理保障

相较于核心城区空域的严格管制,城郊低空飞行活动较少,空域资源冗余度高,飞行冲突概率低,便于划设专门的低空试验空域,实现与公共航线的有效隔离。同时,城郊空域管理审批流程相对简化,部分区域已实现“当日申请、次日飞行”的高效审批模式,大幅降低了低空运营的时间成本与制度成本。这种“隔离式”空域环境,能够为低空飞行器测试、运营标准制定、安全管理体系搭建提供稳定的试验场景,有效降低技术落地与商业化运营的风险。

3.“先远郊”原则下,城郊空间特征为低空经济提供安全运营基础

从人口密度来看,城郊人口密度仅约为核心城区的1/5,且建筑布局相对稀疏且平均高度较低,地面障碍物少,为低空飞行器的起降、飞行与应急处置提供了广阔的物理空间。在实际运营中,若发生飞行器故障、失控等突发情况,城郊充足的应急处置空间能够显著降低事故对地面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低空经济新技术验证、商业模式探索提供了安全的试验场。

(二)制约瓶颈

在城郊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仍面临多重结构性制约因素,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生态要素短缺及商业化应用闭环缺失构成三大核心瓶颈,对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形成显著掣肘。

1.基础设施存在系统性短板,支撑能力不足

城郊低空经济普遍存在通信覆盖不足、起降网络薄弱及能源补给缺位等系统性短板。多数城郊尚未建成标准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布局分散且标准不统一;飞行器维修保养、航空油料补给、专业停放管理等地面配套服务网络普遍缺失,导致飞行器运维效率低下、运营成本攀升;低空通信网络在城郊偏远区域存在覆盖盲区,难以满足低空飞行器实时监控、精准调度需求,制约产业规模化运营与安全管控能力。

2.人才与资金要素双重短缺,产业生态构建受阻

城郊低空经济发展面临人才供给不足与资金投入乏力的双重困境,成为制约产业生态完善的关键障碍。城郊低空经济相关人才储备与产业需求存在显著错配,尤其缺乏飞行器操作、维修养护、低空交通管理、场景应用开发等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低空经济前期投入门槛高,通用机场建设、无人机研发等前期成本高昂,而城郊财政自有资金规模有限,社会资本因投资回报周期长而持谨慎态度。

3.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商业化闭环未形成

城郊低空经济商业化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盈利模式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当前城郊低空经济应用集中于农林植保喷洒、基础地理测绘等传统领域,附加值低且需求波动大;低空旅游、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监测等新兴应用场景受客源规模、消费能力限制,用户付费意愿低,商业模式未形成“应用—产业—需求”闭环,企业盈利仍面临培育周期长和市场不确定性挑战。

三、城郊发展低空经济的实施路径

城郊发展低空经济应突破“技术至上”的传统思维,锚定场景需求牵引,构建“以‘用’为擎、以‘基’为底、以‘试’为阶、以‘新’为核”的发展路径。

(一)以“用”为擎: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层构建场景矩阵

在战略定位方面,城郊需以本地资源禀赋为基础,构建特色化低空应用场景,如,农业型城郊重点布局无人机植保、农产品运输航线;山区型城郊聚焦应急物资投送、医疗救援等场景;文旅型城郊开发低空观光、短途通勤项目。在政策机制方面,加快编制城郊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清单,培育可复制的场景应用示范标杆;创新“运营补贴+场景赋能”扶持模式,构建阶梯式激励机制,依据市场主体的营收规模、产值贡献等指标分级给予奖励,降低市场主体参与低空场景运营的准入门槛与运营成本。

(二)以“基”为底:聚焦基建轻量化投入,强化空域协同管理效能

在基础设施方面,结合属地低空经济场景需求实施轻量化基础设施布局,探索依托共享铁塔基站、闲置厂区/场站等现有设施改造建设通用航空起降点;整合加油站、物流网点等公共资源,配套低空设备充换电设施;超前布局“感知网+管理平台+通信网”数字底座,夯实技术支撑基础。在空域管理方面,在城郊范围内优先划定“低空经济专用走廊”,优化空域使用审批流程,实现空域网格化划分与在线申请调度;积极推进跨城郊空域协同试点,建立跨城郊空域资源共享与调度机制,提升跨城市空域资源利用效能。

(三)以“试”为阶:先行探索商业模式,拓展多元增值路径

针对部分有条件的城郊,可先行探索建设无人机专用跑道、机库、试验试飞基地等,开展无人系统赛事、试验试飞等项目,打造城郊低空经济“试验窗口”;开发行业通用数据产品,依托场景运营过程,在安全合规前提下汇聚飞行轨迹数据、农业遥感监测数据、空域气象数据等原始数据;开发城郊低空三维地图、空域动态运行模型等公共性、基础性数字资源;创新研发低空经济领域数据集产品与增值服务,形成数据驱动的低空经济增值路径。

(四)以“新”为核:协同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强化本土人才培育体系

在技术方面,城郊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低空经济飞地实验室”,定向引入发达地区优质技术资源,破解城郊技术资源短缺难题。例如,湖南大学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合作共建抗风型无人机研发实验室,为山区低空作业提供技术支撑。在人才方面,依托本地职业院校开设无人机操控、低空设备运维、空域管理辅助等专项培训课程,定向培养本土技能型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构建与本地低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链。

来源:赛迪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