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晓晓一句话,把直播间十万人逗笑,也把沈巍从“流浪大师”拽成“邻家爷爷”。
“老头,今天咱不翻垃圾桶,翻的是《南京志》。
晓晓一句话,把直播间十万人逗笑,也把沈巍从“流浪大师”拽成“邻家爷爷”。
你刷到那条200万赞的垃圾分类视频没?
镜头里,小男孩把塑料瓶递给他,他弯腰回敬一个抱拳,弹幕瞬间刷屏:这哪是爷孙,分明是穿越版的师徒。
有人酸,说晓晓蹭热度。
我蹲了她半年直播,只看见她怼黑粉:“要蹭我早带货了,至于陪老头蹲路边擦痰盂?
沈巍听见在旁边乐,补刀:“她嫌我脏,却抢我碗洗,这算哪门子蹭?
”一句话把CP粉锤进坑底。
别急着感动,更别急着升华。
他们根本没上演“救赎”大戏,只是把“各取所需”摆到台面:沈巍要人听懂他的《左传》梗,晓晓要给儿子找不装腔的“活教材”。
南京那场小讲座,门票免费,现场却塞满代购网红。
晓晓临时加环节:让观众把废门票折成纸飞机,飞进沈巍怀里才算“毕业”。
沈巍抱着一筐纸飞机,笑得像个刚捡到糖的小孩。
你说这是策划?
当然。
可谁规定真实不能带脚本?
沈巍照旧凌晨四点去翻桶,拍视频时把烂菜叶摆成“永”字,教小孩认篆体。
晓晓一边喊“老头别臭到我妈”,一边把儿子推过去一起闻“生活味”。
脏不脏?
臭不臭?
他们偏要把“体面”拆给你看:知识不在高台,在烂菜叶边缘的笔画;陪伴不是24小时同框,是春节那天,晓晓把饺子馅儿剁得震天响,沈巍在厨房门口背《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背错了,晓晓甩他一脸面粉。
粉丝涨到800万那天,沈巍发了个黑屏音频,只有一句话:“别刷礼物,去把家门口那袋垃圾分了。
第二天,后台收到两千张粉丝投稿:垃圾站排队照,配文“老头作业已交”。
晓晓把图拼成心形,发到朋友圈,配字:“我们没教人成功,只教人把日子过成自家模样。
你看,故事走到这里,已经没有“流浪大师”和“神秘红颜”,只剩一对忘年搭子,把“体面”二次创作:
你不需要拯救谁,也不需要被谁拯救,先把自己手里那袋湿垃圾认全,就已经比昨天的你干净。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