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曲是一门有着600多年历史传承的舞台艺术,被称为“百戏之祖”。在演出现场,记者见到不少年轻观众,他们虽然年轻,却是资深昆曲迷。一位与同伴相约而来的年轻观众表示:“全国多个昆曲院团都在上演《牡丹亭》,我们已经欣赏过3个版本。一直倾慕北昆在唱腔、身法、情韵方面的
精彩演绎
10月7日、8日连续两晚,来自北方昆曲剧院(以下简称北昆)的艺术家,在南阳大剧院为观众献上了颇具北曲风韵的《牡丹亭》。
昆曲是一门有着600多年历史传承的舞台艺术,被称为“百戏之祖”。在演出现场,记者见到不少年轻观众,他们虽然年轻,却是资深昆曲迷。一位与同伴相约而来的年轻观众表示:“全国多个昆曲院团都在上演《牡丹亭》,我们已经欣赏过3个版本。一直倾慕北昆在唱腔、身法、情韵方面的独特表达,此次北昆全国巡演来到南阳,自然不能错过。”
面对高水平的观众,北昆也诚意满满。作为地处长江以北唯一的专业昆曲艺术表演团体,北昆建院已有68载,素来秉持北曲风范、燕赵气韵。北昆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杨凤一说:“北昆版的《牡丹亭》是由已故剧作家时弢在上世纪80年代根据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原作改编的,经北昆四代闺门旦演员一脉传承、倾情演绎,成为北昆的经典看家戏,在昆曲界有‘时牡丹’的美誉。”
时弢版《牡丹亭》最大的特色在剧本,曲辞典雅、亮丽,故事唯美、清新,通过北昆艺术家们温婉的行腔、细腻的表演,在全国八大昆曲院团多个《牡丹亭》版本中别具特色。
对《牡丹亭》女主角杜丽娘的扮演者、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魏春荣来说,《牡丹亭》是“长在身上”的戏,是一生的功课。每一次演出,她都追求“气韵双修”!
魏春荣20岁的时候,师从昆曲表演艺术家、北昆闺门旦第一代名家蔡瑶铣,学习了这出《牡丹亭》,到今天已经有30多年,正式演出超过300场。她不断探索杜丽娘这个角色在情感表达和动作展示方面的韵味,让不同场景、不同情境下的杜丽娘更有层次感、更有吸引力。
“北昆版《牡丹亭》亮点颇多,我想请观众细品《问花》这一折。传统剧本中,杜丽娘魂游地府,但北昆版《牡丹亭》回到了她曾经生活过的园林。在那里,杜丽娘遇到了石榴判官,并与他有一番对话,从而得到指点,与男主角柳梦梅再度相遇。这一折,还有蜂蝶莺燕相伴相随,舞台氛围更加明媚、浪漫,别有风韵。”魏春荣给观众“说戏”,也算是另类“宠粉”了。
身为北昆第二代“杜丽娘”,魏春荣感恩于师父蔡瑶铣的口传心授,如今也把传承的接力棒交给了第三代闺门旦领军者邵天帅和更年轻的一代北昆人。四代人、近70年,北昆人的传承之路虽然曲折,却也坚定而扎实。
近年来,昆曲南北开花、竞相争艳,正成为年轻人热捧的时尚文化,甚至成为体现自身审美与意趣价值的载体。北昆此次名为“姹紫嫣红”的全国巡演,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巡演遍及山西晋城、四川成都、广东深圳、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河南南阳和郑州,以及河北石家庄8个城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以“美”贯穿全剧始终,一出戏,也是一场沁润心灵的东方美学盛宴。男主角柳梦梅的扮演者、一级演员邵峥说:“只要是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就不会不喜欢《牡丹亭》。”
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亭》。”《牡丹亭》是承载着400年浪漫与深情的爱情传奇,是一生不可错过的传世大戏,神游牡丹亭,共结昆曲缘。
全媒体记者 周梦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
来源:南阳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