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白天的巢湖岸线到夜晚的罍街灯火,从戏曲舞台的锣鼓声到地铁站里流动的笑语,在人潮涌动的中国版图上,合肥被一次次提起。
合新闻 欢度国庆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
从《新闻联播》到《走遍中国》
合肥频频“出圈”
从白天的巢湖岸线到夜晚的罍街灯火,从戏曲舞台的锣鼓声到地铁站里流动的笑语,在人潮涌动的中国版图上,合肥被一次次提起。
巢湖岸边
镜头里的合肥编织城市新面孔
如果说这座城市的假期热度有一个起点,那或许是来自一个又一个国家级镜头。
10月2日的央视新闻,三河古镇登场——民俗、非遗、剧本式夜游,让古镇夜色重新被更多人看见。
三河古镇
10月3日晚,《新闻联播》的“美丽中国行”部分播出了环巢湖岸线生态画卷;
几乎同一时间,《走遍中国》播出了文化季播节目《最牛烟火席》,镜头对准合肥的厨房与街头;
10月5日,《新闻联播》再度报道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5000万元消费券点燃购车热潮。
连续几天,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合肥。
《新闻联播》画面截图
有人在弹幕留言:“合肥也太会生活了吧。”
还有外地网友在评论里写:“看完新闻,想坐高铁去环巢湖骑行。”
假期中,渡江战役纪念馆热度攀升,市民带着孩子讲“城市的记忆”;
渡江战役纪念馆
滨湖新区的环巢湖绿道上,自行车一辆接一辆,风从水面吹过,阳光在湖面上闪。
这些画面拼在一起,几乎构成了一张合肥的假期“城市肖像”。
历史、自然、科技、烟火,像四条隐线,织出了城市新面孔。
合肥,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被“读懂”:一座正在以自己的节奏生长的现代城市。
街头的合肥可观可感可体验
今年的国庆假期,合肥的戏曲氛围前所未有地浓。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活动持续升温。晚风拂过安徽百戏城和合肥大剧院,舞台上的锣鼓声此起彼伏。
有人带着一家人来看热闹,也有人独自静静聆听,听戏成了假期里最特别的相遇。
更妙的是,“票根”变成了通往山水的“入场券”。
凭演出票根,观众可免费畅游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景区,合肥市内多家主要景区也联动开放。
这一创意让文艺的余温延伸到城市之外,串起“文商旅”的链条。
来自江苏的戏迷刘女士说:“本来是来看戏的,没想到还能去天柱山玩。合肥的文化活动,不只是‘演出’,而是一种生活的邀请。”
街头巷尾,关于戏曲的讨论不绝于耳。文创市集、戏服展陈、打卡活动,让这座城市的假期多了几分雅致与烟火并存的温度。
假期的热度,落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安徽博物院蜀山馆门口等候进场的队伍绕过了花坛——“金耀九州”特展开幕后,安徽博物院成为全市最热门的文化场所之一。
安徽博物院
来自杭州的张女士带着孩子前来:“杭州市小学生秋假和国庆连着,我带她来看展,再去安徽省科技馆。高铁两个小时,很方便。”
展厅里,孩子趴在玻璃前,好奇地看着金饰,母亲轻声说:“这些东西很古老,但你看,它们还在发光。”
在淮河路步行街,游客们排队体验沉浸式演出《李鸿章》。
在逍遥津公园,风筝升到树梢,年轻人铺开野餐垫,桂花香飘在空气里。
一边是罍街的喧腾灯火,一边是骆岗公园草地上的笑声与歌声。
来自安庆的陈阿里说:“我平时就在合肥工作,但这次是第一次带全家来‘玩’合肥。
陈阿里家人
孩子想去逍遥津公园和安徽省美术馆,老人想去姥山岛,爱人想去商圈买衣服——几天时间,全能安排上。”
他说,假期的合肥让他第一次觉得“这座城市很适合生活”。
街头的烟火气,和生活的节奏感,在假期叠加成一座城市的亲和力。
这种“好玩”,不是单纯的娱乐堆砌,而是一种生活体验的丰盈。
这或许就是合肥最真实的魅力:不是造景的城市,而是“可进入的生活”。
评论区的合肥发自肺腑的点赞收藏
如果说新闻镜头让全国“看到”合肥,那么社交平台上的帖子,让人们“走进”合肥。
小红书网友“玉子酱”的《合肥国庆攻略》爆火——骆岗公园、罍街、逍遥津、公园露营地、美食地图……上千人点赞收藏。
部分网友评论
评论区里,有人问住宿推荐,也有人留言:“想试试那家叫‘桂花巷’的咖啡馆。”
网友“摩羯的小狮子”发帖说:“三天喝了七杯卡旺卡,走之前买了一百多块的詹记桃酥。到了合肥南站就觉得这里适合我。”
这条动态被转发到微博后,底下有不少合肥本地人回复:“下次来,带你去吃更地道的早餐。”
还有人写道:“合肥不大,但每一个角落都在变好。你来,我请客。”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翻译”这座城市:
——它有烟火,但不喧嚣;有节奏,但不紧绷。
——它的夜晚可以听戏、喝咖啡、看展览,也可以在地铁站口吃碗粉。
年轻的城市用户,正在把合肥变成一个“可被推荐”的目的地——不是因为景区多,而是因为城市日常里有温度。
在社交平台上,一个名叫Beka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拍下他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捡桂花、在淮河路步行街品尝美食的视频。
他配文:“在合肥,遇见甜美中国。”不少网友留言:“原来外国人眼里的合肥,是香的。”
热度之外这里留下被记住与向往的生活
寒露时节,秋风轻轻掠过巢湖岸。
渡江战役纪念馆依旧排着长队,合肥南站的候车大厅灯火通明。
合肥南站通宵开行,志愿者站岗服务,城市景区人流有序——在假期的最后,这座城市以诚心守护每一个拥抱他的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也让“好玩”成为城市标签。
社交平台上,本地年轻人持续发帖:“来合肥玩啊,我带你去吃夜宵。”“安徽博物院的新展真的值得!”
甚至有网友自制了“合肥48小时攻略”,标题写着:“比你想的更有趣。”
或许,这就是合肥在假期里给出的答案——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止在于被看见,更在于被记住。
有人来打卡,有人留下,有人再次回来。
城市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些相遇与重逢中慢慢被定义。
足够现代,也足够温柔;足够热闹,也足够安静。这就是合肥,一座足够生活的“半径城市”。
来源:民生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