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的爱,献给北疆“山水林田湖草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7:59 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足迹遍及林场、草原、沙地、河畔,反复叮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明确要求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今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检察院干警向“公益守护人”宣传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足迹遍及林场、草原、沙地、河畔,反复叮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明确要求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这份“国之大者”,真切地镌刻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检察履职中。2023年,内蒙古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山林、河湖、草原“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截至目前,内蒙古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检察案件1.6万余件,与行动开展前相比增长23.9%,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护航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案子办得好,才能让生态与民生双“置顶”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自治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横亘于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东西长约2400公里,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种类型,宛如一道巨大的生态脊梁。一旦失守,风沙可一夜南侵千里,京津冀、东北平原甚至黄淮地区都将直面沙尘威胁。

司法守护是筑牢这道屏障的关键力量。在今年8月27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推进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强调,要全面履行“四大检察”职能,统筹做好惩治刑事犯罪、纠正民事侵权、促进依法行政、解决公益损害等各项工作,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这样的理念,在北疆草原上化为生动实践。在锡林郭勒草原深处,一汪湛蓝的水面如宝石般镶嵌在绿野中,美不胜收。然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遍布、废石堆积的矿坑。

2004年至2018年间,在西乌珠穆沁旗,某矿业公司违规露天采矿,导致6200亩草原遭受毁灭性破坏。尽管2008年就已编制复垦方案,企业却始终未启动治理。

2021年,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通过环保督察线索锁定该案。立案之初,办案检察官便遭遇责任主体认定难题。“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旗县级的自然资源局、林草局确实难以解决。”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侯毅坦言。

经严密核查,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确认旗政府应承担主体责任。通过听证与协商,该旗政府承诺于2022年底前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草原植被恢复。

然而,2022年5月和12月,检察机关两次跟进监督,发现企业仍未开展实质性修复。

2023年3月,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向旗政府制发检察建议。至5月底,现场仅有几台机械进场,进展缓慢。“以这样的速度治理,植被恢复遥遥无期。”侯毅心急如焚。

同年6月,该院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判决政府“代履行或追偿”,获法院支持。9月,该院又同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成功追缴治理费用1.59亿元、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3900余万元。

2024年8月,修复工程迎来终验,昔日的矿坑已化为碧波绿草。“大家都认为修复难度极大,没想到成果远超预期,这里美得宛若天成。”亲历这一变迁的西乌珠穆沁旗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包永生告诉记者,检察监督的实效彻底扭转了他们的认识——从最初的误解转为由衷敬佩。生态修复顺利通过验收,不仅免除了追责之忧,更借助司法程序在企业破产重组后成功收回政府垫付资金。

寻求治本之策,创设替代性修复机制

“苍茫绿意下,草皮竟如此薄;一旦破坏,黄沙露出,便难愈合……”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永君的日记中,写满与草场、林地和沙丘的对话,这不仅是一位检察长关于生态的思考,更彰显出内蒙古检察机关守护北疆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情怀。

生态持久向好是一场滚石上山的征程。毛乌素沙地曾用70多年时间,上演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转。然而奇迹背后,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脆弱。任何一点破坏,都可能让来之不易的绿色“归零”。

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就经历了这样一次“危机”。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间,某石油工程公司将4万余立方米有毒废水交由无资质公司处理,直接排入沙地,导致多处植被枯死、土壤发黑。

检察机关不仅惩治直接排污方,对5人以污染环境罪提起公诉,更将所有获利方,包括参与违法运输污水、为非法排污提供场地以及具备资质却未实际履行处置义务的石油公司等企业及个人,均列为共同民事侵权人,依法追究其连带赔偿责任。

“沙地渗漏极快,污染物会迅速侵入地下水系,造成不可逆的生态损害,且现有技术无法原位修复。”乌审旗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李金梅表示,该院创新探索“替代性修复”机制——推动企业投入1400万元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让333户居民摆脱饮水隐患。

据统计,2022年至2024年底,乌审旗检察院共办理涉沙地污染公诉案件18件。

而在1700多公里外、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扎赉特旗,则面临另一种生态威胁——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资源频遭盗挖。

2024年初,一起盗采黑土案发生后,检察机关依法介入,最终查实涉案黑土3428.4立方米。扎赉特旗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处4名被告承担生态赔偿及惩罚性赔偿共17万余元。今年4月,903.4立方米黑土被回填,已售卖部分通过异地补植80余亩樟子松、锦绣海棠实现替代性修复。

这些树木被种植在该院专门创设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基地。该基地集公益保护、生态修复、警示教育、普法宣传于一体,是内蒙古检察机关推行“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理念的缩影。

创新探索不断推进。面对内蒙古冬季漫长、栽种树木易受冻害难以存活的实际,李永君提出:“在适宜栽种的季节集中开展植树,并以碳汇量来衡量生态损害的补偿标准,是更科学、更可行的做法。”

2023年8月,自治区检察院与相关部门联合推出《认购碳汇替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协作框架协议》,将“碳汇认购”纳入替代性修复机制,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读懂”草原,检察官有了好帮手

初秋的风掠过草原,一支巡边队伍御马而行——人群中,两袭鲜艳的蒙古袍格外醒目。他们是全国人大代表、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尚都嘎查委员会委员额尔敦达来,以及四代守边的图门格日勒。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公益守护人”。

东乌珠穆沁旗是典型的边境牧业镇,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绵延528.88千米。在这里,牧民与边疆,生计与守护,历来一体。

额尔敦达来的家距离边境线仅10公里。2023年,他被东乌珠穆沁旗检察院聘任为“公益守护人”,并在家中设立了一处“公益守护人”驿站。两年来,他协助检察机关收集线索、开展法治宣传,成为连接司法与牧民的桥梁。

另一位“公益守护人”图门格日勒自今年6月受聘以来,提供的关于口岸煤灰污染和白色垃圾污染两条线索,均被检察机关立案办理。

这样的“公益守护人”,在锡林郭勒盟有550余人。这支队伍以本地牧民、护边员和嘎查(蒙古语对行政村的称呼)干部为主体,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天然优势,成了检察官在草原上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随着2023年最高检“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的全面推广,这支力量也实现了身份升级——许多“公益守护人”注册成为“益心为公”志愿者,进一步融入全国性的公益诉讼协作网络。

他们的作用,远不止于线索提供,而是深度参与公益诉讼的各个环节。例如,蒙草集团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乌拉盖基地负责人崔海鹏,就以专业力量支撑多起案件的办理。

2023年4月,嫩芽初萌,正值草原休牧期。某公路项目施工车辆为绕道擅自驶入草场,压垮围栏、肆意碾轧,导致454亩草场严重板结。

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接到线索后,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迅速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依托“‘铁塔视联’监测系统(由乌拉盖管理区政府搭建,设有43个配备可见光与热成像双模探头的监测点)+无人机”立体取证,精准锁定破坏范围,并自动生成证据报告。

为尽快遏制破坏蔓延,检察机关召集林草、交通等多部门现场磋商,明确监管责任,并通过嘎查微信群发布绕行通知,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

“草原生态修复,并不是简单撒一把草籽就行,得考虑原生植被、土壤墒情和季节节奏。”作为“益心为公”志愿者,崔海鹏从土壤结构分析、适宜草种遴选,到后期养护管理,均提供了专业指导,并全程跟踪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在草原深处,各处“公益守护人”驿站里,经常能看到检察官与牧民围坐交谈的场景。崔海鹏说:“检察官向牧民普法,牧民帮检察官‘读懂’草原。”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的重要指示,正在这里化为具象。

这种“读懂”草原的执着,深深扎根于检察工作的专业积淀之中。采访中,记者在内蒙古多家检察院看到野生植物标本室。检察官通过对每一株草木的辨识、采集与研究,深入理解草原生态系统。

“硬骨头”怎么啃?离不开各方紧密合作

与环境资源类案件打交道,必然直面一系列棘手难题:损害鉴定成本高、周期长,跨区域污染监管难、协调慢……这些“硬骨头”怎么啃?

内蒙古检察机关以创新思维破局,通过机制创新、区域协作、智慧赋能、品牌引领等举措,开辟出一条立体化保护的司法新路径。

关键举措之一,是将自治区20类环境资源刑事案件统一交由铁路检察机关集中管辖,有效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裁判尺度统一与办案质效提升。

铁检两级六院同步构建“地铁协作”(地方检察机关与铁路检察机关协作)机制,并在锡林郭勒盟等地设立7个“地铁协作检察官办公室”,配备专业化环资案件联络员,形成案件协办、人才互动与信息共享的三位一体机制。

2024年,内蒙古铁检机关共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1246件,起诉1799人,案件类型覆盖非法采矿、污染环境等15个罪名。

针对长期困扰办案的鉴定难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库”应运而生。该平台整合21家专业机构、520名鉴定专家,同步推出“环损鉴定”微信小程序并向社会开放。

跨区域协作也同步强化: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与河北张家口及区内三盟市检察机关签订10项协作机制;准格尔旗检察院联合山西、内蒙古多地检察机关共建黄河“几字弯”协作网络。

科技赋能成为提升司法效能的新引擎。黄河“几字弯”公益诉讼保护工作室接入水利部门监测系统,实现对河道水位、漂浮物及垃圾的自动识别与实时预警。

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立足地域生态特点,创新推出“一院一品”检察品牌战略,打造了“99号公路·益路同行”“检益锡林”等特色品牌,将检察监督深度嵌入生态治理全过程。

众心齐,泰山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离不开检察机关与行政部门的紧密协作。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资源管理处处长王昭才曾多次参与“地铁协作”,为办理毁林毁草案件提供专业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督察局副局长马志明表示,生态环境部门与检察机关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及时移交督察线索、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河湖管理处处长万峥回顾,自2019年起,检察机关便通过“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助力解决河湖治理难题。当前,“河湖长+检察长”机制逐步成熟,联合培训、信息共享已成常态。

荒山披“绿装”,沙海泛“绿意”,草原焕新颜。在北疆,一个个生态奇迹正在绿染山河、美化家园、造福百姓。而一代代检察人,也为之付出了智慧与深沉的爱,他们用法治的力量默默守护着这方水土。

来源:安徽淮南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