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宙中的星系是怎么来的?传统理论认为,是“暴胀子”驱动宇宙快速膨胀,埋下星系种子。但新研究提出大胆猜想:没有“暴胀子”,宇宙也能造星系。早期宇宙的引力波相互碰撞、放大,可能就是星系形成的最初动力。这个理论能站住脚吗?
宇宙中的星系是怎么来的?传统理论认为,是“暴胀子”驱动宇宙快速膨胀,埋下星系种子。但新研究提出大胆猜想:没有“暴胀子”,宇宙也能造星系。早期宇宙的引力波相互碰撞、放大,可能就是星系形成的最初动力。这个理论能站住脚吗?
新研究表明,宇宙中最早的结构“种子”,可能是由早期宇宙中回荡的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埋下的。
宇宙学家坚信,极早期的宇宙经历过一段极速膨胀的时期,这一过程被称为“宇宙暴胀”(inflation)。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宇宙的体积膨胀了至少10的60次方倍。驱动这一过程的,是宇宙中的一种新成分——“暴胀子”(inflaton),这是一种特殊的量子场,它先增强能量、驱动暴胀,之后再逐渐衰退。
宇宙暴胀不仅让宇宙变得庞大,还为宇宙中第一批结构的形成埋下了种子。它将“量子泡沫”——即时空本身的亚原子尺度波动——与宇宙其他部分一起膨胀。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波动不断扩大,数亿年后,它们变成了第一批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了宇宙中最大的结构——宇宙网(cosmic web)。
但谜团依然存在。我们不知道暴胀子的本质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为何会停止驱动暴胀。而且,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宇宙暴胀”确实发生过。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其他解释,尤其是不需要引入新的神秘成分的理论。在最近发布到arXiv预印本服务器(arXiv preprint server)的一篇论文中,一组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新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宇宙暴胀依然存在,也能形成宇宙大尺度结构,但过程中不需要“暴胀子”。
研究人员提出的这个模型,建立在“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背景下——就像我们如今观测到的宇宙一样。在这个膨胀的宇宙中,量子泡沫会释放出引力波。这些时空涟漪向外传播,相互碰撞并自我放大。
通常情况下,引力波本身无法形成宇宙结构,但研究人员发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引力波能以特定方式相互放大。这种放大产生的时空印记,在不同长度尺度上几乎是一致的。
这恰恰与宇宙学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即早期宇宙留下的余温)中观测到的现象相符。这种辐射中,隐约保留着宇宙暴胀的“回声”,它表明,无论是什么为宇宙结构埋下了种子,其产生的印记都具有这种“尺度一致性”特征。
在“无暴胀子暴胀”模型和传统暴胀模型中,形成的宇宙结构存在细微差异。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尚未计算出这些差异的显著程度,但下一步重要工作,就是探索这个新模型的观测结果,判断它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
来源:悠悠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