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脚下的把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小麦的主产区,因此在关中地区的五个地市里面,乃至每个县城都有当地的面食,而在这些面食成员里,油泼面、臊子面、蘸水面成为了陕西美食的名片,还有一些面食深藏闺中,独守当地食客的味蕾,其中咸(当地话念“han”)汤面就是一个另类。
脚下的把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小麦的主产区,因此在关中地区的五个地市里面,乃至每个县城都有当地的面食,而在这些面食成员里,油泼面、臊子面、蘸水面成为了陕西美食的名片,还有一些面食深藏闺中,独守当地食客的味蕾,其中咸(当地话念“han”)汤面就是一个另类。
一、咸汤面有多小众
咸汤面在耀州以外的地方根本吃不到;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咸汤面出不了耀州,可能近些年在铜川老区才有了店面,但是提到耀州,好多周边外县的朋友,都知道咸汤面,但是吃过的绝少;
二、咸汤面味道争议
咸汤面是耀州本地的老饕基本口粮,地位堪比西安人的肉丸胡辣汤,渭南人的水盆羊肉,几天不吃就感觉有点欠火,本地人对咸汤面的味道也是赞不绝口,就痴迷那口咸香;
而且每有外地朋友来耀州,也会愿意把咸汤面推荐给外地朋友,但是结果每每总是一言难尽,初到耀州地界的朋友,第一次吃咸汤面的,很难适应这种面的味道;
三、咸汤面是怎样一种面
咸汤面像兰州拉面,我说的是咸汤面的汤色和面的粗细程度;
咸汤面也像臊子面,咸汤面最后上桌前,也要撒上提前切好的韭菜飘花;
咸汤面
咸汤面又不像以上两种面,首先咸汤面用的面是碱面,这也是好多人吃起来不习惯的原因;
咸汤面的那一锅高汤也很讲究,加入多种药材熬制而成,可能这一点也与药王孙思邈有关,本地作为中医的重要传承之地,可能很早就学会类似药膳的制作技艺,并将其融入当地美食制作方法之中;
咸汤面制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冒”,说到此就不得不提葫芦头的制作过程,
“冒葫芦头”
碗中叠buff:馍块+粉丝+木耳+炸豆腐+肥肠+五花肉,堆成小山。
高汤三连击:舀汤浇入碗中再倒回锅中,重复3次,让馍块吸足汤汁却不软烂。
调味收官:盐+胡椒粉打底,腊汁油封香,撒韭黄香菜,“一口入魂”!
咸汤面的“冒”和葫芦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捞入碗就要冒一次,放入炸豆腐丝后再冒,冒完后撒上韭菜,加入一勺辣椒油,还会配上一个煮好的鸡蛋。
大厨冒咸汤面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小小的一碗咸汤面,却内有乾坤,制作方法可以看到好几种美食的影子,所以咸汤面也是一个博采众长的面食,小小饮食也可窥见当地人善于学习的优点。
五、我眼中的咸汤面
1、性价比之王
在如今物价飞升,腰包渐扁的时代,老陕们钟爱的那碗面,也动辄十几元,有的都快20元,咸汤面还保持在10元以下,有豆腐,有鸡蛋,还有散落满碗的绿菜,可谓营养丰富、搭配合理。
2、咸汤面需要细细品味
由于工作原因,我曾也在耀州区待了一年,吃了好多次咸汤面,所以也是有一定发言权的,第一次吃,确实适应不了味道,但是后面越吃越上撒,可能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吧,初到陌生地方,都有水土不服,等你适应了这方水土,也就习惯了斯地吃食,习惯了这口咸香滋味。
咸汤面就有如耀州这片土地,第一次来可能觉得就是一个平凡的关中县城,但是当你深入了解,会让你惊叹,耀州的药王山,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山,人文底蕴极其深厚,不仅有当地人的信仰“摸摸爷”,还有陕西小碑林,里面有好多古代名碑;
药王山南庵
药王山石像
耀州不仅有药王山,其所在区域还是北山的精华部分,世人只知道南山秦岭,不甚了解关中平原的北部屏障“北山”,因为渭北诸多河流发源于此,因此耀州北边的山区也是郁郁葱葱、溪水潺潺。
耀州美景
耀州还是一块不折不扣的人文圣地,历史上号称“柳范故里”,诞生过“一圣四杰”
一圣:唐代孙思邈,被誉为“药王”,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四杰:
柳公权(唐朝),独创柳体书法传世,“颜筋柳骨”享誉千年;
范宽(北宋),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山水画一代宗师;
令狐德棻(隋唐),史学家,主持编修《周书》。
傅玄(西晋),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傅子》。
咸汤面就像耀州这片宝地一样,需要细细品味之后,方能体会其中真味。
来源:京兆历史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