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华回归常态,鸡排哥成新焦点,为啥大众追的都是普通商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20:59 2

摘要:但你们再看现在的晓华理发店,早没了去年的热闹劲儿。34号排队号都叫到了,三十多个人攥着纸质号码,要么坐店里要么站门口,安安静静的,连直播的人都没有。

国庆逛街头,鸡排哥摊位前队排得老长,镜头一会儿拍他翻炸鸡排的手,一会儿拍他笑着说不加价、分量足的样子。

这不立马让人想起去年火遍全网的晓华理发店吗?

但你们再看现在的晓华理发店,早没了去年的热闹劲儿。34号排队号都叫到了,三十多个人攥着纸质号码,要么坐店里要么站门口,安安静静的,连直播的人都没有。

记者去的时候,晓华老师还没来,连店员都说不准她当天来不来。

也就墙上的价目表没动,女士洗剪吹45元,男士30元,跟去年媒体一报、店火得不行时一个价。

这儿就有个疑问了,为啥咱们总追着这种普通老板跑?

真不是鸡排哥的鸡排多好吃,也不是晓华剪头的手艺独一份。

关键是现在的服务行业里,明码标价听得懂顾客要啥不搞弯弯绕这些本该是基本操作的事,反而成了稀罕物。

所以这些老板就成了咱们心里的消费安全感符号,跟咱们在社区里找放心早餐摊一个道理,不是早餐多美味,是怕遇到缺斤短两、食材不新鲜的坑。

咱们愿意为他们买单,就是想找回正常消费该有的样子,也是不服现在消费里那种处处要防备的不踏实感。

可流量这东西,把普通人捧成网红,也给人家挖了不少坑。你们知道去年晓华有多累吗?

最忙的时候三天就睡了一个半小时,连下班都没人能替她,所谓的全网追捧,其实是把她绑在了火上烤。

现在她才说比以前自由,可自由经营本来就是小商户该有的常态啊,非得等流量退了才能实现,这事儿想起来就觉得讽刺。

咱们一边喊着要真实,一边又用流量逼着真实的人透支自己,这不就是矛盾吗? 还有当地的操作也挺短视的。

去年晓华理发店火的时候,当地摆了20多个小吃摊,还搞非遗展示,看着是借势发展,其实就是把流量当一次性集市用。流量一走,小吃摊撤了,啥可持续的东西都没留下。

要是当时能帮晓华组个稳定的服务团队,再把实在经营变成社区里所有商户的规矩,现在的长泥坡新村说不定就是个让人放心的消费小地方,也不用等下一个网红来临时热闹一阵了。

更关键的是,咱们追网红这事儿,其实就是图个情绪释放,根本解决不了真问题。

短视频算法总爱把理发师好好剪头摊主实在卖货这种事当成奇观推给咱们,可就算咱们追完了鸡排哥,理发行业的沟通障碍还是在,小吃摊缺斤短两的情况也没消失。

把这种例外当解药,只会让咱们陷入追完一个等下一个的循环,永远找不到真正踏实的消费感。

其实真正的消费安心,从来不是靠网红带来的,而是要让晓华式经营变成整个行业的常态。

对小老板来说,不用盼着成网红,只要做到明码标价、踏实服务,自然能留住顾客;

对地方来说,别等流量来了才临时搭架子,平时多给实在经营的商户贴个放心标识,帮他们解决人手、运营这些难题,让大家都知道不坑人也能活下去,这比啥都管用。

就像有些社区搞的诚信商户联盟,顾客不用查点评、不用看直播,走进任何一家联盟商户都能放心消费,这才是比网红效应更值钱的东西。

咱们消费者也得改改观念,别光盯着网红符号。去年去晓华理发店打卡的人,今年去鸡排摊排队的人,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要是这家鸡排摊不火了,我还会因为它实在常来吗?

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愿意为常态的实在买单,而不是只追网红的实在,商户就没必要靠流量博眼球,也能沉下心做好服务了。

说到底,咱们追的从来不是晓华,也不是鸡排哥,而是不用防备、不用猜疑的消费日常。

啥时候咱们剪头发时不用怕听不懂需求,买鸡排时不用怕缺斤短两,不用靠网红来证明这世界上还有实在人,那才是真的安心,因为到那会儿,实在已经成了生活的常态,而不是需要咱们追着跑的奇观了。

来源:成倚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