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有一首冷门的爱国诗,气势高昂,热血沸腾,读过的人寥寥无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19:00 1

摘要:那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那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坚定决心,点燃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爱国火焰。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首词实在是太有名了,有名到它几乎成了岳飞的代名词。

从小学课本到影视剧,再到各种历史读物,它无处不在。

那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那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坚定决心,点燃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爱国火焰。

但是,岳飞其实还写过另一首《满江红》,一首同样气势高昂、热血沸腾,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而被“雪藏”了近千年,几乎无人知晓的“冷门”佳作。

咱们先不卖关子,直接来看看这首堪称“冷门”的《满江红》。它的全名叫《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请大家静下心来,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历史风云。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读完这首词,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同样的热血沸腾,但又多了一丝苍凉与悲愤?上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昔日的繁华,“花遮柳护,凤楼龙阁”,那是何等的歌舞升平,人间盛世。

然而,转眼之间,“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金人的铁蹄踏碎了这一切的美好,故国沦陷,满目疮痍。

这种今昔对比,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极强。

而下阕的开头,更是用两个撕心裂肺的问句,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顶峰。“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士兵在哪里?他们的血肉已经粘满了敌人的刀锋。百姓在哪里?他们已经成了填满沟壑的尸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抒情了,这是泣血的控诉。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首水平绝不亚于《怒发冲冠》的杰作,为什么会如此“冷门”,甚至连许多研究历史的爱好者都闻所未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出身不好”。

我们熟知的那首《怒发冲冠》,虽然其作者归属在学术界偶有争议但它最早在明代就被收录进官方编纂的《岳武穆遗文》中,流传有序。

而这首 《登黄鹤楼有感》,在整个宋、元、明、清的官方史料和文学总集里都找不到踪影,它就像一个失踪的孩子,直到近代,才被一位名叫徐用仪的学者收录在他编纂的《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一书中,才算第一次正式面世。

因为它发现得太晚,宣传得太少,自然也就“养在深闺人未识”了。

那么,这首几乎被人遗忘的词,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呢?

要理解这首词,我们必须把时钟拨回到公元1138年,也就是南宋的绍兴八年。

这一年,岳飞35岁,正值壮年。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兵,而是战功赫赫、令金军闻风丧胆的一方大帅。

他率领的岳家军,是南宋朝廷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剑。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岳飞的军事生涯,乃至整个南宋的国运,都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将领,浴血奋战,一心只想收复失地,迎回被掳走的徽、钦二帝。

但以宰相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却在皇帝宋高宗赵构的默许甚至支持下,积极推动与金国的议和。

他们宁愿卑躬屈膝,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江南一隅的暂时安宁。

就在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之间的第一次“绍兴和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对岳飞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戎马一生,无数将士战死沙场,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还我河山”吗?现在,朝廷竟然要放弃大好局面,去跟仇敌握手言和,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当时,岳飞的军队正驻扎在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武汉。

他多次上书请求出兵北伐,但都被朝廷冰冷地驳回。英雄被缚住了手脚,宝剑被强行按回了鞘中。

他满腔的热血与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化为日复一日的焦慮与愤懑。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壮志未酬”。

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傍晚,心中郁结的岳飞独自一人登上了鄂州城头的黄鹤楼。他凭栏远眺,目光越过滚滚长江,望向那片被金人铁蹄蹂躏的北方故土。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只剩下“荒烟”与“风尘”。

所有的愤怒、不甘、悲痛、忧虑,在这一刻,全部涌上了心头。

他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复杂的典故,只是将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宣泄于笔端,于是,这首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便诞生了。

现在,我们再把这首“冷门”的《满江红》和那首家喻户晓的《怒发冲冠》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差别。

《满江红·怒发冲冠》全词的核心是“收拾旧山河”,目标是“朝天阙”,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理想主义的光辉。

而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则更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了英雄内心最脆弱和痛苦的一页。

它的情感是内敛而深沉的,充满了对现实的追问和对未来的迷茫。“兵安在?民安在?”的诘问,这让他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战神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痛苦、会彷徨的普通人。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结尾那几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再次领兵出征,一鼓作气收复中原失地呢?

等到那时,我再回到这里,继续今天没有完成的汉阳之游,像仙人一样驾着黄鹤,逍遥自在。

这几句,看似豪迈,实则充满了辛酸。

他渴望,在完成收复河山的终极理想后,能够解甲归田,享受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这种从“入世”的极致追求到“出世”的最终向往的转变,让岳飞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而丰满。

他不仅仅是一个战争机器,他首先是一个热爱和平、渴望安宁的人。

来源:硬核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