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1937年南京城破,日军屠城六周,30万亡魂见证民族伤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17:10 1

摘要:他们被反绑着双手,押到护城河边,机枪架好后,子弹像暴雨一样扫过去,尸体一层层叠起来,比半个人还高,鲜血顺着河坡流进秦淮河,整条河都变成了暗红色。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拂晓,南京城的光华门被日军第六师团的炮火轰开缺口。

没等城内百姓藏好,军靴踏过砖石的声响就从城门传进来,紧接着是机枪的扫射声,这不是普通的攻城,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屠戮。

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日记里写“不实行俘虏政策,全部消灭”,现在看来,这句话就是给南京百姓判了死刑。

城门刚破,谷寿夫带领的日军就把来不及跑的人圈起来,有放下武器的士兵,有戴警帽的警察,还有扛着包袱的难民。

他们被反绑着双手,押到护城河边,机枪架好后,子弹像暴雨一样扫过去,尸体一层层叠起来,比半个人还高,鲜血顺着河坡流进秦淮河,整条河都变成了暗红色。

说实话,我翻资料时看到这段,总忍不住想,那些百姓临死前该多绝望?明明已经没了反抗能力,却还是逃不过被杀的命,同一天,紫金山下还在演一场更荒唐的戏。

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提着军刀比谁杀的人多,美其名曰“百人斩”,他们沿着中山陵到太平门的路,见人就砍,头颅滚在地上,鲜血溅到路边的草丛里。

后来《东京日日新闻》还采访他们,两人得意地说向井杀了105人,野田杀了106人,没分胜负就说要再比一轮。

本来想以为这只是个别士兵的疯狂,后来发现不是,这就是日军默许的恶行,连报纸都敢光明正大地吹,可见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的命当回事。

城门的血还没干,长江边的草鞋峡又成了新的地狱,12月14号开始,日军从四郊抓了5.7万人,有老人,有孩子,还有孕妇,一批批押到幕府山下。

整整四天,没给一口水、一粒米,好多人没等到被杀,就冻饿而死,18号夜里,日军把剩下的人赶到江滩,机枪早就架好了,一响就是三个小时。

子弹打完,他们又端着刺刀挨个戳,怕有人活着,还浇上汽油点火,火光照得夜空通红,焦糊味飘到对岸的浦口,连渔夫都不敢靠近江边。

这种流水线式的杀人,比单个的屠杀更让人胆寒,这说明他们从一开始就想把这些人赶尽杀绝,煤炭港的惨状也差不多,3000多人被锁进三间茅屋,周围堆满柴薪。

机枪扫过之后,日军就点燃煤油,火焰一下子蹿到三丈高,屋里的惨叫声、屋脊的爆裂声混在一起,到第二天早上,只剩下扭曲的铁链和碎骨。

我查资料时看到南京档案馆里的记录,说当时村民偷偷去埋尸,挖出来的骨头都带着火烧的痕迹,这些痕迹,都是日军恶行的铁证。

当时有20多个外国人,想着搞个“安全区”能护着百姓,就在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周围划了块地方,最多时挤了25万人。

可实际上呢?日军根本不管什么国际红十字旗,天天闯进去抓人、抢东西。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本来是妇女收容所,1.3万名女性躲在那儿,结果12月17号夜里,就有100多人被欺负。

拉贝在日记里写“安全区变成了妓院”,他每次看到日军闯进去,都上前拦着,可换来的都是枪托和耳光。

搞不清日军怎么就没有一点底线,连保护妇女的地方都不放过,这哪是军队,就是一群没有人性的暴徒,安全区的希望破了,街头就更没了活路。

《纽约时报》记者蒂・德丁当时发回的稿子写着,城门口的尸体堆到一米高,汽车直接从上面开过去。

难民伍长德回忆,他和5000多人被押到汉中门外,日军先扫射,再扔手榴弹,最后浇汽油烧,他是装死滚进尸堆才活下来的。

下关电厂的姜根福说,日军把人排成四行,第一排砍头后,第二排就得把尸体搬开,再跪好等着,就这么循环,一天杀了600多人。

街上的女尸都没穿衣服,日军还在尸体上晒抢来的绸缎,甚至用刺刀挑着婴儿玩,很显然,他们已经把残忍当成了乐趣,完全丢掉了做人的底线,不过,不是所有人都选择沉默。

1938年初,英国记者田伯烈把看到的暴行写成《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第一次把南京的真相告诉全世界,书里说这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纪录”。

美国《生活》杂志还登了约翰・马吉牧师偷拍的照片,尸体堆在街头,被反绑的战俘倒在地上,这些照片,让日本的谎言没法再圆。

德国驻华使馆的罗森给柏林发电报,说“犯罪的是整个日本皇军,他们是兽类的集团”。

本来想以为这些声音能让日本认错,后来发现他们根本不承认,国内报纸还在吹“百人斩”是“武士道精神”,政府对外说“百姓喜迎皇军”,如此看来,他们从一开始就打算掩盖真相。

抗战胜利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查清楚了,南京大屠杀里,超过30万人遇害,其中19万多人是被集体屠杀后毁尸灭迹,15万多人是零散被杀后由慈善团体掩埋。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里写,日军在南京六周内,犯了屠杀、强奸、抢劫所有战争罪行,这种程度的残暴,人类历史上都少见。

30万不是一个数字,是每三个南京人里就有一个遇害,是排队报数要报十天十夜,这些人,本来都该有自己的生活,却成了日军暴行的牺牲品。

1938年春天,南京的废墟上长出了第一株紫荆,幸存者把亲人的名字写在布条上,系在梧桐树上,想让风把思念带给亡魂。

后来每年12月13号,南京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在路边,行人站着不动,这不是形式,是提醒大家不能忘。

2014年,国家把这一天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墙上写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可即便这样,日本还有政客说“30万数字不对”,教科书把“入侵”改成“进出”,无奈之下,我们只能一遍遍地讲这段历史,用纪念馆里的文物、幸存者的证词,守住真相。

80多年过去了,南京城墙上的弹孔还在,长江边的芦苇还在,拉贝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

我们讲1937年的南京,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和平不是天生就有的,文明也可能一下子崩塌。

那些尸横遍野、女尸一丝不挂的惨状,是给所有人的警告:要是忘了这段历史,说不定还会有下一场灾难。

毫无疑问,30万死难同胞不该被忘记,他们的血泪该永远提醒我们:守护和平,就得先记住历史,愿那些亡魂能安息,愿南京的春天,再也没有枪声和哭喊。

来源:史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