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阿尔兹海默症早期不是记性差,而是身上8表现,需注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14:22 1

摘要:你以为健忘才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第一信号?大脑出问题,可能先从身体“说话”开始。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悄悄揭开了真相:早期的阿尔兹海默症,症状根本不是记忆力衰退,而是悄无声息地埋伏在你身体的8个细节里。

你以为健忘才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第一信号?大脑出问题,可能先从身体“说话”开始。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悄悄揭开了真相:早期的阿尔兹海默症,症状根本不是记忆力衰退,而是悄无声息地埋伏在你身体的8个细节里。

很多人一听“阿尔兹海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忘事”、“叫不出名字”、“走丢回不了家”。但神经退行性疾病可没那么简单,它的前奏,不一定是记忆出错,而是行为、情绪、甚至走路方式的微调。这些信号藏得深、变化小,所以才更容易被忽视。

有些人突然变得情绪低落,不像以前那样爱说爱笑了,也不愿意参加聚会,连家人生日都懒得记。他们不是“心情不好”,而是大脑中的前额叶或海马区已经在慢慢变化,情绪调节能力下滑。

还有人会开始行动迟缓,不是关节问题,也不是年纪大了走得慢,而是因为神经通路在变钝,身体的执行力和协调感在不知不觉中变差。你会发现他们走路不稳,容易踉跄,甚至穿鞋都变得费劲。

再原本爱干净的人突然个人卫生变差,衣服乱穿、洗澡次数减少,不是懒,而是认知功能在下滑。照顾自己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多个脑区共同“合奏”,一旦某处掉链子,生活就开始“走样”。

有些表现更容易被误解。比如嗅觉下降,很多人以为是鼻炎发作,实则是嗅球和海马区功能减退的信号之一。科学家们早在十多年前就发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常常在记忆力出问题前,就已经“闻不出”花香和饭菜味了。

再说语言表达变差,这可不是普通的“词穷”。你会发现患者开始说话含糊、词不达意,连简单的描述都要找半天词。尤其是要讲复杂的事情,他们会卡壳、重复,甚至放弃表达。这种语言“卡顿”,是大脑语言中枢逐渐“断电”的表现。

还要提到的是判断力下降。他们可能会把菜刀当成水果刀,或者在红灯下直接过马路。这种“离谱”的选择,背后其实是认知控制力的下降。以前能一眼看出对错的事,现在却像是“脑子短路”一样做不出反应。

更隐蔽的一个信号,是睡眠结构紊乱。不是单纯的失眠,而是昼夜节律的紊乱。他们可能半夜精神很好,白天却昏昏欲睡。长期下来,不仅影响休息,更加剧大脑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一个常被忽视的,是兴趣丧失。以前爱养花、爱写字、爱旅行的人,突然变得什么都不想干。不是性格变了,而是大脑里的“奖赏系统”不再运行,快乐的感觉被“偷走”了。

这8个表现,分布在情绪、动作、感官、语言、判断、作息、兴趣等多个维度,和“记性差”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正是这种“不像”的早期症状,才让很多家庭错失了早发现的机会。

我们总以为“老了就是这样”,其实不是。认知功能的下降,是有迹可循的,从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开始慢慢褪色。不要总拿“老了”做借口,50岁后,每一次“懒得动”、“说不清”、“睡不好”,都值得我们多留个心眼。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一到中年,就开始重视体检,查血压、血糖、心电图,唯独忽略了大脑健康。大脑是最“沉默”的器官,神经系统一旦出问题,往往是悄无声息的。

就像浙江大学的这项研究所揭示的那样,早期阿尔兹海默症并不是“突然变糊涂”,而是身体发出的“微弱求救信号”。可惜的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误解成“懒”、“老”、“性格怪”。

说到底,健康不仅是吃得好、睡得稳,更是对自己状态的敏感度。一个人如果能意识到自己不再爱聊天、不愿出门、不闻饭香,那就是大脑在敲门,提醒你它“有点累了”。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这种变化?不是去恐慌,而是培养一种“观察自己”的习惯。每年定期检测认知能力,不只是做卷子,更包括日常行为习惯的记录与评估。

也许不要轻视情绪和行为的细小变化。一个人突然变得孤僻、话少、活动减少,这不是“性格问题”,而可能是额叶功能在退化。越早重视,越有可能延缓进程。

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方式可以增强大脑活力。比如坚持学习新事物,不管是练书法、学乐器还是背诗,都能刺激神经突触的活跃度。大脑就像肌肉,用得越多,退化越慢。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社交互动对大脑特别重要。和朋友聊天、参与讨论、甚至打牌下棋,都是对大脑最高级的锻炼。孤独,才是认知退化的“隐形加速器”。

饮食方面也不能忽视。多吃富含多酚类的食物,比如蓝莓、绿茶、深色蔬菜等,有助于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不能迷信某一种食物“防病”,关键在于均衡、规律。

运动更是大脑的“加油站”。尤其是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慢跑,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增强神经可塑性。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

大家可能没意识到,长期慢性炎症也会影响认知。像高血糖、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都会增加脑部微炎症的风险。管理好基础健康,是对大脑的“长线呵护”。

当我们说“早发现重要”,其实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一个人能不能在60岁还保持清晰的表达、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判断,关键在于有没有在40岁就开始“听懂身体的暗语”。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年龄增长,但我们可以提升对大脑变化的觉察力。这才是健康的底气所在。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有备无患;不是恐惧衰老,而是主动延缓。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变化,不要急着贴上“老了”、“懒了”、“怪了”的标签。真正的智慧,是在日常中读懂身体的隐喻。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玉洁,赵俊峰.阿尔兹海默病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5):3921-3925.
[2]钱雨辰,胡海燕.嗅觉障碍与阿尔兹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5):487-490.
[3]刘雪峰,朱丹.社交活动对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8):690-694.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