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这是老一辈人最爱的句,是朋友圈里点个赞不过瘾还得评论两句的金句。可细品这话,你不得不承认,人生和象棋不同,棋盘有个终局,人生却没有“和棋”那一说不是赢,就是学会安慰自己。这当头一棒,打在每一个深夜撸串或清晨挤地铁的普通人心上。但各位看官,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这是老一辈人最爱的句,是朋友圈里点个赞不过瘾还得评论两句的金句。可细品这话,你不得不承认,人生和象棋不同,棋盘有个终局,人生却没有“和棋”那一说不是赢,就是学会安慰自己。这当头一棒,打在每一个深夜撸串或清晨挤地铁的普通人心上。但各位看官,别急着忧伤,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组扎心又治愈的人生“鸡汤”,看看是馊了还是越熬越香!
你且看啊,这么多“黄金语录”有劝你自我绽放的、有教你修身养性的,有让你走出黑暗的、有鼓励你雨中跳舞的。真要凑个局,能把小区广场的牌友和写字楼的码农都拉来,围一桌,聊一晚上,谁都能认领一句,甚至能用把你怼到无言以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再碰上东北大姨开口“那不还是得天天早上七点买菜,清风能帮我杀猪吗?”这就是现实版的“诗意生活”美好归美好,面包还得自己钱买。
咱们就先从那个“最治愈”的鸡汤撕一层皮——专注自我成长,不必刻意迎合。说实话,这话听着就跟藕片汤似的,入口绵软,咽下去才发现其实没啥滋味。专注自我成长,说得好听,可咱们身处的现实,老板要你拼命加班,老妈要你赶紧结婚,身边人的眼神比体检报告都毒辣,这自我成长怎能不磕磕碰碰?你要是铁了心不迎合,怕是得提前成为社会“边角料”。但话又说回头,人活着难道就该天天尬演“别人家孩子”?谁家不是一边苦着一边乐着,就像打麻将,总想着自摸,结果每次都被点炮。成长靠自己,是自救,也得是自我和解。
就是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词儿一听就是高考作文的必备,一写就能多拿两分。但你让小青年放下手机、“宁静”半天,没准人家玩的是基金理财,能一天赚出两顿火锅钱。咱们不淡泊名利,但名利的确能让人睡得更香,难怪小品演员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内心澄澈很难,大多数时候,都是外表澄澈,内心波澜壮阔。但你不得不服,从古到今,不管是孔圣人还是雷大妈,没点“宁静”的时间,都难以和自己对话。偶尔关紧窗户、关掉微信,才知道世界安静了,心也就明净了。
说到学习,不少语录直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话放在当下,简直专治“宏观指导”不是干就完了,别净琢磨。有多少灵魂工程师,大学学“人工智能”,毕业后干的活和外卖小哥一样“智能”东跑西颠。书本知识重要,可实践经验才是硬通货。这年头,干什么都得讲“拿来主义”,网上搜材料、B站找教程、知乎翻评论,真有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既视感。可惜很多人误以为知识能改变命运,其实改变命运的是你爬起来的次数,而不是你读过的书页数。
平时生活里,最能激发人勇气的,莫过于“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在风雨中给自己撑伞”。听着是不是很带劲?但且不说下雨能不能撑伞,风来了伞早飞了——这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每个人以为能做“撑伞人”,实际上多少时候都是“淋雨人”,等风停了才发现衣服湿了裤子塌了。东北大哥说,成大事者“不怕被雨淋”,但真遇到大雨,大部分人还是找个屋檐躲躲,谁乐意天天跟雨杠上呢?成长这东西,其实就是在一天天“淋过雨”的岁月里,把自己熬得更硬气。脱口秀演员讲“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是千真万确的社会毒鸡汤。你以为走冤枉路?其实以后会发现,都是铺垫。
可再翻几页,见那句“你若向阳,无谓悲伤。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真如老年人广场舞操场的背景音乐,一遍遍轮播。可惜——计较得少的人要么就是家底厚,要么是啥都看开了。普通人想看开,得先有点生活资本,没了资本,快乐这玩意就像清风过岗,抓也抓不住。这就像那句“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大多数人前行不是因为想点灯,而是因为没得选。不是鸡汤过时,而是现实太骨感。
有句话说“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听着悲凉,实际上并不新鲜。你看看各大社交平台,一个个发动态,实则“孤独中找存在”,用东北话说人在群里表演,心在屋里独处。独处的本事是人生的“保命技能”,会了独处,才不会在人群中迷失。有多少职场白领,打着“团队合作”的旗号,最后还是一个人加班到半夜,点个外卖,照样孤独;再一刷微博,才发现大家都一样——孤独才是常态,社交只是调味。
而那些“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与承担”,倒是现实得很。小时候挨打,总想着爸妈是不是弄错了,大了才知道,是自己选择了某条路,就得受某些苦。这世界没那么多“道德法庭”,大多数时候,错误归自己,能扛住就成长了,扛不住只能回头自嘲一番。生活就是一场大型“扛责任”比赛,没人能偷懒,小打小闹,大砸大改,都是路过的风景。但关键在于,“珍惜当下”,因为过去的抓不回,未来的摸不到,想活得自在,还得放过自己。
至于“爱别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更是当前大热的流量词。旧社会讲“先顾大家后顾小家”,现代人讲“先自我后他人”。养条狗都得先喂饱自己,哪能天天靠付出维持存在感?只有真正懂得取悦自己的,才能有底气爱别人,这才是生活的大智慧。
看上去,这些语录把人生说得明明白白,可细细琢磨,总让人感觉有点假性平静。就像你以为努力做了选择,放下过去拥抱未来,结果发现明天压力更大——“行吧,这年头,过去放得下,银行卡余额放不下。”事实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完全和过去和解,总是在琢磨下一个明天是不是能更光亮。反方观点也很鲜明你说“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可有些现实是连舞鞋都买不起,哪来的激情跳舞?一句“你的价值,不需要别人来定义”,听着自信,可是现实里,升职加薪就在别人手里,自己能定义个啥?人总得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努力,还真不是一句自我认知就能解决。
“坚持不是永不动摇,而是犹豫后依然选择前行”,听起来像给拖延症患者的一剂良药。可实际生活里,多少人纠结到天亮都没下定决心,不是因为不努力,是因为根本没方向。放下过去,拥抱未来?说得太轻巧,哪有那么简单,多少人是“越想放下越放不下”,像东北的棒槌,一天不砸点核桃都不得劲。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自己的平凡和解”。这话最毒,毕竟承认平凡是个难事,谁都想做主角,却没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掌声。可东北老爷们说,“啥是平凡啊?就是日子得自己过,锅得自己刷,没人给你端茶倒水。”和自己妥协就是一门必修课,没人能插队跳关。
突然间一语点破玄机“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看到这话,有点像小时候跟家长讲“我不想上补习班”,结果家长一句“不能不想”,反手就把你送去了课桌旁。成年人的自由,其实只有“选择继续忍受”这一种。不信你问问领导,“我今天想请假,不想加班”,领导一笑,“不想你就别来了”。这就是现实,鸡汤再美,柴米油盐才是真的考验。
而一条“真正的勇气,是明知可能失败仍选择出发”,这就是现代社会里的大智慧。创业几次失败,拼了命谁能保证一定能成功?但你要是不试试,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这世界有太多“怕失败”的人,却太少“敢挑战”的人。故而,命运把嘉奖的糖藏得久了些,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真英雄。
再说那句“最好关系,是彼此成就,而非消耗”,简直就是家庭伦理剧的核心主旨。朋友之间,恋人之间,谁不是在彼此“消耗”和“成就”之间拔河?有的人帮你一把,成了你成功的阶梯;有的人拉你一把,结果还把你拉下了水。东北老乡说,“朋友就像火锅底料,好的能提味,不好的能辣舌头。”谁都渴望人与人的成就关系,但现实里多的是“互相消耗”,就看你怎么筛选朋友。
成长其实在于把“为什么是我”变成“试试我能做什么”。不再问“为啥倒霉的是我”,而改为“我能干点啥帮自己逃脱”。这才是成长的真谛,不计较过往的输赢,只在意怎么翻盘。每一次努力,都是命运藏起来的糖果,只要不放弃,总能嚼出滋味来。这就是东北人“憋不住劲儿”、北京人“跟命较劲儿”、南方人“默默拼命”的社会图景。
焦虑、迷茫的反义词是“具体”。最怕你啥都想,啥都不做。哪怕今天只做一件小事,明天也能比今天多点底气。东北话里的“磨叽”就是“没事找事做”,能做一点是一点。
勇敢的人并非不流泪,而是流着泪坚持奔跑的人。这句话适合每一个“压力大到掉头发”的打工人,谁不是边哭边闹,最后还得把活干完?谁不是昨天悲壮,今天坚强,明天还得继续坚持?
但别急着被鸡汤感动,事态总有表面平息,实则暗藏更大危机。一边告诫自己“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另一边还在跟同龄人比工资、比房子、比孩子。表面放得下,其实脑子里全是“下一个目标”。谁都懂“争不过岁月,便以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天”,可是喜欢的方式没资本支撑,只能边挣扎边“过喜欢的日子”。每个人的心态都在摇摆,一边极力淡定,一边被焦虑吞噬。
“人生用来体验,不是演绎完美”,拼命自我安慰“允许自己出错”,却怕社会不接受失误。你想把荆棘当花路,可现实就是荆棘比花多,谁能开心地在刺尖上起舞?努力不必张扬,成果自会发声,可没爆款,没流量,努力就成了背景音,没人听得见。
分歧加深,和解无望。正方鸡汤总劝你“积极”,“向阳”,“给自己勇气”;反方现实却把你拉进泥潭——工资涨不上去,房租一涨又涨,努力就像蒲公英,风一吹就飞了。每个人的理想和现实始终在拉扯,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说了一大圈,看似人生金句都动听,姑娘小伙都乐于转发,家长老师都爱用来教育孩子,但真正执行起来,没一个能包治百病。你说专注成长,不迎合,那老板的考核你敢不迎合?说要淡泊名利,可没钱买奶茶你先淡泊试试?告诉你珍惜当下,结果明天工位都变少了。假装夸一句,这些金句说起来头头是道,朋友圈一发,点赞一堆,可谁都知道,真要按它过日子,想得美啊!
鸡汤归鸡汤,现实归现实。一边自我和解,一边继续扎心;一边讲勇气,一边种焦虑。就像东北人说“过日子,哪能全靠大道理?”没办法,梦想不是批发来的,鸡汤只能当调料。最关键的,这些语录能让你但还是得菜刀切菜,鞋子磨路,真干才有底气。
你说“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和承担”,可现实里,面对房租、压力和鸡肋工作,咱们真的能做到无悔无负担地承担吗?都说成长是自己熬出来的,可真到关键时刻,你是继续“撑伞”,还是实在淋不住了就撒丫子跑?鸡汤能管用,还是只能让你喝完再继续打拼,您怎么看?别光点赞了,敢不敢说出你的“选择”是怎么熬过去的?
来源:概念集中营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