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退休的王大爷最近和老邻居在院子里谈天,话题很快就聊到了喝酒。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咱看片子里老外餐餐有红酒,怎么感觉他们肝脏都挺好?咱中国这边反倒肝癌的病人越来越多。”王大爷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自己的一个多年好友去年就是因为肝癌走的,说实话,他也爱小酌,但每次
刚刚退休的王大爷最近和老邻居在院子里谈天,话题很快就聊到了喝酒。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咱看片子里老外餐餐有红酒,怎么感觉他们肝脏都挺好?咱中国这边反倒肝癌的病人越来越多。”王大爷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自己的一个多年好友去年就是因为肝癌走的,说实话,他也爱小酌,但每次喝完心里总是惴惴不安。
喝酒人人有,肝癌却有别,难道是咱们喝的酒不一样?还是欧美人身体有什么过人之处?为啥在肝癌发病这件事上,欧美人反而“占了便宜”?背后深层原因,远不止一杯酒这么简单。实际上,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相,往往常常被我们忽视。两个现实原因,才是决定东西方肝癌巨大差异的关键。
本文将带你还原肝癌背后其实并非“单单喝酒”这一谜题,读完你也许会重新审视家里的“酒桌文化”,以及自己的健康选择。第2个原因,很多人想不到,恰恰是中国人常被忽视的健康盲区。
不少人认为,欧美人饮酒文化更浓厚,理应“肝受损”更严重。然而,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癌症报告),欧美多国肝癌发病率仅为每10万中2-6人,而中国某些省份高达30/10万及以上。一桌酒席的背后,是发病率的巨大鸿沟。
很多人直觉认为“喝酒伤肝”,其实只是肝癌原因之一。欧美酒精消耗量高,却对应着慢性感染率、饮食结构、肝病管理水平等诸多不同。在中国,肝癌占全球总发病接近48%,其中乙肝相关肝癌占全部肝癌病例的60%以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数据)。
追根溯源,我们能发现肝癌不是靠“戒酒”就能完全规避,背后还藏着一些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认识两大“决定性差异”极为重要。
先说第一个现实原因:慢性乙肝、丙肝病毒的高感染率。
欧美国家行动早、全民预防意识加分。欧美国家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普遍低于2%,有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甚至低于1%。而中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却长期在5-7%之间,部分高发区甚至高达10%。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如果不规范管理,几十年后极易演变为肝硬化、肝癌。
在欧美,国家层面严控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大规模推广疫苗接种和筛查,让感染率大幅降低,变相压低了“肝癌底数”。
酒精本身当然会损伤肝脏,但“酒精性肝癌”在中国的肝癌患者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对于欧美人来说,酒精性肝病发病人数虽多,但真正进展到肝癌的比例只有3%-5%(哈佛公共卫生数据)。相反,中国乙肝慢性感染人群的肝癌发生风险提升了20倍左右(《中国肝癌防治白皮书2022》)。
第二个现实原因:饮食习惯与致癌毒素暴露差异。
中国部分地区湿热环境下,存储不当的谷物、花生等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几率较大。黄曲霉毒素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Ⅰ类致癌物,被称为“肝癌头号元凶”。研究显示,在中国高发肝癌区,每年有10%-15%的肝癌与黄曲霉毒素有关。而欧美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更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严格限量霉菌毒素,提高了农产品管理水平,因此居民暴露风险极低。
此外,欧美特色饮食还包含较高摄入新鲜蔬果和蛋白质,少油腻、少腌制,而中国某些区域则有较多腌制、烟熏、重油饮食,部分习惯无形中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加上一些人热衷“保健品、偏方”,用药不慎也容易诱发慢性肝损伤。
预防肝癌,中老年人该怎样做?3招守护肝脏更实用
疫苗接种: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定期检查乙肝五项,有乙肝疫苗接种需求的须及时补种。感染乙肝或丙肝后,积极配合医生管理,规范用药,按时复查肝功能和病毒量检测。
健康饮食:谷物、花生、干果等要注意低温、通风储存,发现发霉坚决弃用。少吃腌制和烟熏食品,多摄入新鲜蔬果、足量蛋白。睡前少饮酒,不迷信所谓“养肝酒”“保健酒”。
定期体检:每年做肝功能和腹部B超检查,重点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家族有肝癌史、长期大量饮酒者)最好半年查一次。出现持续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时应尽快就诊排查。
肝脏自身没有痛感神经,靠的是早发现早干预。只要管住嘴、迈开腿、戒除陋习,并在关键节点找医生专业指导,绝大多数肝癌风险都能有效控制。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2020年全球癌症报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肝癌防治科普手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乙肝疫苗接种与肝癌防控研究进展》,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黄曲霉毒素与中国肝癌流行病学分析》,中华肿瘤杂志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