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贸繁华的实物见证——东汉鱼鹭纹青铜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12:40 1

摘要: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一起聆听历史故事,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组建文物、博物、电视专家团队,联手打造推出十集微纪录片《以文物说》第三季,献礼新中国成立76周年。

生于远传于今,

延续历史文脉;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

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一起聆听历史故事,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组建文物、博物、电视专家团队,联手打造推出十集微纪录片《以文物说》第三季,献礼新中国成立76周年。

该系列微纪录片将本土文化挖掘、保护、发扬、传承与电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丰富的影像资料、精准的解读介绍,带领观众跨越千年、穿越古今、欣赏文物、倾听故事,感悟巴渝厚重的文化意蕴,探寻凝聚在文物中的三峡文化基因,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三峡文化。

《以文物说》第三季微纪录片,每集5分钟沉浸式叙事,以十件珍贵文物为钥,解锁三峡千年文明密码。创新通过“物—史—人”的叙事逻辑,让文物“活”起来,带您触摸历史温度,聆听岁月回响。

今天推出第二集

《古代商贸繁华的实物见证——

东汉鱼鹭纹青铜洗》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展厅内,

陈列着一件硕大的青铜器。

初见,

其貌不扬,

形似一个大“洗脸盆”。

然而,细细品鉴,

它实为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元初三年朱提造作工”

鱼鹭纹青铜洗,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蕴含着深邃的艺术价值。

洗,古代盥洗用的器具,

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

汉代最为盛行。

《仪礼·士冠礼》记载“设洗直于东荣”。

东汉郑玄注解,

“洗,承盥洗者弃水器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到,

“洗,洒足也”。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

《论衡·讥曰》中亦有描述:

“洗,去足垢”。

由此可见,

洗在东汉时期有了明确用途,

其形状与功能类似我们今天使用的洗脸盆。

在汉代,

铜器是财富的象征和地位的彰显,

铜洗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专属,

普通百姓多用木洗和陶洗。

这件东汉青铜洗,

1978年在原四川省万县董家乡征集而来。

其口径45.7厘米,

底径26厘米,高22厘米,

折沿敞口,平底略凹,

外腹壁铸五道凸棱纹,

饰对称铺首耳。

它器型较大,胎体厚重,

制作精美,保存完好,

体现出东汉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刊播发布平台

1.9月29日起,万州综合频道19:55播出,文旅频道18:55播出,每周焕新;

来源:微万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