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董惠安《八鱼塬:樱桃园观景台上的遐想 》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11:29 1

摘要:老家曾经归属于陕西宝鸡县八鱼公社,这个“家”时而像皮球一般被踢来踢去,时而如风水宝地被抢来争去。一度头顶着“陈仓区”,一度又划归“开发区”,如今的名号是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1962年我刚刚七岁,懵懵懂懂地随着家人响应国家“到农村吃饱饭”的号召,从宝鸡市渭滨区的

八鱼塬:樱桃园观景台上的遐想

文|董惠安

2025年国庆“黄金周”出游,我没有心劲儿去挤那些热闹景点,于是选择了“回老家看看”。

老家在哪里?

老家曾经归属于陕西宝鸡县八鱼公社,这个“家”时而像皮球一般被踢来踢去,时而如风水宝地被抢来争去。一度头顶着“陈仓区”,一度又划归“开发区”,如今的名号是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1962年我刚刚七岁,懵懵懂懂地随着家人响应国家“到农村吃饱饭”的号召,从宝鸡市渭滨区的一处棚户区出发,被命运之神牵到了这块名叫“八鱼”的土地上,在新家窑洞门口外不远处的马峪河中逮到了好多条小鱼,并成为了盘中美餐。但总好奇这地方为何叫“八鱼”?一时没有准确答案。但“八鱼”最终变成了我和我的孩子们的老家。如今已经是七十高龄,所思之乡就是这块和“鱼”有关联的土地了。十七岁高中毕业后,我先后当过民办教师、在八鱼公社担任广播宣传员。最深刻的记忆,是四十多年前曾在八鱼塬、西塬、上甘沟等村寻找农田基本建设的最具规模的宏大场景,也曾在当年的八鱼塬金家沟水库工地上,为轰轰烈烈的水库建设场景鼓呼呐喊。此次“回家看看”,曾经的学生也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他们都是家乡建设开发的参与者,他们一脸的风霜中闪耀着成功者的亮光。几个热心的学生开着车把我拉到了紧靠秦岭北麓的台塬上,先品尝了西塬村的“宝鸡搅团姐”的“农家乐”家常美味,游览了波平如镜的金家沟水库,随后又把我拉到了位于八鱼塬村的樱桃园观景台。当时正下着蒙蒙秋雨,不由生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觉。从观景台环视四顾,极目远望,周围已经采摘殆尽的樱桃园绿色犹存,塬下渭河川道成群的高层楼房建筑朦朦胧胧,身后的秦岭峰峦云雾缭绕。重游这片在沧桑中生生不息、春华秋实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千,回忆与现实交融旋转,如烟的思绪汇入了苍茫云雾。

大约是在大学毕业两年后,也就是二十八九岁的年纪,我已经在宝鸡电台从事记者工作。当时的八鱼乡政府召集一些在外工作的八鱼人举办研讨会,主题是为八鱼乡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我当时根据现实生活中城乡“剪刀差”造成了农业生产价值低、农民生活贫困的状况出发,说了一句“无工不富”的话,并表示了希望乡镇企业壮大发展的愿望。当时赞同者不少。不过,据我所知当时的乡镇企业局限于建筑业、养殖业,很难形成规模。而当时已有的苹果种植,虽然村村都有,但由于品种老化,果品品质不佳,也难形成气候。想不到四十年过去,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村一品”的奇迹,在这片。葡萄、猕猴桃、樱桃等规模化的产业园和采摘以及“农家乐”旅游文化项目出现了轰动效应。

我在宝鸡电台工作的时候,也偶然为八鱼乡的经济发展撰写过一些稿件,但是没有什么亮点。但在如今这个网络“自媒体”时代,八鱼乡出现的第一个网红就是“搅团姐”,我们非常有兴趣的驱车前往西塬村品尝了“搅团姐”的“农家乐”。确切地说,“吃搅团”实际上是品尝“搅团宴”。餐桌上除了“搅团”之外,还有饸饹、臊子面、油饼、红烧肉、炒鸡蛋等等。价格也很实惠。搅团姐的个人形象朴实无华,很像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那个女主角魏敏芝。“搅团姐”本名符宝梅,她最初在城里打工,后来看准了搅团的市场潜力,回到老家西塬村办起了农家乐。她通过拍摄风趣幽默的短视频(例如穿着传统农村服饰)进行网络直播,吸引了大量粉丝,从而带火了她的农家乐生意。据报道,在节假日每天能接待上千人。这里距宝鸡市区的车程不足半小时,许多食客慕名而来,既是亲近田园的郊游,也能享受天然绿色食品之口福。我们达到“搅团屋”的时候是上午11点多,当时游客还不多,等我们刚坐定,一波游客蜂拥而至,餐厅里瞬间座无虚席。据说,“搅团姐”是在当时的宝鸡市陈仓区、渭滨区领导的关注和扶持下,闯出了一条独具八鱼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休闲餐饮模式。后来在八里乡范围内,出现的许多“搅团屋”,走的都是这种模式,这和礼泉县的“袁家村”很相似。通过网络上“抖音”等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这种模式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迅速地普及到各地,点击量相当得多,这是过去的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据说八鱼塬村的村支部书记贾春兰也成了一位女网红。八鱼村素有 “宝鸡樱桃之家” 的美誉,全村种植樱桃 4500 余亩,年产樱桃 30 余万斤。贾春兰在网络上通过抖音宣传八鱼镇的樱桃、猕猴桃等产品,让这些产品迅速地找到了买家,让家乡的果品成功进入了省市内外的各大农贸市场。大约在三十多年前,我到南方出差,听到当地的领导大讲特讲他们城市乡村的拳头产品,俨然就是推销商的角色,当时我感觉很惊诧,这不是“不务正业”吗?后来渐渐明白,注重当地的经济发展,让人民脱贫致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最大的正业。最为村支书,为了让本村本乡的特产走向全国而争当网红,值得赞叹。

品尝了“搅团姐”的“搅团宴”,我们冒着细雨,朝东步行登上了金家沟水库的大坝。金家沟水库现在如同一座湖泊,波平如镜。可我眼前浮现的却是千军万马会战大坝的热烈场景。定神再看,那些团结会战、红旗遍地、喇叭喧闹的盛场面不见了,那些回荡在山谷中的口号和雄浑歌声也不见了,眼前唯有一种难得的宁静。

这座水库修建于1975年到1976年,当时的条件之艰苦、设备之落后,今天的人难以想象。要在一座沟壑之间筑起一座山体一般的大坝,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无法完成。而当时没有什么大型挖掘机,掘土开石基本上靠的是很原始的大锤钢钎、䦆头铁锨,运送土方就靠架子车。我的印象中,就连工程设计都靠的是本乡本土的技术人员,并没有得到上级的科技力量支援。而更深的印象中,对于这样一座功在千秋水利工程,经常得到的是县上有关方面的批评指责。动员指挥这座水库修建的公社干部们,似乎是在顶着某种压力、忍辱负重地投身此项工程建设。当时指挥修建这座水库的公社干部——党委书记索文耀、副书记张富春、陈刚峰等都已经作古,但是他们当时的心血和智慧永远镌刻在大坝上,我从心里对他们充满敬意。虽然这座水库一开始就有渗水漏水之患,然而,这座水库带“病”运行十多年,毕竟让处于干旱的八鱼塬区有了灌溉之利。这座水库经过后来两次重量级的整修加固,使之隐患消除,更加有力地发挥重要的灌溉作用。如今库区周围的各种果园,无疑享受到了水源的滋润。与我一同故地重游的老伴把随手拍摄的金家沟水库的图片做成了“抖音”,半天时间就有4000多人点击,其中不少人询问水库的近况,这让我很惊讶。这说明这座水库至今被人惦记关注。凡是一个造福于民生的工程,总不会被历史随意抹去的。

走过金家沟水库大坝,我们见到了另一位八鱼塬网红“秦腔老杨”。他在网络上表现“采摘樱桃、核桃”、放歌秦腔的视频很接地气。但我们见到他时,却从他口中得知宝鸡市领导深入到八鱼塬区关心八鱼村的“一村一品”的建设发展的信息。他说到曾有一位名叫丁琳的女副市长,曾经在调研中走进了他的家中,希望他也能像西塬村的“搅团姐”一样,开办“农家乐”,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丁琳表示,只要他能撑起摊子,就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只可惜他家中孩子诞生无人照料,他和家人坐失了良机。我了解到,丁琳于 2009 年 2 月至 2017 年 7 月期间在宝鸡市任职,曾分管商贸、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旅游和金融投资等工作。虽然网络上查不到这位丁副市长深入农户动员开办“农家乐”的资讯,但我相信“秦腔老杨”所言绝不是空穴来风。一些领导接地气、得民心的举措和贡献,并不是天天见诸于媒体的。而从栽种苹果最终过渡到如今独具优势的“一村一品”,这其中应当有是多少农林业专家和科技人员的辛苦付出!在这里,我们列不出他们的名字,果林中泥土里,隐没着多少无名英雄的名字?

站在樱桃园的观望台上,周围大片的樱桃林。尽收眼底。随行的学生介绍说,2023年5月16日 ,正值樱桃成熟时节,这里举办过名为“《樱缘再续,甜蜜相约》——宝鸡高新区第十三届樱桃采摘节”。当时客商很多,游客很多,纷纷前来采摘樱桃。平日寂静的果园,充满欢声笑语。在观景台附近村庄,都变成了果品交易大市场。

据悉,八鱼镇党委书记朱海涛曾对《华商报》说:“八鱼樱桃产业园注册的‘樱姿品牌’,2021年被评为中国最受市场欢迎的樱桃品牌20强。目前全镇樱桃种植面积达8200亩,产值9000多万元,果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此言不虚。游览过程中,我们在八鱼塬村、西塬村,还有上甘沟村,苇子沟村,都看到了宽敞的交易场所和果品储存厂房。据说每年的五六月间客商入云,新鲜美味的果品发往全国各地。沿果园的周边修建有宽敞的水泥或柏油公路,四通八达。据说这里的果农每年每亩樱桃、猕猴桃、葡萄都能收入到一万五到两万元以上。所以在将近20年间,“一村一品”成气候以后,这里的农民确实富裕了起来,村子里都建有漂亮整齐的二层小楼。而且庄基规划整齐有序。遗憾的是,村子里老年人居多,已经很少看到年轻人。甚至看到有好几个村建成的宽敞漂亮的小学校园,都已经人去楼空。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之八鱼塬、西塬、上甘沟、苇子沟等村的果农都已经在塬下的川道住宅区购买了住宅楼。一些家庭的婚恋条件之一,就是要在川道购买婚房。孩子们也跟随家长到了川道的学校读书,因而这里的学校都已经闲置。这里漂亮的新农村住宅,基本上都是在农忙时间果树培育、剪枝、果品采摘销售的季节,人们才从塬下川道的住宅楼返回农村家中。这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季节性的、候鸟式的迁徙和居住。

当我们告别观景台,从园区沿着宽敞的公路返回到川道之后,看到了川道渭河南岸的住宅楼栉次鳞比。八鱼塬上许多果农之家就是在这里安上了新家的。这让我不由想起当年姬家殿和淡家村的村民修筑河堤,保护耕地的轰轰烈烈的场面,以及他们奋斗过程的艰苦卓绝。大约五十年前,渭河经常泛滥,堤坝也失修多年。为了保护耕地、扩大耕地,他们在这里展开了农田基本建设和渭河河堤的治理。姬家殿村的党支部书记刘存魁带领村民修筑河堤的情景让我难以忘怀。当时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从各方面看都很原始简陋,完全是靠人力的硬扛。刘存魁在一次修筑河堤的时候他被河水冲走,一直冲到了下游的淡家村,被淡家村村民从洪水中把他救上岸。而淡家村人修筑河堤的岁月里,也充满可歌可泣的故事。当时的党支部书记田兴玉因为得罪了一位不体恤民情,纯属瞎指挥的公社干部而被粗暴地免职。但他放心不下自己主持的河堤修建工程。在被免职的当天夜晚依旧独自一人在渭河堤坝的工地上巡视,让一些村民看到后很是同情感慨。刘存魁和田兴玉同志都已作古,他们的名字对于当今的年轻人很是陌生。但是这些事儿和他们名字在我心中有一座丰碑,我希望如今的年轻人在享受美好生活时不要忘记他们曾经的付出。如今,曾经的渭河河床和滩涂之地,都已经变成了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只是后来的岁月里,房地产强势崛起,农耕田园逐步变成了各种名号极具冲击力的、具有皇家气派的住宅新区。许多塬上的村民富裕之后都在这里购买了住宅楼,这番辉煌是最初修筑河堤的前辈们做梦都没想到的。这也让我想起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哲言。

十年多年前,我曾跟随《陕西农业科技报》的记者采访过三原、蒲城、大荔、蓝田等地的“一村一品”,这些地方的西瓜、石榴、苹果、桃杏等果品冲出潼关走向全国,想不到在我的八鱼家乡也看到了樱桃、葡萄、猕猴桃能成气候,声名远播。奇迹啊!

传说商代末年姜太公在磻溪钓鱼,一竿子钓上八条彩锦鲤鱼,甩到了这片台塬上,八条彩鱼化作彩云飘起,此地得名“八鱼”。“八鱼”之名传承至今。然而,真正让“八鱼”闻名遐迩的,则是如今挂着“八鱼”招牌的各种优质果品,还有八鱼人朴实而诚挚的待客之道。

作为老家的八鱼之地,少年时多有逃离的冲动。然而,在悠悠岁月里,父母安息于此,我娶妻生子于此,老师同学和学生在此,这块土地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了。我真诚希望老家七彩祥云缭绕,生活安康富饶。

董惠安2025.10.7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