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烧,从来不是“烧一烧就好”的事。正因为常见,它才更容易被忽视。而忽视,恰恰是让事情变糟的第一步。
发烧,从来不是“烧一烧就好”的事。正因为常见,它才更容易被忽视。而忽视,恰恰是让事情变糟的第一步。
我们都习惯了“自己烧一烧就退了”“孩子抵抗力强”“别紧张就是点小感冒”。但医学临床上,太多家长从“先等等”到“来不及”只隔了一夜。而最痛的哭声,往往来自ICU门外,和一句“早知道”。
那,家长到底该知道什么?医生的一句提醒可能救一个孩子一命,今天这篇文章,不是吓你,而是帮你——看清“发烧”这件事,别再踩坑。
发烧,不是病?不是病也能要命
很多人对发烧的理解,还停留在“感冒发烧”四字成语阶段。但从医学角度看,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是免疫系统在对抗入侵者的“战斗信号”。
可问题是——有些战斗,是“内战”,有些却是“失控”。当发热超过38.5℃并持续不退、伴有抽搐、意识模糊、哭闹不止等症状,就不再是‘小病小痛’。
更严重的是,高热可引发热性惊厥、脑水肿,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临床上,儿童ICU中因“高热未及时处理”而住院的比例,远比家长想象的高。
家长必须记住的“五不要”原则,是生死的分水岭
医生们总结出一个经验法则:面对孩子发烧时,家长最容易犯的五个错误,恰恰是最常见的悲剧开端。这“五不要”,不是口号,是教训总结,是命换来的经验。
“捂一捂出汗就好了”,这句老话误了多少娃?尤其是北方冬天,家长一看孩子发烧就裹成粽子,生怕“着凉”。
但你知道吗?高热时包裹过多会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诱发中枢神经损伤。临床上就曾收治过一名3岁男童,因反复“捂汗退烧”,在家中突发惊厥。
医生提醒,发烧不是冷,是热过头。正确做法应是适度减少衣物,保持室温通风,必要时采用物理降温辅助。
家里常备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确实是安全有效的常用药物,但安全不等于“想用就用”。
很多家长一看到体温升高就“按时投喂”,有的甚至混合使用。但重复用药、频繁交替,不但对肝肾有负担,还可能掩盖病情进展。
退烧不等于治病,只是缓解症状。真正要紧的,是找到发烧背后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免疫反应?这才是医生要解的题。
“再等等”“再观察”“先不去医院”,这种“拖字诀”在临床上特别常见。而很多ICU里的孩子,都是这样一步步被“拖”进去的。
尤其是婴幼儿发烧持续超过24小时,家长如果迟迟不带去就诊,极易错过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黄金时间。一个病毒感染拖成肺炎,只需两天;一个细菌感染变成败血症,也不过72小时。
医生常说:“观察不是无为,而是有准备地等待。”你在等,病毒在跑,孩子在耗。
“拿葱白熬水喝”“贴姜片在脚底”“放血拔罐降温”……这些“祖传秘方”,在朋友圈里传播得飞快,但效果呢?多数是心理安慰,甚至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曾有一位家长给孩子用酒精擦身降温,结果引发酒精中毒送进急诊。还有人用热水泡脚,结果孩子全身发红、体温飙升。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是“土法上马”。医生提醒,中医治疗发热需结合体质、病因,绝非一方通吃。盲用偏方,是用无知对抗病魔,注定吃亏。
你有没有注意过,孩子发烧时眼神呆滞、反应迟钝、抽搐或者频繁呕吐?这些,不是简单发烧的“附属品”,可能是疾病在发出求救信号。
比如脑膜炎、川崎病、败血症等严重疾病,早期表现也可能只是“发烧”。如果家长只盯着温度计,却忽视了“孩子的状态”,极易错失治疗时机。
孩子不会表达,但身体会说话——关键就看你听不听得懂。
医生还想说的“隐藏信息”:别以为进了医院就万事大吉
这是一句“恐吓式提醒”,但它必须被说出来:孩子进了医院,不代表你就轻松了。尤其是进了ICU,那不是“包治百病”,而是“亡羊补牢”。
ICU的资源是有限的,治疗是复杂的,甚至有些病情到了那一步,只能靠“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不是所有病,都能治得回来。
别把“医院”当作拖延的保险。真正聪明的家长,是在问题刚露头时就行动,而不是等到问题砸到头上才慌。
孩子发烧,到底该怎么做?一张“冷静应对清单”送给你
每个家长都该有一张备忘清单,关键时刻不迷糊:
体温不超过38.5℃:以观察为主,注意多饮水、休息;
体温超过38.5℃: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注意间隔时间;
发烧持续超过48小时不退:必须就医;
伴随抽搐、嗜睡、呕吐、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立刻就诊;
退烧后状态仍差:不能掉以轻心,须复查病因。
医生提醒:发烧不是看温度计,而是看“孩子整体状态”。精神好、吃喝正常、能玩能闹,是好迹象;即使烧退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小结:发烧不是洪水猛兽,但轻视它,才最危险
发烧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处理失当、误信偏方、拖延就医。
牢记“五不要”,不是为了吓你,而是为了让你不被吓到。医生能救命,但更希望你永远用不上他的“急救技能”。
孩子发烧,是一次医学小考,也是一次家长责任的大考。你能不能及格,真的不只是看你有没有退烧药。
参考文献:
[1] 张新华,王虹,李文.儿童发热的诊治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22,(11).
[2] 陈志敏,刘海燕.儿童常见发热相关疾病的识别与处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6).
来源:科普护理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