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桂林,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山水甲天下”,却少有人知道:所属的临桂才是真正的“藏龙卧虎之地”。这地儿搁古代是“广西学霸生产基地”,明清两朝出了 29 个进士、168 个举人,相当于“每十个广西读书人里,就有一个是临桂的”;搁近代更猛,直接孵出了李宗仁、白崇禧这
唐 榕
提到桂林,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山水甲天下”,却少有人知道:所属的临桂才是真正的“藏龙卧虎之地”。这地儿搁古代是“广西学霸生产基地”,明清两朝出了 29 个进士、168 个举人,相当于“每十个广西读书人里,就有一个是临桂的”;搁近代更猛,直接孵出了李宗仁、白崇禧这样的新桂系大佬,堪称“广西军政界的黄埔军校”。今天咱就扒一扒临桂的故事,看看这个曾经的小县城、今天的临桂区咋就这么“会造人才”。
临桂是一块风水宝地
一、“临桂”这名字咋来的?从“始安”到“临桂”,藏着千年地理密码
临桂这地方,早在汉代就有了“身份证”,那会儿叫“始安县”,归零陵郡管——跟现在“临桂区”归桂林市管一个道理。为啥叫“始安”?说白了就是“刚开始安定”的意思,毕竟汉代那会儿,岭南刚纳入中原版图,取这名字图个吉利,盼着这地方别再打仗。
真正改叫“临桂”,是在唐代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当时朝廷把桂州(就是现在的桂林)设为岭南重镇,而始安县正好挨着桂州城,就跟现在的“郊区”挨着“市区”似的。官员们琢磨:“总叫‘始安’也不是事儿,这地方挨着桂州,不如叫‘临桂’,既显亲近,又好记。”——你看,古人取名也很实在,跟现在“朝阳区”挨着北京城区一个逻辑,只不过人家更文雅点,没叫“桂州郊区县”。
老临桂人还会跟你说个趣闻:唐代那会儿,临桂和桂州的关系,就像“亲兄弟”。桂州城里的官员要去乡下考察,第一站准是临桂;临桂的读书人要去赶考,也得先去桂州城坐船。有个唐代的秀才在日记里写:“晨从临桂出发,午至桂州,喝了碗米粉,傍晚就上了去长安的船 —— 这路顺得很!”
到了宋代,临桂彻底“支棱起来”了。因为桂州成了广南西路(相当于现在的广西)的首府,临桂作为“首府郊区”,地位水涨船高,还成了科举考生的“备考基地”。当时临桂城里的“桂山书院”,比现在的重点高中还火,广西各地的读书人都来这儿“蹭课”,就为了沾沾“学霸地气”。
现代临桂是繁华都市
二、历史故事:从“学霸县”到“军政摇篮”,临桂的“人才基因”咋来的?
临桂的“人才基因”,不是天生的,是靠“硬拼”出来的。最早上热搜的,是清代的陈宏谋 —— 这哥们儿是临桂四塘镇人,堪称“古代临桂学霸天花板”。
陈宏谋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天天去村里的老秀才家“蹭书看”。老秀才见他机灵,就跟他说:“你要是能把《论语》背下来,我就把书借你。”结果陈宏谋当天就背下来了,老秀才惊得直拍桌子:“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后来陈宏谋果然没让人失望,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中了举人,雍正元年(1723 年)中了进士,一路做到了东阁大学士 —— 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级别,是清代广西官做得最大的人。他还特别爱家乡,回临桂时办了好几所书院,跟老乡说:“咱临桂人不笨,就是缺读书的机会,我帮你们搭个台,你们好好考!”
打那以后,临桂就像开了“学霸外挂”,明清两朝出的进士、举人,比广西其他县加起来还多。有个清代的广西巡抚在奏折里写:“临桂文风之盛,冠于全粤(两广,当时广东叫粤东,广西叫粤西),每逢科举,临桂考生占半壁江山。”—— 搁现在,临桂就是妥妥的“高考状元县”,家长们得挤破头把孩子送过来读书。
到了近代,临桂的“人才赛道”又换了 —— 从“科举学霸”变成了“军政大佬”。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宗仁,他是临桂两江镇人,早年在家乡的经历,堪称“草根逆袭记”。
李宗仁小时候家里是种甘蔗的,他不爱种地,就爱跟小伙伴“排兵布阵”。有次他领着一群孩子在村口的晒谷场“打仗”,用竹竿当枪,用草帽当头盔,居然还制定了“偷袭”“埋伏” 的战术,把对面的孩子打得落花流水。村里的老人说:“这孩子将来要么是当兵的料,要么是惹事的料 —— 没想到还真成了‘广西王’。”
后来李宗仁去广州黄埔军校当教官,还总跟学生说:“我当年在临桂晒谷场‘打仗’的经验,比书本上学的还管用。” 这话虽然有点玩笑,但也能看出,临桂的“接地气”,早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古代临桂学霸陈宏谋
三、新桂系的“临桂印记”:李宗仁的“家乡情”,白崇禧的“临桂缘”
提到临桂的近代史,绕不开新桂系 —— 而新桂系的核心,跟临桂的关系,比米粉跟卤水还亲。
李宗仁对临桂的感情,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当上“广西绥靖公署主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修公路。当时临桂两江镇到桂林城的路全是泥巴路,下雨就没法走,李宗仁拍板:“修!用水泥修,让老乡们下雨天也能走干净路。”
公路修好那天,李宗仁还特意回了趟家,跟老乡们一起在路边的米粉店吃了碗米粉。有个老乡问他:“德邻(李宗仁字德邻)啊,你现在当大官了,还吃咱这粗茶淡饭?”李宗仁笑了:“我就是吃这碗米粉长大的,再大的官,也不能忘了本。”
白崇禧虽然是容县人,但跟临桂的渊源也不浅。新桂系的核心据点就在桂林,而临桂是桂林的“门户”,白崇禧经常在临桂的会仙镇练兵。他还在临桂办了所“两江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家乡的年轻人,说:“临桂是人才宝地,得让年轻人有书读,有本事干大事。”
有意思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在临桂还有个“约定”:每年秋收后,都要回临桂看看。有一年秋收,两人一起去临桂四塘镇看稻田,李宗仁指着金黄的稻穗说:“你看咱临桂的土地多肥,种啥长啥,就像咱桂系的兄弟,团结就有力量。” 白崇禧点头:“是啊,临桂的地养人,也养志气。”
李宗仁和白崇禧
四、旅游景点:不止是“名人故居”,每个景点都有“故事”
临桂的旅游景点,不是“只可远观”的山水,而是“能听故事”的地方 —— 每一处都藏着临桂的历史密码。
首推“李宗仁故居”,在临桂两江镇,是座典型的桂北民居,青瓦白墙,还有个小院子。故居里最有意思的是李宗仁早年的房间,里面摆着他当年用过的书桌、竹椅,墙上还挂着他年轻时的照片。讲解员会跟你说:“李宗仁当年就是在这张书桌上读书,后来去广州报考军校,也是从这个院子里出发的。”
院子里还有棵老桂花树,是李宗仁母亲当年种的,现在还枝繁叶茂。每到秋天,满院都是桂花香,讲解员说:“李宗仁每次回家,都要在桂花树下坐一会儿,跟母亲聊聊天——再厉害的大佬,也有温柔的一面。”
再说说“陈宏谋故居”,在临桂四塘镇,比李宗仁故居更古朴,里面保存着陈宏谋当年用过的砚台、书籍。最有意思的是故居里的“状元桥”,其实是座小石桥,传说是陈宏谋中进士后修的,村里的孩子只要走过这座桥,就能“沾学霸气”。现在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走桥,说:“让孩子跟陈宏谋学学,将来也当学霸。”
会仙湿地是临桂的“自然名片”,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据说宋代的时候,这里是“水利枢纽”,官员们在这里修了“古桂柳运河”,把漓江和柳江连了起来。现在你去湿地,还能看到当年运河的遗迹,船夫会跟你说:“以前的船从这里出发,能到柳州、南宁,比现在的高速公路还方便。”
九滩瀑布是临桂的“小众景点”,却藏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樵夫在瀑布下救了条小白龙,小白龙为了报恩,让瀑布常年有水,灌溉了山下的稻田。现在瀑布下还有块“龙石”,据说就是小白龙变的。夏天去瀑布,站在下面,凉风习习,比空调还舒服,当地人称它“天然空调”。
李宗仁故居
五、物产:临桂的“甜”,藏在甘蔗、马蹄和米粉里
临桂的物产,跟它的人一样,“实在、有味道”——每一样都能让你想起家乡的烟火气。
最有名的是“五通甘蔗”,临桂五通镇产的甘蔗,比别的地方甜,还多汁。为啥甜?因为五通镇的土壤是“沙壤土”,排水好,甘蔗能吸收更多养分。卖甘蔗的老人会跟你说:“咱这甘蔗,不用削皮,直接咬着吃,甜到心里头——以前李宗仁回家,都要带几捆回桂林城。”
四塘马蹄也很有名,个头大,皮薄肉嫩,生吃甜脆,熟吃粉糯。四塘镇的农民种马蹄有诀窍:要在水里泡三个月,还要天天换水,这样马蹄才干净、好吃。有个种马蹄的阿姨说:“我家种马蹄三十年了,以前是挑去桂林卖,现在有电商,全国各地都能吃到咱临桂的马蹄——这就是好日子。”
临桂米粉虽然不如桂林米粉有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米粉更细,卤水更浓,还会加一勺“花生酱”。老临桂人吃米粉有个习惯:早上要吃“汤粉”,加一勺本地的辣椒酱,配一根油条。有个米粉店老板说:“咱临桂米粉,吃的是‘家乡味’,在外头的临桂人回来,第一碗准是这口。”
五通甘蔗远近闻名
结尾:临桂的“人才密码”,其实是“接地气”
临桂这地方,为啥能出这么多人才?不是因为风水好,而是因为“接地气”——从陈宏谋的“苦读成才”,到李宗仁的“不忘本”,再到现在的“学霸辈出”,临桂人始终记得:不管走多远,都要脚踏实地。
就像清代诗人张祥河写临桂的诗:“临桂山川秀,人才自古多。”这句诗现在还刻在临桂的文化广场上,提醒着每一个临桂人:家乡的土地养人,更养志气。
如果你去临桂,不妨去李宗仁故居的桂花树下坐一会儿,去会仙湿地的船上听船夫讲古,再吃一碗临桂米粉 —— 你会发现,临桂的魅力,不是“名人光环”,而是“人间烟火”,是那种“不管你是谁,来了就是自家人”的亲切感。这,大概就是临桂能“造人才”的真正原因吧。
来源:开拓者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