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 。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 。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清晨露水更冷,近霜 。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
寒露时节的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芝麻、品秋茶等 。
寒露时节的养生: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宜食梨、银耳、芝麻等,少辛辣 。
寒露时节北方:收玉米、花生、棉花,播冬小麦 。南方:种油菜、蚕豆,防“寒露风”保晚稻 。
寒露时节北方已入深秋,东北、西北部分地区临近冬季 。南方秋意渐浓,日平均气温多不足20℃ 。
寒露是秋季的重要转折,提醒人们及时添衣保暖,顺应时节调整生活与农事 。
那么,寒露与白露有什么不同吗?
寒露与白露的核心区别在于气温和露水状态:白露标志着天气转凉,露水初现;寒露则意味着气温更低,露水更冷,即将凝结成霜,是从凉爽到寒冷的关键转折。
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时间与节气位置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秋季第3个节气,通常在公历9月7-9日交节。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17个,秋季第5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0月7-9日交节。
两者相隔约1个月,寒露在白露之后,是秋季更靠后的节气。
2. 核心气候特征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但整体仍较温和(日均温约20℃),昼夜温差大,清晨地面和植物上出现白色露水(因湿度大、气温稍降形成),但露水未寒。
寒露:气温显著降低(日均温多低于20℃),寒意加重,露水更冷,接近冰点,故称“寒”露,部分地区早晨可能出现轻霜。
3. 物候现象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鸟类开始储备过冬食物)。此时植物仍呈绿色,只是开始泛黄。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最后一批鸿雁南飞);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鸟消失,海边出现类似雀鸟花纹的蛤蜊,古人以为是雀鸟所化);三候菊有黄华(菊花普遍开放,成为秋季代表性花卉)。此时植物多已枯黄,秋意更浓。
4. 习俗与养生重点
白露:
习俗:收清露、吃龙眼、饮白露茶。
养生:重点防“秋燥”,宜吃梨、银耳等润肺食物,注意早晚添衣(“白露身不露”)。
寒露: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芝麻(“寒露吃芝麻,到老不发昏”)。
养生:从“防燥”转向“防寒”,需加强保暖(尤其腹部、脚部),饮食上更侧重温补,如芝麻、核桃等。
学习“寒露”有什么好处?
学习寒露的核心好处是帮助人们顺应季节变化,实现生活、健康与农事的科学规划,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维度:
指导日常生活与健康管理
精准应对气候:了解寒露“气温骤降、露水凝寒”的特点,能提前做好保暖(如添衣护脚),避免因温差大引发感冒、关节痛等问题。
科学养生:明确此时“养阴防燥、兼顾防寒”的重点,可针对性调整饮食(如吃芝麻、梨)和作息,减少秋燥、呼吸道不适等季节病风险。
理解传统文化与节气智慧
感知文化内涵:寒露的习俗(登高、赏菊)、谚语(“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和物候描述,是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结晶,学习它能加深对传统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的理解。
建立自然联结:通过“鸿雁南飞、菊有黄华”等物候,能更敏锐地感知季节更替,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共情力。
辅助农业生产(针对相关人群)
合理安排农事:北方知晓此时需收秋粮、播冬麦,南方警惕“寒露风”保晚稻,可根据节气规律优化种植、收获节奏,减少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提升生产效率。
培养生活仪式感与审美
丰富生活体验:参与赏菊、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等习俗,能为秋日生活增添仪式感,同时通过欣赏深秋景致(如层林尽染、菊黄枫红),提升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感知。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