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科院这条数据刚出,我妈就把家族群退了,顺手把跳广场舞的“塑料姐妹”也静音。
“78%的50岁人,半年内拉黑了三拨老熟人。
社科院这条数据刚出,我妈就把家族群退了,顺手把跳广场舞的“塑料姐妹”也静音。
她说:血压降了,睡觉不戴耳塞也听得见自己心跳。
别急着笑,她真把体检报告甩我脸上:甘油三酯降了27%,连医生都问是不是换了降压药。
其实她只干了一件事——把五个“圈子”一键删除。
第一个被踢飞的,是“酒肉应酬圈”。
以前一周三场红白喜事,随份子随得她心疼。
现在她晚上七点准时上线“银发书院”,跟一群陌生人学画柿子,画完直接发群里,没人劝酒,也没人催她再交报名费。
第二个是“攀比孙辈群”。
以前比谁孙子背唐诗多,现在她加入社区“懒人园艺社”,专种不开花的绿植。
她说:叶子不吵,比娃安静,土一盖,根自己长,不费劲。
第三个“虚情假意互助会”最绝——表面帮你买菜,转头就借钱。
我妈退出后,在楼下咖啡角贴了个纸条:只换书,不借钱。
三个月,书架空了,钱包没瘦。
第四个“八卦转播台”,她没退,直接静音。
每天固定早八点发一句“早上好”表情包,谁也不得罪,省得被背后说“架子大”。
最后一个“力不从心局”,以前硬撑着陪人爬山,膝盖肿成馒头。
现在她给自己立规矩:超过两公里,一律说“约了针灸师”。
哈佛那帮研究老龄的教授,管这叫“选择性社交”,说每砍一个圈子,端粒能年轻1.8岁。
说人话:脸垮得慢,体检单比面膜管用。
有人担心退圈=孤独,其实“孤独”早被重新定义。
线上老年大学500万用户,半夜十一点还有人发毛笔字作业;社区书法小组去年暴增两倍,写完直接送邻居当门神,比微信群红包实在。
想模仿?
别一口气全退,容易反弹。
我妈的“社交断舍离”分三步:
第一个月先关消息提醒,让手机闭嘴;
第二个月只随份子不给脸,到场露个面就走;
第三个月把“在吗”改成“今天没空”,重复三遍,对方自然消失。
她最后留的三个圈子:画柿子群、园艺社、楼下书角。
人数加起来不到十五个,却能在她发烧时轮流送粥,比两百人的“大家庭群”好使。
五十岁以后,时间开始按“秒表”算。
与其在酒桌上拼谁故事多,不如回家把故事写进画里。
圈子小了,床头的血压计数字也小了,这才是真正的“人脉变现”。
别犹豫,点退出,手机会轻,心脏也会。
敢不敢在评论区报个数:你准备先踢哪个?
来源:花花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