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天津女子吃护肝片保肝,2年后转癌走了,这三件事害了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23:09 1

摘要:护肝片是一类常见的中成药,主要成分多以中药提取物为基础,常用于保肝、利胆、改善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它通过促进肝细胞修复、增强代谢功能,从而起到减轻肝脏负担的作用。在民间,它被许多人视为日常养护的必备药物。医学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肝脏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护肝片是一类常见的中成药,主要成分多以中药提取物为基础,常用于保肝、利胆、改善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它通过促进肝细胞修复、增强代谢功能,从而起到减轻肝脏负担的作用。在民间,它被许多人视为日常养护的必备药物。医学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肝脏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而不少患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健康体检或偶发不适时才被发现。对于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来说,他们宁愿依靠保健品或中成药来“维持”,却不愿意系统就医,这种观念常常导致问题被延误,直至病情进展才追悔莫及。

季兰芯,今年62岁,退休前在一家国有化工厂担任文员。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她的工作主要是处理文件、整理物料记录、核对车间报表。虽然不像一线工人那样直接接触化学原料,但长期在带有化工气味的环境中办公。退休后,她原本可以清闲度日,但丈夫早年离世,儿女又工作繁忙,她一个人独居在单位分的老宿舍楼里。季兰芯性格倔强,不愿给家里添麻烦,平时饮食上随意应付,经常买卤味、烧腊或泡面充当晚餐。为了省钱,她习惯把剩菜放进冰箱,第二天热一热接着吃。这样的饮食习惯,让她的体重逐年上升,小腹凸出,走几层楼梯都会气喘。

2018年5月18日下午,季兰芯受社区邀请去老年活动中心帮忙整理档案。那天正值初夏,活动室里闷热,空气中混杂着纸张的气味。她弯腰搬起一摞厚重的资料,感觉手臂的力气瞬间被抽空。胸口猛地一沉,像有湿布紧紧压住,呼吸不畅,心脏扑通扑通跳得急促而紊乱,耳朵里嗡嗡作响,仿佛被一层厚膜隔开。眼前浮现一圈灰白的光影,四周的景象逐渐模糊,额头细密的汗珠汇成水痕,从鬓角流下。她连忙停下动作,缓缓挪到角落里坐下,用手捂着胸口,指尖因紧张而发凉。那股压迫感并没有完全消退,心口的跳动依旧沉重,像随时要冲破胸腔。喉咙里隐隐泛起酸涩,胃部也有轻微的胀满感。季兰芯不敢声张,只是低头假装翻看文件,想等症状过去。可一直到傍晚,她都觉得胸口闷得厉害。回家后,她坐在沙发上休息,心里安慰着可能是天气热,早些睡就能恢复。

胸口的压迫感并没有在休息后消失,反而在第二天上午愈发明显。季兰芯在楼道里与人闲聊时,忽然觉得胸腔像被塞进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每一次呼吸都费力,空气似乎怎么也吸不满。她不得不放慢动作,手扶着楼梯口的栏杆,额角又渗出细细的汗珠。心脏跳动杂乱无章,像敲鼓般急促,胸骨正中隐隐发紧。伴随胸闷的,还有上腹部胀满,好像吃了一整顿油腻的饭菜压在胃口,却明明什么都没吃。那股胀感往上顶着横膈膜,使呼吸更加不顺畅。她微微弯腰试图缓解,却只觉得肋间牵扯疼痛,嘴里泛起酸水,整个人倚在墙边,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

她努力想继续坚持,不想麻烦别人,便假装整理袋子,掩饰自己手抖和呼吸急促的异样。然而周围的环境越发让她难受,楼道里空气不流通,胸口发闷得像被罩在密闭的玻璃罩里。上腹的胀满感逐渐扩散到后腰,隐隐有沉重感往下坠。季兰芯感觉自己的小腿发软,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絮上。她不敢深呼吸,只能小口急促喘气,呼出的气带着凉意,喉咙里发干。脸颊和嘴唇渐渐失去了血色,映衬得眼白更加暗淡,整个人像突然虚脱。她咬牙站着,可眼前不断冒出黑点,耳朵嗡鸣如潮。

这时,同楼的邻居正好从楼道上来,远远看见她靠在栏杆上,身体摇晃不稳。邻居赶紧快步走过去,一眼就注意到她的脸色苍白,嘴唇泛着灰白,额头汗水直流,呼吸急促得连话都难以完整说出。邻居伸手扶住她的手臂,触感冰凉僵硬,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对。季兰芯想勉强笑笑,说只是有点累,可话音还没落,就被胸口一阵更强的压迫感打断。她皱着眉低下头,身体微微弯曲。邻居连声劝她不能再硬撑,赶紧陪她下楼,拦了出租车去医院检查。一路上,邻居不停安慰,她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紧紧攥着衣角,额头的冷汗一滴滴滑落。

抽血结果出来后,化验单上的数值一目了然,总胆固醇达到7.4mmol/L,甘油三酯高达6.3mmol/L,低密度脂蛋白也升至5.1mmol/L,几乎每一项都远超正常范围。紧接着进行的B超检查进一步显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实质回声增强,边缘呈现钝圆状,肝内血管的走行也显得模糊不清。所有的影像资料和数据都摆放在一起,纸面上整齐的数字和黑白影像形成鲜明对比,清楚地记录着身体内部的异常。最后在检查报告单的诊断意见栏里,几个字格外醒目——中度脂肪肝。医生开了他汀类药物,并反复叮嘱必须控制饮食和体重,否则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季兰芯嘴上答应,心里却觉得麻烦。

她勉强吃了十天药,就觉得口干、没胃口,便偷偷停药,恢复了原先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偶尔胸闷乏力,她都归咎于熬夜或天气热。2019年9月1日傍晚六点,季兰芯拎着一盆衣物走到小区楼道,正准备把湿漉漉的衣服挂上晾衣杆。就在她伸手抬高衣架的瞬间,胸口骤然传来一阵撕裂般的剧痛,像铁钳狠狠卡住胸骨,呼吸立刻被阻断。那股疼痛从胸骨正中迅速向四周扩散,仿佛一道火线蔓延开来,直逼到肩颈。她整个人差点跪倒在地,本能地扶住身旁的栏杆,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耳朵里嗡嗡作响,仿佛有沉闷的鼓点在脑壳里敲击,眼前一片灰白,周围的楼梯和栏杆模糊成团。额头的汗水一滴滴落下,衣服很快被浸湿,她只能大口张着嘴,却感觉空气吸不进来。

剧痛没有立刻缓解,反而伴随恶心感不断翻涌,酸苦的液体涌上喉咙,胸腔的压迫感让她喉咙像被针扎般刺痛。季兰芯的呼吸变得又短又急,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锐利的痛感。与此同时,左侧的颈项逐渐僵硬,酸胀沿着肌肉牵扯向下延伸到手臂。她手里的衣架“啪”地掉在地上,砸出清脆的声响,却完全没注意。左手指尖发麻,像失去知觉般无法弯曲,整条胳膊仿佛悬挂着沉重的负担。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背心湿漉漉地贴在身上,脚底虚浮,整个人随时可能倒下。

几分钟后,胸口的疼痛才像退潮一样逐渐缓和,但她全身的力气几乎被抽干。双腿发软,她只能靠着墙角,大口喘着气,每一次呼吸都沉重而急促,胸腔像被反复压缩。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嘴唇泛起青紫,她的额头和下巴仍挂着汗珠,呼出的气带着一股凉意。心脏跳动虽然慢慢趋于平稳,但仍旧沉重得让人不安。季兰芯想伸手去拿衣架,可胳膊酸麻得根本抬不起来。就在这时,楼道传来脚步声,女儿下班回家推开门,第一眼看到母亲脸色灰白、背靠墙角喘息,吓得魂飞魄散,急忙扶住她,连忙拦下出租车,直奔医院。

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血压高达184/109mmHg,肝功能异常:ALT242U/L,AST219U/L,总胆红素129μmol/L,B超显示重度脂肪肝并肝功能减退。医生严肃地警告:“若不控制,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同时详细列出饮食和作息调整方案,饮食上要求减少盐和油,每天烹饪时盐不超过5克,油尽量改用植物油并严格控制用量,少吃油炸和腌制食品,多选择蒸、煮、炖的方式。主食要粗细搭配,每餐保持蔬菜占到一半,肉类以鱼、鸡胸肉为主,避免高脂肪和高糖分食物。每天必须饮水1500至2000毫升,不得依赖凉茶或含糖饮料。运动方面,要求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的快走或慢跑,至少每周五天。作息上必须保持规律,晚上十点前上床,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不熬夜,不过度劳累。

季兰芯听得心惊,回到家便开始照做。早晨六点半准时出门快走,哪怕下雨也会在楼道里来回走动半小时。家里的调料架彻底翻新,盐罐换成了低钠盐,油壶里标上刻度,每次做饭都用量勺精确控制。冰箱里不再塞满腊肉、卤味,而是放着绿叶菜、豆腐、玉米和燕麦。午饭多以清蒸鱼、炖南瓜、凉拌苦瓜为主,晚餐只吃到七分饱。她偶尔也会路过烧烤摊,被炭火的香气勾得直咽口水,但只要想起医生说过的“再贪一口可能就要进医院”,便赶紧绕路离开。晚上八点,她会关掉电视,泡脚后准时上床,努力保证7小时的睡眠。渐渐地,家人也被她的变化带动,晚饭桌上越来越多的是清淡的菜肴,少了油腻的味道。

半年后,季兰芯再次走进医院做复查时,心里还是忍不住发紧。抽血、B超、肝功能检查一项项完成后,她坐在候诊区手心冒汗,眼睛一遍遍盯着检验科的门口。拿到结果的那一刻,她愣了几秒——体重已经减了9公斤,腰围小了6厘米,血脂和转氨酶数值都降到接近正常范围,B超提示脂肪浸润明显减少。医生看完报告,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肯定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叮嘱要继续保持规律的作息和清淡饮食。听到这句话时,季兰芯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眼眶都有些发热,觉得过去几个月的自律和坚持总算换来了值得的回报。

为了保持病情一路向好,女儿还托朋友买来护肝片,坚持让母亲服用。季兰芯起初半信半疑,但想到病情反复不敢掉以轻心,还是每天按时服用。一个月后,面色红润了些,走路也不再虚浮。三个月后复查,胆固醇降到4.7mmol/L,甘油三酯3.0mmol/L,ALT降到66U/L,AST54U/L,总胆红素恢复正常。B超提示肝脏体积接近正常,脂肪浸润减少。医生点头称赞:“说明生活方式加上护肝措施取得了成效。

自那以后,季兰芯对健康的重视前所未有。她每天按时运动,餐桌上只有清淡的菜肴,连复查时都带着饮食记录本。可就在2020年7月12日上午十点多,季兰芯正在小区里擦窗户,身体微微前倾,双臂伸直,动作持续时间一长,胸口和腹部突然传来一种沉重的胀痛感,像是体内有一股力量在向外顶开。那种压迫感让她立刻停下动作,手里的抹布无力地垂在一边。她胸腔上下起伏得急促,仿佛空气变得稠密,吸进去的气都卡在半途,无法顺畅进入肺里。额头细密的汗珠瞬间滑落,手臂酸麻得发抖。她强撑着收拾工具,慢慢回到厨房想吃点东西缓解,可刚喝了几口粥,胃里就像被撑开一般,胀得难以忍受,喉咙口不断泛起反酸和恶心感,连坐直都显得费力。

勉强熬过这顿饭后,季兰芯觉得胸腹间的压迫并没有缓解,反而更沉重。她端着抹布下楼透气,想借着夜风放松一下。可刚走到小区花坛边,疼痛骤然加剧,像是小腹深处有硬块在强行撑开,每一步都牵动着内脏,令她不得不弯下腰,用双手死死按住下腹。冷汗从鬓角、脖颈不断滑落,背心很快湿透。小区里的蝉鸣声和远处的脚步声在她耳中变得模糊,她眼前甚至浮起黑色的斑点,步子越来越虚浮。她只能靠在凉亭的木椅上,勉强支撑着身体,胸口的起伏急促而紊乱,每吸一口气都像被钝刀压制着般困难。

夜里,类似的腹痛频繁袭来,间隔从一两个小时缩短到半小时一次。每到疼痛高峰时,她腹腔里像有沸水翻滚,绞痛和灼热感交替冲击,让她全身湿透。到月底时,她的腹部明显鼓起,皮肤绷得紧紧的,表面泛着亮光,青色静脉清晰盘绕在皮下,触感坚硬而冰凉。夜间根本无法平躺,她只能半坐半躺在床上,用枕头支撑背部和腰侧,肩颈僵硬酸痛,呼吸急促。女儿深夜回来,看到母亲翻身时满头大汗,枕巾湿透,惊慌失措,急忙扶起季兰芯,立刻联系车子将她送往医院。

入院后,医生仔细查体时发现季兰芯双手掌心布满暗红色斑纹,典型的肝掌征象十分明显。胸口和颈部散布着密集的蜘蛛痣,提示肝脏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腹部叩诊呈现明显移动性浊音,显示腹腔内有大量液体潴留。抽血化验结果更让人揪心:谷丙转氨酶(ALT)432U/L,谷草转氨酶(AST)392U/L,白蛋白仅18g/L,甲胎蛋白高达1025ng/ml。腹部CT进一步证实肝左叶存在一枚巨大不规则低密度占位,直径达到12.5cm×9.8cm,周围结构受压严重,腹腔内亦有大量游离液体。结合所有检查,医生下达诊断:晚期肝癌,伴大量腹水。

医生立即为她办理住院手续,制定了包括利尿、护肝以及反复抽取腹水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前几天,在药物和处置的作用下,季兰芯的腹胀得到一定缓解,呼吸也比之前顺畅一些,还能与女儿断续交谈,语气虽然虚弱,但神志尚清。家属一度看到希望,认为病情逐渐稳定。然而到了第十二天清晨,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值班护士查房时发现她反应迟钝,眼神空洞,呼之难应,血压仅剩85/50mmHg,心率跌至每分钟52次,呼吸浅快不均,提示循环与呼吸功能均严重衰竭。

主治医生立即判断为急性肝性脑病发作,紧急呼叫抢救小组赶到病房。医护人员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推注高浓度葡萄糖和谷氨酸制剂,持续吸氧,同时置入胃管,注入乳果糖以降低血氨水平,并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心电监护很快显示频繁室性早搏,血氧饱和度跌破85%。情况危急,医生果断实施气管插管并接上呼吸机维持氧合,但病情仍在恶化。季兰芯逐渐进入昏迷状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面色蜡黄,口唇明显紫绀。抢救持续二十多分钟,医护团队轮流进行胸外按压、电除颤和推注升压药,但监护仪上的心电波还是逐渐拉直。上午10点42分,主治医生沉痛宣布:“抢救无效,患者死亡。

ICU外传来沉重的消息时,季兰芯的女儿整个人僵在原地,像被抽空了力气。双手死死攥紧衣角,指节泛白,眼神呆滞地盯着那扇紧闭的病房门。几秒钟后,她猛然转身,目光直射向医生,声音因哭喊而颤抖:“怎么可能?我母亲一直很注意饮食,脂肪肝都好转过,平时还坚持晨练,也一直吃着保肝的中药,为什么会突然变成晚期?是不是哪里弄错了?是不是检查出了差错?”泪水和怒意交织,她几乎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病房里,季兰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呼吸机和监护仪都已撤下,嘴角依旧残留着面罩压过的痕迹。女儿望着这一幕,胸口一阵刺痛。可医学现实没有丝毫宽容。主治医生语气低沉:“脂肪肝逆转并不等于肝脏完全恢复。慢性炎症积累多年,有些细胞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常规体检未必能早期发现。一旦进入进展阶段,尤其是在基础肝病的背景下,进展速度极快,腹水、黄疸、消瘦往往接连出现。”话语平静,却如重锤般击碎了她最后的侥幸。

几天后,遗体被送往殡仪馆,而完整的病案留在医院,用于科室复盘讨论。女儿反复回忆病房中的情景:腹部越来越鼓胀,皮肤绷得紧紧的,稍一触碰便有凹陷;双腿浮肿严重,连鞋子都无法穿上;短短两周体重骤减六公斤,彻夜难眠。最后那一夜,母亲在凌晨突发意识不清,呼吸急促浅快,血压骤降至75/45mmHg,即使送入抢救室,依旧没能被挽回。种种细节像烙印般反复浮现在脑海中,令她心碎不已。

医生独自回到办公室,把近一年的检查资料、动态血压曲线、肝功能与血脂报告逐一摊开。数据却显得格外矛盾:半年前指标逐渐恢复,总胆固醇稳定在4.5-4.8mmol/L,转氨酶接近正常,B超也未见明确异常。近期检查也未发现病毒性肝炎、遗传代谢问题,既无酒精性损伤史,也没有服用来路不明保健品的记录。所有迹象都显示她的管理得当,却又在短时间内骤然进入晚期。医生反复推演各种可能,仍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低声自语:“如果生活习惯如女儿所说,这样的进展速度几乎不可思议。

为了进一步寻找答案,医院特地请来一位长期研究肝胆疾病的专家。他在办公室里翻阅了季兰芯从入院到离世的所有影像与化验单。先对比数次B超与CT影像,再逐一查看转氨酶、胆红素、甲胎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曲线。逻辑完整,没有缺项,也无明显提示恶化的早期信号。专家神情凝重,将片子合上,沉声道:“从现有资料看,她的肝功能曾一度明显好转,但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失控性的恶化?

他把目光转向女儿,语气温和却带着追问:“仔细想一想,最近两三个月,她的日常是否有细微的变化?比如饮食结构,是否额外服用过什么保健品,中草药的使用习惯,或者情绪和身体状态上的特殊情况?”女儿哽咽着回忆:“她几乎把一切都管得很细,清淡饮食,早睡早起,从没离开过小区,没经历过大的波动……”话音未落,她忽然像想起什么,猛然抬头,脸色发白。专家立即示意她仔细说清,追问之下,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专家叹息道:“她虽然一直很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也规律作息,这些确实能延缓病情。但在服用护肝片时,却忽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细节。临床上不少患者也是因此,非但没得到保护,反而加重了病损,最终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啊。如果能早点注意,就不会发展成如今这样……”专家停顿片刻,扫视在场的人,声音压低:“护肝片本身并不是问题,它在合适的条件下确实能帮助减轻肝脏负担。但如果使用的方式或搭配上出现偏差,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往往受到很多细节影响。而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环节,反而决定了最终的走向!”

季兰芯一直认为自己很细心,用护肝片时还搭配维生素,觉得这是在为身体加一道保险。但她没有意识到,很多维生素,特别是脂溶性的种类,本身需要胆汁和脂肪辅助吸收,在肠道里占据了相应的代谢通道。护肝片中的活性成分原本需要经过缓慢的吸收过程,才能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浓度。可一旦与维生素同时服用,就可能产生竞争,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剂量分布被打乱,血药浓度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这种波动并不会马上带来不适感,但在长期服用过程中,却让肝脏的修复环境变得极不稳定。季兰芯常常觉得自己是在“加倍保护”,却没察觉到潜在风险正在暗暗积累。

更关键的是,不同的维生素制剂有时还会与药物发生微妙的化学干扰。有些维生素本身会影响肝脏的酶系活性,使药物代谢的途径发生变化。季兰芯在日常里并没有分开服用,而是习惯将护肝片和维生素一把吞下,结果导致药效发挥不均。血液中的浓度有时高到让肝脏承受额外压力,有时又低到失去应有的保护作用。久而久之,她的肝细胞就像被置于一个反复拉扯的环境,修复和损伤交替出现,却始终难以恢复到稳定状态。她一直把这种做法当作养生的小技巧,但恰恰因为这个习惯,身体逐渐失去了平衡。

除了搭配用药的问题,她在服药时机的选择上也存在被忽视的细节。季兰芯平时在家中很勤快,经常会在打扫卫生、擦地、搬动沉重物品之后顺手服药。可正是在这些家务劳动过后,身体已经处于疲惫状态,血液循环会优先供应肌肉,肝脏的灌注量反而不足。护肝片进入体内时,肝脏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代谢利用,药效大打折扣。部分成分未能被及时代谢,可能在血液中堆积,反而增加了代谢系统的负担。季兰芯只当这是“顺手吃药”,却没想到这种选择让身体承受了额外的隐患。

长期以往,这种在高强度家务后立即服药的习惯,还可能带来更深层的影响。肝脏在血供不足的情况下代谢药物,不仅效率下降,还容易引发自由基和代谢副产物的增加,加重肝细胞的压力。季兰芯在日常生活里并没有感觉明显的不适,甚至觉得药效还在维持作用。但实际上,这种不合理的时机选择,让她的身体在表面平稳的同时,内部已经埋下隐患。一次两次或许没有关系,可长年累月的积累,使得本就受损的肝脏更难恢复。她以为是生活规律和用药坚持在支撑自己,却忽略了其中的关键细节。

饮食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季兰芯虽然在饮食上尽量清淡,不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但她有一个长期坚持的小习惯——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柠檬水。她认为这样可以清肠解腻,对健康有益,却没注意到柠檬水的酸性会直接改变胃酸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在空腹状态下同时服用护肝片,就会使药物提前在胃中被释放,无法在小肠中均匀吸收。这样一来,药物的血液浓度变化异常,肝脏被迫额外代谢,增加了潜在负担。对健康人来说,这样的影响可能不明显,但对于肝功能已经减弱的人,却可能加速不良变化。

更隐蔽的是,柠檬水引起的胃酸变化会持续一段时间,即便季兰芯不是立刻服药,也可能在后续的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对药物吸收产生干扰。她自己却一直觉得这种习惯很健康,坚持多年从未间断。实际上,护肝片的效果被这种饮食细节反复削弱,药物浓度不稳定,让肝脏修复环境长期处于被干扰的状态。她从没将这个习惯与病情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和家人提到时还很自豪,说自己“既吃药也养生”。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健康的选择,在无形中改变了药物的作用轨迹,让病情在暗中加速发展。

内容资料来源:

[1]王瑞华,黄兰蔚,徐列明,等. 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细胞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成药,2025,47(03):766-773.DOI:CNKI:SUN:ZCYA.0.2025-03-010.

[2]张斌,孙沁梅,安梓铭,等. 护肝片调控Src激活FXR减少胆汁酸蓄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5,35(02):201-205.DOI:CNKI:SUN:ZXGB.0.2025-02-014.

[3]孙楠楠. 吃了护肝片,就能放心熬夜了吗?[J].肝博士,2024,(06):17-18.DOI:CNKI:SUN:GBSH.0.2024-06-001.

(《纪实:62岁天津女子吃护肝片保肝,2年后转癌走了,医生:这三件事害了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