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永远不会内耗?网友分享小孩治内耗的招,成年人看呆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16:56 1

摘要:视频没滤镜,没脚本,就一张小圆脸怼着镜头,奶音劈头盖脸:上周你说再给我买冰淇淋,今天却装失忆,骗人会长皱纹的。

七岁小女孩一句“外婆,你说话不算数”直接把200万人看爽了。

视频没滤镜,没脚本,就一张小圆脸怼着镜头,奶音劈头盖脸:上周你说再给我买冰淇淋,今天却装失忆,骗人会长皱纹的。

外婆当场卡壳,评论区齐刷刷刷“替我骂领导”“替我骂前男友”。

我盯着屏幕笑完,心里咯噔一下——我们到底从哪天开始,把真话咽下去,还给自己发奖状叫“情商”?

事情没完。

八岁男孩跟爸爸散步,突然问:你天天加班,老板给你多少快乐?

爸爸愣在原地,路灯把他影子拉得老长。

3.8亿阅读,一半成年人在转发区写“被一个孩子问破防”。

幼儿园选班长,小女孩落选,拍拍手:太好了,下午有空去滑滑梯。

镜头扫过,她真去了,裙摆飞得比竞选旗帜高。

三条视频,同一个动作:小孩把成人世界的遮羞布一把扯下,我们才发现,布下面全是脓包。

数据更扎心。

北师大刚测完,7-9岁娃情绪切换速度是成年人的2.3倍,说哭就哭,说放就放。

抖音“童言无忌”话题82亿次播放,拆穿谎言类同比暴涨210%。

翻译成人话:大家早受够了假笑,借孩子的嘴出口气。

上海有小学干脆开“情绪自由课”,规定每天15分钟可以翻白眼、叹气、大声说“我不想”,请假条都省了。

家长群一开始炸锅,一个月后老师汇报:娃不摔铅笔了,家长群安静了,连离婚率都降了——回家吵之前,先想起孩子那张“我不管”的脸,突然懒得演了。

有人担心:让娃这么直,将来会不会撞墙?

清华和东大联合扫了3000个样本,发现东亚娃8岁后才学会“面子”两个字。

也就是说,在会装之前,他们自带防骗防火墙。

哈佛干脆把3-8岁命名为“纯净表达窗口期”,错过就要花十倍力气补课。

怎么补?

字节跳动内部搞了个“重启计划”,让成年人学小孩开例会:不准说“赋能”“闭环”,必须像娃一样“我不爽,因为……”

三个月,创新提案涨25%,HR说离职理由少了“内耗”俩字。

我试了一周,把15分钟“纯净表达”设成闹钟,到点就对着镜子说“我今天其实不想上班”,说完继续搬砖,居然没那么闷了,像给胸口划了道缝。

当然,小孩不是神仙。

心理咨询室排号涨75%,一半家长诉求是“帮我娃保持天性”,另一半是“帮我别扼杀天性”。

电商“真诚沟通”育儿书卖断货,评论区最高赞:书是买给自己的。

我们绕了一大圈,发现需要被教育的从来不是孩子,是过了27岁还以为自己定型了的成年人。

脑科学最新打脸:神经可塑性到27岁仍在线,意思是只要你肯,就能重新学哭、学喊、学翻脸。

学不会?

去幼儿园当一天义工,看娃怎么把饼干分一半给刚打过架的对手,转身就能一起搭积木。

那一刻你明白,所谓长大,不是学会忍,而是学会把真话包装成谎言,再卖给自己。

我把三条视频转给闺蜜,她回了一串哭脸: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怕丢工作?

怕没朋友?

怕被人说幼稚?

可脓包不戳破,只会越烂越大。

小孩一句话,点赞200万,说明大家心里早憋着一声“放屁”,只是缺个小孩替我们喊。

下次不想加班,直接说“我不”,老板也许愣住三秒,但工作不会爆炸。

失恋就删微信,别再发“祝你幸福”的语音,对方不会因为你体面就把你想起。

把15分钟“纯净表达”写进日程,像刷牙一样日常,刷掉隔夜的情绪牙垢。

最后一帧,小女孩把空冰淇淋盒递回外婆手里:下次骗我,我就告诉全世界。

外婆没生气,摸了摸她的炸毛,转头把冰箱里的存货全掏出来。

屏幕黑了,我关掉手机,第一次觉得长大不是投降,而是可以选择什么时候把真话放回嘴里。

今晚开始,谁再食言,我就学七岁娃,当面拆穿——反正皱纹和心病,我都不想提前预订。

来源:乘风破浪的天空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