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当山下的那些“寄死窑”,一个关于孝道与残酷的悖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0:00 1

摘要:2001年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守华教授,他跑到武当山附近搞什么田野调查,结果,居然让他发现了“寄死窑”这种东西,你说稀奇不稀奇,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的。

2001年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守华教授,他跑到武当山附近搞什么田野调查,结果,居然让他发现了“寄死窑”这种东西,你说稀奇不稀奇,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的。

那些窑洞,位置可真够偏僻的,都在武当山周围那些没人去的地方,想想都觉得瘆人,洞一个个小的要命,只能让一个人缩在里面,洞口还有门槽和那种插门栓的洞,这肯定不是给人住的地方,想想那个场景,真是,哎。

取材网络

我记得当时有个老赵,是个当地的村民,跟教授说,那是老早之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估计是觉得丢人,不想承认,能理解,但是想想又觉得,可悲,这种事怎么能被忘记呢。

刘守华教授后来的研究说,这搞不好就是古代那种“弃老”习俗留下的东西,想想都觉得可怕,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那个时候的人,怎么能这么狠心呢,真是让人想想都觉得气得不行。

所谓的“弃老”习俗,就是说,那些过了六十岁,被觉得没用了的老人,就会被子女背到窑洞里面,刚开始还会给点吃的,后面就直接把洞口封死,让他们在里面活活饿死,你说这叫什么事,这是人干的事嘛,简直是禽兽不如。

而且,据说那些窑洞,男人住的会稍微大一点,女人住的更小,我猜啊,估计是觉得男人还能有点用,女人就彻底没用了,这什么世道,还有这种区别对待,真是,想想都觉得火冒三丈。

取材网络

没办法啊,那个时候的人,也确实不容易,粮食产量低的要命,一家人吃都吃不饱,老人就被当成是负担,还有什么“贵壮健,贱老弱”的说法,觉得年轻人有用,老人没用,武当山那地方又穷,人均寿命也短,啥破理由,反正就是找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日本也有个叫《楢山节考》的故事,说的也是这种事,非洲的一些部落也有类似的传统,穷山恶水出刁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穷的时候,啥事都能做出来,道德算个屁。

后来,到了唐朝,经济好了一点,农业技术也进步了,粮食多了起来,日子也稍微好过了一点,唐中宗李显好像也觉得这个事情太残忍了,就下令禁止搞什么“寄死窑”了,儒家思想也开始传播,孝道观念也深入人心,这个习俗才慢慢消失,但是,真的彻底消失了吗,我觉得,未必。

取材网络

现在,还是有人不愿意承认“寄死窑”的存在,觉得这是在抹黑湖北的孝道文化,说历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谁知道呢,历史这种东西,很多时候都是被人修改过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谁又说得清楚呢。

武汉大学的宫哲兵教授说,窑洞的存在,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弃老”习俗的切入点,我觉得他说得对,不管是不是真的存在过,我们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又该怎么去避免。

想想现在的社会,我们把老人单独留在家里,说是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心里是不是也觉得他们是个“负担”,日本甚至有人提出,75岁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自理,允许安乐死,还要强制劳动,这跟“寄死窑”有什么区别,不就是变相的“弃老”吗,觉得老人没价值了,就可以随便对待了吗。

怎么样才能让老人在现代社会里活得有尊严,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去探寻“寄死窑”的过去,更应该想想,怎么让老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老人不是负担,他们是我们的家人,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该好好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才是真正的孝道,所有人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都会去想,我们老了以后会怎么样,我们的父母老了以后会怎么样,是不是也会被当成是负担,被嫌弃,被抛弃,想想都觉得害怕,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要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要让我们所有的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有爱的社会,真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才能幸福,所有人都觉得,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再发生了,不然真的就太让人寒心了。

来源:元代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