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寒露,有空没空,记得:1不露、2不吃、3不去、4要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23:43 1

摘要:“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这是古人对寒露节气最温柔的注解。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早晚的风里就多了几分凉意,树叶开始泛黄,空气也变得清冽起来。2025年10月8日,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标志着深秋正式登场。

本文个人观点,仅供娱乐,请勿迷信其中!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这是古人对寒露节气最温柔的注解。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早晚的风里就多了几分凉意,树叶开始泛黄,空气也变得清冽起来。2025年10月8日,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标志着深秋正式登场。

这时候,天地间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盛,人体也容易受寒湿侵袭。与其等到身体发出信号才去应对,不如提前做好准备。老话说得好:“寒露不养,冬天受罪。”有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季节转换时悄悄守护健康。

寒露时节,最要紧的是“不露脚”。脚底有涌泉穴,是人体经络的重要起点,一旦受寒,寒气会顺着经络直入体内,轻则手脚冰凉、关节酸痛,重则引发感冒、咳嗽甚至肠胃不适。尤其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很多人还穿着凉鞋、拖鞋出门,觉得“还没到冬天”,其实寒露一过,地气已寒,露水带霜,地面的寒气比空气更重。晚上洗完脚,最好用温水泡一泡,再穿上厚袜子,别让脚底直接接触冰凉的地板。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身体最基本的尊重。毕竟,暖从脚下起,寒也从脚下入。

说到“不吃”,第一个要避开的是生冷瓜果。虽然市面上还能买到西瓜、梨子,但寒露之后,这些寒性水果就不太适合频繁食用了。中医讲“秋冬养阴”,但养阴不等于吃寒凉,而是要温润滋养。梨虽润肺,但性寒,此时吃多了反而伤脾阳,容易腹胀、腹泻。

第二个“不吃”是油腻重口的夜宵。秋天本就容易秋燥,加上寒露后人体代谢变慢,晚上再吃烧烤、炸鸡、火锅,不仅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引发上火、口干、失眠。一顿夜宵看似满足口腹之欲,实则悄悄透支第二天的精气神。与其贪一时之快,不如早点收住嘴,让身体轻盈过秋。

寒露之后,有三个地方最好少去。

一是风口处久坐,比如阳台、河边、山顶。风为百病之长,寒露时节的风带着湿气,吹久了容易引发肩颈僵硬、头痛甚至面瘫。

二是人多嘈杂的密闭空间,像KTV、商场试衣间、拥挤的公交地铁。秋季本就是呼吸道敏感期,空气不流通的地方病毒容易传播,能避开就避开。

三是情绪低落时独自去荒凉偏僻的地方,比如废弃厂房、空旷野地。深秋草木凋零,景色萧瑟,若心情本就低落,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环境会影响心境,寒露之后,多去阳光充足、绿意尚存的公园走走,哪怕只是晒晒太阳,也能让心里暖起来。

当然,光“避”还不够,还得主动“做”。

第一件事是早睡早起。寒露后昼短夜长,顺应自然节律,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多起床,有助于养藏阳气,提升免疫力。

第二是适度运动,比如散步、太极、八段锦,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秋主收敛,过度消耗反而伤身。

第三是多喝温水,少喝冰饮,可以煮点姜枣茶、银耳百合汤,润而不寒。第四是整理衣物、打扫居室。古人讲“寒露收残暑”,这时候把夏天的薄被收起来,换上厚被子,清理衣柜、擦拭窗台,不仅是为过冬做准备,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断舍离”——把旧的放下,才能迎接新的开始。

其实,这些老规矩背后,藏着对生活的敬畏。现代人总说“没时间养生”,可养生未必是吃补品、泡药浴,更多是日常细节里的用心。

寒露这一天,哪怕只是多穿一双袜子、少喝一杯冰奶茶、早睡半小时、出门晒十分钟太阳,都是对身体的温柔关照。季节更替从不等人,但人可以主动调整节奏,与自然同频。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真正的养生,不是对抗季节,而是学会与它共处。

寒露已至,秋意正浓。不必焦虑冬天是否太冷,也不必怀念夏天是否太短。当下这一刻,穿暖一点,吃淡一点,走得慢一点,心里静一点——日子自然会稳稳当当。记住那句老话:“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万物都在悄然准备过冬,人也该为自己添一份踏实的温暖。

有空没空,今天都别忘了:脚别露、生冷油腻别吃、风口密闭荒凉处别去,早睡、运动、喝水、整理,这四件事,做一件,就离健康近一步。

来源:老蘑菇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