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5日晚,“丝光度——梁绍基的良渚梦境”展厅中,“良·雅·集——丝光和鸣中秋音乐会”在丝光与玉影间,写就了又一段古今和鸣的佳话。音乐会于美丽浙江、潮新闻、良渚古城等平台同步直播,共有数十万线上观众共同聆听了这场丝光和鸣。
当中秋月光掠过良渚博物院的庭院,丝竹的余音,仍在五千年文明的土壤上轻轻回荡。
10月5日晚,“丝光度——梁绍基的良渚梦境”展厅中,“良·雅·集——丝光和鸣中秋音乐会”在丝光与玉影间,写就了又一段古今和鸣的佳话。音乐会于美丽浙江、潮新闻、良渚古城等平台同步直播,共有数十万线上观众共同聆听了这场丝光和鸣。
夜幕初垂时,宋琴“梅梢月”静静置于琴桌——这张宣和式古琴通体黑漆、蛇腹断纹,池上“梅梢月”三字与池下所刻“青天碧海”“月佩风环”大方印醒目可见,白玉轸足润洁无瑕,曾被管平湖先生“极喜弹之”,此刻正等候着与箫、埙共振。而携此名琴登台的,是广陵琴派传承人李凤云与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欣两位名家。
当晚,两位艺术家的演绎让古乐与丝光呢喃低语:李凤云指尖下的《流水》从幽涧细流渐成江海奔涌,伯牙子期的知音之谊随旋律重现;王建欣的箫声相和,《妆台秋思》藏着“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婉转心事,让月色添了温柔;《梅梢月》琴音响起,这首由李凤云打谱的古曲,与台上名琴交相辉映。
琴箫合奏《梅花三弄》清越穿堂,梅魂傲骨似在乐中绽放;埙奏《楚歌》带观众重回垓下古战场,悲壮动人;《广陵散》宏厚古劲,尽显嵇康风骨;《暗香》以姜夔词意为引,让“旧时月色”清愁与中秋团圆意相融;最后,熟悉的《但愿人长久》旋律缓缓响起,观众们低声轻和,为音乐会画上圆满句点。
这场音乐会,不仅有丝光和鸣,更难得的是,在王建欣老师娓娓道来的解说下,一首首名曲也仿佛缓缓走来的老者,用平易近人的姿态走进观众的心灵。
“丝光”是梁绍基先生用蚕丝编织的温润光影,“和鸣”是古玉与丝竹的时空应答——良渚博物院将“丝光度”展览的视觉之美,与丝竹古乐的听觉之美,化作耳畔流动的诗,让沉睡的史前文明,在两位艺术家的演绎中真正“活”了过来。
自2020年诞生至今,“良·雅·集”始终是一粒生长的文化种子。从越韵到马头琴,从交响到丝竹,它一次次以雅致之姿,让良渚文明与当代艺术相遇。而今年的“丝光和鸣”,更像是一场温柔的约定:当月光再照良渚,我们仍会以乐为约,与五千年的文明继续对话。
音乐会虽落幕,丝光与乐声的余韵仍在,关于美的共鸣,从不会因曲终而停止。
来源:快乐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