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老年人在家中安享晚年,感受专业照护的温暖,近年来杨浦区积极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截至目前,杨浦已有9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家庭照护床位”即依托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在家享受“类机构”专业照护服
编者按:为了让老年人在家中安享晚年,感受专业照护的温暖,近年来杨浦区积极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截至目前,杨浦已有9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家庭照护床位”即依托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在家享受“类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相贯通、相融合。
杨浦区民政局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家庭照护床位”栏目,带您走进这一创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探索“养老床位‘搬进家’,专业照护‘居家享’”的幸福密码。
给老人穿脱衣物,左右顺序有讲究;帮助卧床老人翻身,站位、方向要随时调整……近日,杨浦区江浦路街道辽源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由杨浦区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的家庭照护者增能培训正在进行。近二十名学员一边凝神聆听讲师王程的讲解,一边“唰唰”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
“双手要均匀发力,注意观察老人的表情变化。”29岁的王程,身为杨浦区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正从穿脱衣物、体位转换、床椅转移等多维度,分享着自己的照护经验。学员中有养老机构护理员、家政服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也有几位头发花白的普通居民。
“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都想要原居安养。这样的培训很有必要。”64岁的江浦社区居民徐佩高兴地说。而在这场培训背后,一套完整的杨浦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已然成型……
“80后”“90后”领军,“1+12”全方位扩大培训辐射面
“帮老人穿上衣时,注意先穿患侧、再穿健侧……”王程在台上演示着动画PPT,双手还不断比划着穿脱衣物的动作。作为上海市首个通过重点人才政策落户的养老护理员,这位年轻的“老专家”从2023年起带队杨浦区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长期扎根社区,持续开展专业护理技能培训,致力于全面提升机构及社区养老护理服务水平。
工作室成员以“80后”“90后”为主,想法新、进步快、思路活、素质高、专业强,是他们的最大特点,不少还是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在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养老护理行业,这显得有些特殊。
“‘90后’最多,都在一线干了多年,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在行业内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地挖掘新人,希望激励更多年轻人学出水平,留在养老护理行业,拥抱更好发展。”王程介绍说。
工作室的成立初衷很明确——依托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专业资源,通过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竞赛和实践操作等活动,打造养老护理人才的孵化器。短短两年多,这个年轻团队已在全区12个街道建立工作站,形成“1+12”的培训网络,将优质护理技能课程定向普及到每个街道。“课程面向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员、长护险护理员、家政服务人员、养老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等开放。”王程介绍道,“今年下半年,我们计划在全区12个街道内广泛开展培训,每个街道至少培训两次,扩大教学辐射面。”
居民徐佩专程参加江浦路街道点位的培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笔记。“我家里人卧床需要照料,但是怎么帮他穿衣服、怎么喂饭、怎么搀扶走路,这些我们都不专业,都要学。”徐佩说,不止是专业护理员才有培训需求,很多像他这样的“小老人”都需要服务于家中的“老老人”,为家中老人提供床边照护服务。
“学员们提出的实际问题,也可能成为我们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王程告诉记者,工作室的培训课程涵盖老人日常照护、专业护理技巧、应急处理等,特别注重实操性。每次授课台上与台下充分互动,有问题当场解决。工作室还想开发出一套课程教材,让养老机构护理员、社区居民可以随时看、随时学,让教材成为他们的“口袋老师”。
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照护技能,这个年轻团队正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花式制作PPT课件、拍摄短视频、利用假人模型开展实战训练……“尤其是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许多老人都有卧床或腿脚不便等情况,要求护理人员在照护时更加专业。”王程说,“这也是我们近来的课程重点。”
赋能养老人才,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能级
杨浦区是人口大区、民生大区和养老大区,截至2024年底,全区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42.4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1.31%,高龄老年人口数长期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前列。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2023年,上海发布《关于积极推动本市家庭照护床位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杨浦民政以打造“幸福养老”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推动“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更加优质均衡。而杨浦区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正是保障区域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优质供给的重要一环。
“上海目前的养老模式简称为‘9073’,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还有3%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依然占大头。如何提供堪比机构养老的上门服务?这就对我们的家庭照护床位护理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王程说。
正如王程所说,“家庭照护床位”模式,既依赖于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等硬件支撑,更离不开专业照护人才的软件保障。工作室的培训,正让专业照护知识从机构走向社区、渗入家庭。
“我们一直在说,老人的护理需求是不断更新的,所以我们的护理工作就要与时俱进。”王程表示,工作室不仅培训基础护理技能,还引入呼吸训练、认知症照护等进阶内容,推动养老护理从“熟能生巧”向“专业精准”转变。
目前,全区已有9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将专业照护延伸至老人家中。在2024年杨浦区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上,各机构选派的护理员表现优异,其中多数接受过工作室培训。这些护理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又将新知识新技能传播给更多同行,形成良性循环。
在工作室等项目的助推下,杨浦区养老人才的培育正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区级层面,通过院长高级研修班等带来管理人才“头雁效应”;在基层,则依托技能等级培训和竞赛筑牢护理员“中流砥柱”。这一模式打通了机构护理与家庭照护的壁垒,让专业护理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杨浦区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将继续丰满羽翼,助力杨浦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高品质腾飞。随着更多优秀护理人才的加入,这支年轻团队将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助力打造属于杨浦的“幸福养老”服务品牌。
既然有了长护险,为什么还需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这其实是对长护险的一种服务延伸和补充。
长护险和“家庭照护床位”服务
区别是什么?
长护险主要针对老人身体护理,而“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在长护险的42项护理服务基础上,增加了照护计划制定、健康管理、身体护理、生活照料、营养咨询与膳食服务、个人清洁卫生、心理慰藉、康复训练、医疗护理以及远程响应、紧急援助、认知症筛查及干预等多方面服务项目,全方位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
放眼杨浦,近年来,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这里以打造“幸福养老”品牌为目标,大力推进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目前全区已有9家养老机构开展此项服务。通过“政府引导、机构参与、家庭配合”的模式,整合医疗、康复、护理等专业资源,构建起了一个日益完善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未来,杨浦将持续优化服务标准,扩大覆盖面,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让更多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原居安养”的美好愿景。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