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古代帝国,大家总想起欧洲列强满世界抢殖民地,西班牙占美洲、英国控印度,连小小的葡萄牙都能在海外圈块地。可再看中国,从秦汉到明清,手里握着造纸术、火药这些“黑科技”,军队战斗力也不差,却从没像欧洲那样搞过大规模殖民。是古代中国没能力吗?显然不是——汉武帝能打
提起古代帝国,大家总想起欧洲列强满世界抢殖民地,西班牙占美洲、英国控印度,连小小的葡萄牙都能在海外圈块地。可再看中国,从秦汉到明清,手里握着造纸术、火药这些“黑科技”,军队战斗力也不差,却从没像欧洲那样搞过大规模殖民。是古代中国没能力吗?显然不是——汉武帝能打到漠北,郑和能远航到非洲,真要殖民,技术和实力都够。其实答案很扎心:不是中国不敢,是从根上就“瞧不上”那些地方,甚至觉得“殖民是亏本买卖”。
首先得说,古代中国的“家底”太厚,根本不需要靠殖民抢东西。欧洲国家为啥疯狂殖民?因为他们本土土地少、资源缺,比如英国多山地,粮食不够吃;西班牙缺金银,只能去美洲挖。可中国不一样,黄河、长江流域的平原比整个欧洲都肥沃,从秦汉开始,中原地区就有“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粮食一年两熟,丝绸、茶叶、瓷器更是能卖到全世界。
古代皇帝眼里,自己统治的是“天下中心”,周边的国家不是“蛮夷”就是“藩属”,那些地方要么是沙漠戈壁,要么是热带丛林,既种不了庄稼,也产不出丝绸,抢过来还得派人驻守、花钱治理,纯属“费力不讨好”。比如郑和下西洋,船队带着大量丝绸、瓷器去海外,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为了让沿途国家“臣服”,乖乖来朝贡——你看,中国是用“商品换面子”,欧洲是用“枪炮抢银子”,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更关键的是,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就排斥殖民。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提倡“仁政”,讲究“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皇帝们觉得,真正的“大国风范”是让周边国家自愿来朝贡,而不是靠武力去征服。比如唐太宗时期,突厥、回纥等部落纷纷归附,唐太宗没把他们变成“殖民地”,而是设置“都护府”,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只要承认唐朝的宗主地位就行。
这种“怀柔政策”看似“软弱”,其实比殖民更聪明——既不用花钱养军队驻守,又能让周边国家稳定,还能收到源源不断的朝贡。反观欧洲殖民,抢了地盘后还得镇压当地反抗,比如英国在印度,每年要花大量军费维持统治,最后还是被迫放弃。古代中国的皇帝们早就算过这笔账:“殖民的成本比收益高,不如安安稳稳守着自己的好地盘。”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古代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矛盾”没那么尖锐。欧洲殖民的重要动力是“人口过剩”,比如16世纪的英国,人口增长太快,土地不够分,只能把多余的人送到殖民地。可中国不一样,虽然也有人口增长,但中原地区的土地足够养活人,就算偶尔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朝廷也会组织人口迁移到南方或西北,比如明朝的“湖广填四川”,把四川的荒地重新开垦出来,根本不用去海外找地盘。
而且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特别稳定,农民们一辈子守着自己的土地,种庄稼、养家禽,就能满足生活需求,根本不想去海外冒险。欧洲人之所以愿意去殖民地,是因为很多人在本土穷得活不下去,只能赌一把去海外找机会。可中国农民只要有地种,就不会轻易离开家乡,朝廷也不鼓励老百姓“出海谋生”,甚至在明清时期还搞“海禁”,怕老百姓跟海外势力勾结——没有“殖民的人”,自然搞不成殖民。
当然,也不能说古代中国完全没有“扩张”,但这种扩张跟欧洲殖民完全是两回事。比如汉朝开拓西域,是为了打通“丝绸之路”,方便跟中亚国家做生意,而不是为了抢地盘;唐朝征服高句丽,是为了消除边境威胁,不是为了把高句丽变成“殖民地”;清朝平定新疆、西藏,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让这些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而不是像欧洲那样,把当地变成“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古代中国的“扩张”,本质上是“把周边地区纳入自己的文明圈”,让这些地区接受中国的文化、制度,最后变成“一家人”。而欧洲的殖民,是“把殖民地当成掠夺的工具”,只拿走资源,不传播文明,甚至还会破坏当地的文化。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就像“把邻居变成家人”和“抢邻居家的东西”,格局完全不同。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古代中国不搞殖民,是不是错过了发展的机会?”其实不然,古代中国靠着自己的“家底”和“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丝绸、茶叶、瓷器在海外供不应求,根本不用靠殖民赚钱。直到近代,西方靠着工业革命变强,中国才逐渐落后。但不能因此就觉得“古代中国不搞殖民是错的”,毕竟在当时的条件下,“守着自己的好地盘,用文明吸引周边国家”,才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选择。
说到底,古代中国不搞殖民,不是“没能力”,而是“没必要”“不划算”“理念不允许”。欧洲殖民是“穷则思变”的无奈之举,中国不殖民是“富而安稳”的理性选择。这两种不同的道路,也造就了古代中国和欧洲完全不同的历史轨迹。
来源:纪双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