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秋夜,一轮圆月高悬,而荧屏上的“中秋晚会”却再次陷入口碑崩塌的旋涡。社交平台上,“尴尬”“浮夸”“看不下去”等吐槽刷屏,甚至有网友调侃:“月亮不营业,晚会也不走心。”
2025年中秋夜,一轮圆月高悬,而荧屏上的“中秋晚会”却再次陷入口碑崩塌的旋涡。社交平台上,“尴尬”“浮夸”“看不下去”等吐槽刷屏,甚至有网友调侃:“月亮不营业,晚会也不走心。”
当传统佳节遭遇审美疲劳,我们或许该追问:观众到底在反感什么?当“流量”遮住了月光,晚会又如何找回与亿万人心跳同频的共振?
今年晚会依旧沿用“影视IP+流量明星”的万能公式:仙侠剧OST串烧、选秀C位独唱、古装走秀搭配AR特效。然而,当第三组“白衣飘飘”的爱豆在虚拟月宫中对口型时,弹幕里飘过的不再是“好仙”,而是“复制粘贴”“仙侠101”。
观众厌倦的不是“柔美”或“阳刚”,而是机械重复的审美模板——无论男女艺人,都被套进同一套“滤镜+慢动作+转场”的工业流水线,像精致的月饼模具,却尝不出一丝手工温度。
导演组显然想“讨好年轻人”,却误把“传统”当成可随意拆解的素材库:嫦娥被包装成“元宇宙虚拟偶像”,吴刚砍掉桂树改跳街舞,连《水调歌头》都被电音remix成夜店神曲。有观众尖锐指出:“这不是创新,是把文化符号削成碎片,再拼成一只四不像的‘赛博月饼’。”
当“古风”只剩下一层滤镜,“团圆”只剩下口号,晚会便沦为一场“短视频合集”,再难托起中秋背后的厚重情感——对故乡的眷恋、对时间的哲思、对“千里共婵娟”的普世共情。
一位晚会内部工作人员曾向媒体透露:“节目单最终由赞助商的‘带货能力’决定,而非艺术质量。”于是,我们会看到:
- 刚拍完古偶的“待爆小生”必须独唱,尽管现场音准堪忧;
- 女团成员被塞进“嫦娥”造型,只为带动同款汉服销量;
- 真正的民歌艺术家,只能在零点后的“边角料”时段合唱。
当“热搜KPI”成为最高准则,晚会便不再是文化事件,而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流量期货”。观众或许说不清哪里不对劲,却能本能地感受到那种“被投喂”的敷衍——就像收到一盒过度包装的豪华月饼,拆开全是廉价馅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吐槽中出现了“太‘女良炮’”等刺耳词汇。这类标签不仅涉嫌性别歧视,也模糊了问题的核心:观众反感的并非“柔美”气质,而是那种脱离真实、精致到虚假的“塑料感”。
反观近两年口碑逆袭的“小而美”案例:
- 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用古典舞《鹤归来》诠释“驾鹤归乡”的乡愁,男演员舞姿轻盈却力量内蕴,被赞“刚柔并济”;
- B站UP主“古琴诊所”自制《广陵散》演奏视频,素人出镜、零特效,却收获百万播放,弹幕刷屏“听哭了”。
事实证明,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性别气质”,而是作品是否真诚、是否扎根于共同的文化记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不怕‘柔美’,怕的是假;我们想看的不是‘硬汉’,而是‘真人’。”
1. 把“人”放回“节”里:减少明星堆砌,增加素人故事。比如邀请“中国天眼”的贵州乡村儿童、台海两岸的“团圆家庭”,让他们在月光下读一封家书,比任何虚拟特效都更震撼。
2. 让传统“长”在当下:与其让AI嫦娥跳舞,不如实拍非遗传承人用古法做月饼、漆宫灯,记录“人”与“时间”的对话。
3. 建立“审美黑名单”:对“套路化仙侠风”“电音古诗”等过度使用元素设限,鼓励导演竞标“原创命题”——比如“用现代舞演绎李白‘对影成三人’”,而非直接让明星念诗。
4. 引入“观众陪审团”:直播前开放部分节目片段,由不同年龄、职业的观众打分,低于及格线的节目必须回炉,让“数据”真正反映民意,而非资本。
中秋的底色,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辽阔,也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烟火。它关乎文化认同,更关乎每个普通人被看见、被理解的渴望。6当晚会不再用“流量”定义团圆,而是用“真心”回应月亮,或许才能真正摆脱“看不下去”的尴尬——毕竟,亿万观众抬头仰望的,从来不是舞台上的LED月屏,而是同一轮千年不变的、真实的月亮。
来源:洒脱天空A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