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雪峰作为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商业模式和社会影响始终充满争议。从利弊权衡来看,他的存在既有积极意义,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张雪峰作为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商业模式和社会影响始终充满争议。从利弊权衡来看,他的存在既有积极意义,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一、积极价值:打破信息壁垒,服务现实需求
1. 填补信息鸿沟,助力普通家庭
张雪峰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化整理高校和专业数据,将原本晦涩的招生规则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建议。对于缺乏资源和渠道的普通家庭而言,他的“生存逻辑”(如优先选择技术壁垒高、就业确定性强的专业)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路径。例如,他建议寒门学子报考电气工程、口腔医学等专业,这些领域对学历门槛要求明确,就业稳定性高,确实帮助许多学生避免了“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 推动高校重视就业导向
他对部分专业“就业难”的直言不讳,客观上倒逼高校反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问题。例如,他曾批评某些二本院校的新闻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促使一些高校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这种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实用性改革。
3. 公益实践体现社会责任
张雪峰发起的“暖风助学”行动,每年捐赠数百万元资助贫困新生,并提供免费考研课程和志愿指导。截至2025年,该项目已直接帮助超500名学生入学,且资金使用透明度较高(如要求晒电子回单),展现了商业成功后的反哺意识 。
二、潜在弊端:功利导向与商业逐利的冲突
1. 过度简化教育价值,忽视长期发展
张雪峰将专业选择简化为“就业回报率”的计算,忽视了兴趣、天赋和学科本身的价值。例如,他曾公开反对报考新闻学,称“闭着眼选别的都比新闻学强”,这种极端言论可能导致学生放弃真正热爱的领域,陷入长期职业倦怠。更严重的是,他对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的贬低,可能削弱国家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 。
2. 信息滞后与推荐失误的后果
张雪峰的建议往往基于历史数据,难以预测行业变化。典型案例是他在2020年大力推荐土木工程专业,称其“就业稳定”,但随着房地产调控收紧,该专业近年就业率暴跌,许多学生被迫转行。当被学生质问时,他却回应“报志愿时你想啥了”,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暴露了商业模式的缺陷——付费咨询缺乏后续服务和风险提示。
3. 商业利益干扰客观性
张雪峰的公司通过销售高价志愿填报卡(如17999元的“圆梦卡”)和考研课程盈利,这可能影响其推荐的客观性。例如,他曾被质疑与某些高校或专业存在利益关联,导致推荐偏向合作方。此外,他的直播中频繁出现“制造焦虑—诱导消费”的话术,如渲染“选错专业毁一生”,利用家长的恐惧心理变现。
4. 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张雪峰声称“为普通家庭代言”,但其高价服务实际上更易被中产阶级家庭消费。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因负担不起咨询费而无法获得帮助,反而进一步扩大了信息差 。例如,2025年其公司推出的AI志愿填报工具,虽标榜“免费”,但核心功能仍需付费解锁,本质上仍是商业逻辑主导。
三、争议焦点:价值观对立与行业影响
1. 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碰撞
张雪峰的争议本质上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一边是强调“生存优先”的现实主义,另一边是追求“学科理想”的精英主义。例如,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批评他“误导大众”,认为新闻学学生同样能进入大厂、国企;而张雪峰则反驳,多数二本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实远不如宣传美好。这种对立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功能的深层分歧。
2. 流量经济对教育本质的侵蚀
张雪峰的崛起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流量逻辑。他通过制造争议(如“文科都是服务业”)吸引眼球,将教育咨询转化为娱乐化内容。这种“流量至上”的模式可能导致教育建议的娱乐化和肤浅化,例如,他在直播中频繁使用夸张语气和情绪化表达,而非严谨的数据分析。
3. 监管缺失与行业乱象
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行业缺乏明确的准入标准和监管机制。张雪峰的公司虽提供数据,但部分产品(如高考预测卷)存在错误频出、售后敷衍的问题,却未受到实质性处罚 。这种乱象可能催生更多以盈利为目的的“伪专家”,进一步扰乱市场秩序。
四、结论:短期利大于弊,但长期隐患显著
从短期看,张雪峰的建议确实帮助许多家庭规避了明显的“坑专业”,尤其对缺乏信息渠道的普通学生具有现实意义。他的公益行动和对高校的倒逼效应也值得肯定。然而,其功利化导向、信息滞后和商业逐利的本质,可能对个人发展、教育生态和社会公平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权衡利弊,张雪峰的存在总体利大于弊,但需在以下方面改进:
1. 提高建议的前瞻性和平衡性,避免绝对化表述,增加对行业周期的分析;
2. 加强公益投入的针对性,确保低收入家庭能免费获得基础咨询服务;
3. 接受第三方监管,公开数据来源和合作机构,减少利益关联的质疑;
4. 回归教育本质,在强调就业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兴趣和长期发展。
最终,志愿填报是关乎个人命运的重大决策,学生和家长应理性对待专家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多方考证,而非盲目依赖单一信息源。
来源:灵感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