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伊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13:13 1

摘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伊朗由巴列维王朝统治,巴列维王朝寻求实现国家现代化。礼萨·沙阿·巴列维于1921年夺取政权,最终在1925年成为沙阿,他统治的高潮是1941年英苏入侵伊朗,这是由他的亲德立场引发的。结果,他被迫退位,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标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伊朗处于追求现代化的巴列维王朝统治下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伊朗由巴列维王朝统治,巴列维王朝寻求实现国家现代化。礼萨·沙阿·巴列维于1921年夺取政权,最终在1925年成为沙阿,他统治的高潮是1941年英苏入侵伊朗,这是由他的亲德立场引发的。结果,他被迫退位,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标志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代结束。


1925年波斯(1935年起改称伊朗)在内战、内外动荡和外国干涉的动荡岁月后,由前波斯哥萨克旅旅长礼萨·汗完成统一。同年他加冕登基,成为礼萨·沙阿,建立巴列维王朝。

礼萨·巴列维

一战后伊朗陷入内战、外患与权力真空,1921 年波斯哥萨克旅前准将礼萨汗(Реза-хан)发动政变,先后任国防部长(1921-1923)、首相(1923-1925),1925 年推翻统治伊朗 140 年的卡扎尔王朝(1785-1925),卡扎尔末代国王艾哈迈德・沙阿(Ахмад-шах Каджар)流亡法国并于 1930 年去世。

艾哈迈德沙·卡扎尔(左),右图中:居中者为艾哈迈德沙·卡扎尔,身侧站立者是其时任将军的未来礼萨 汗

左图中是礼萨沙阿与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1930至40年代,德黑兰街道

1930年代的德黑兰旧城墙拆除、宽阔大道修建、新政府建筑落成以及德黑兰大学创立

1930到40年代德黑兰的街道

1925 年礼萨汗加冕为 “礼萨・沙阿・巴列维”,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现代史上首个推动世俗化与工业化的政权,被部分学者视为 “现代伊朗奠基人”。

核心改革领域

改革方向具体措施国家治理建立中央集权的文官体系,削弱地方部落势力,确立世俗司法体系(取代什叶派宗教法庭)基础设施1927-1938 年建成 1394 公里的 “跨伊朗铁路”,连接里海与波斯湾;修建公路、机场、港口,打破苏联对伊朗北部贸易的垄断教育文化创办德黑兰大学(1934 年),推广世俗学校(男女均享教育),1935 年将国名从 “波斯”正式改为 “伊朗”(源自 “雅利安人故乡”,受纳粹德国影响)社会习俗推动女性解放(禁止佩戴面纱 ),强制民众在公共场合穿西方风格服装,打压什叶派宗教势力(曾派军队压制宗教反对声音)经济工业建立伊朗国家银行,引入德国技术建造第一座水泥厂(德黑兰南部雷伊市),尝试摆脱英国对伊朗石油的控制(1932 年废除英伊石油公司旧协议,1933 年签订新协议)

改革局限

1930年代的伊朗

压制民主自由:禁止工会活动,全面控制媒体;社会矛盾:现代化集中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扩大;宗教冲突:世俗化政策引发什叶派宗教阶层长期不满,为 1979 年伊斯兰革命埋下伏笔。

对德关系:从合作到危机

左图:伊朗国家银行行长兼经济部长阿里-阿克巴尔·达瓦尔在德黑兰机场迎接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左)。1935年沙赫特与伊朗官员的谈判促成两国签署了重要双边贸易协定。右图:伊朗议会议长哈桑·埃斯凡迪亚里会见阿道夫·希特勒。伊朗议长此次访问,连同同年巴尔杜尔·冯·席拉赫的德黑兰之行,凸显了两国日益紧密的政治联系,部分缘于礼萨·沙阿对希特勒的仰慕。他在柏林会见了希特勒、戈林、沙赫特等纳粹高官。此后伊朗与德国签署了一系列协议......

伊朗第一家水泥厂,1930年代德国人在德黑兰以南10公里的雷耶市建成。初始产能为每日100吨水泥.....

上图为跨伊朗铁路连接东北部的里海与西南部的波斯湾,穿越两座山脉,以及河流、高地、森林和平原,途经四个不同的气候带。这条1394公里长的铁路始建于1927年,于1938年竣工,是在伊朗政府与德美企业国际财团的成功合作下设计与建成的。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大多数早期铁路项目不同,跨伊朗铁路的建设由伊朗政府出资,以避免外国投资和控制。

跨伊朗铁路成为20世纪的主要工程结构之一。这条公路是在一个离工业发展还很远的国家修建的,它的修建是由于伊朗的特殊地理特征,需要在2000多米的高度上翻越通道,铺设190条隧道。20世纪30年代可用的有限技术和建筑工地的孤立位置使得这项工作非常困难。如果在北部的塔拉尔山谷一年有五个月被厚厚的雪覆盖,那么在南部的建筑工地,白天温度保持在40-50摄氏度左右的月份,只能在晚上进行工作。但是在1939年,一条新铁路的建设完成了,这对伊朗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后果:铁路连接不仅使货物运输成为可能,而且对现代活动的其他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外围地区的控制,并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进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东之行。此行的行程包括伊斯坦布尔、海法、耶路撒冷、伯利恒和大马士革。此行的标志是演讲和礼物,以及在耶路撒冷建立教堂和收容所。这次德皇的访问是德国和奥斯曼关系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加强了经济联系,并反映了德国在中东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野心,这与以前的外交孤立背道而驰…

为对抗英、苏在伊朗的霸权,礼萨・沙阿主动加强与德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1935 年签订 “清算协议”,德国成为伊朗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派遣数千工程师参与伊朗基建(如跨伊朗铁路),纳粹通过宣传 “雅利安人共同血统” 拉拢伊朗,资助《古伊朗》杂志传播种族主义思想。

伊朗代表团于1935年和1936年先后访问德国进行经济谈判,并于1935年10月签署了清算协议,

1935 年德国央行行长沙赫特访伊,1938 年纳粹 “希特勒青年团” 领袖冯・席拉赫访德黑兰,伊朗议会议长埃斯凡迪亚里会晤希特勒,双方签订多项经济协议。

二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中立,但礼萨・沙阿的亲德立场引发英、苏警惕 ——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后,英、苏担心伊朗成为德国 “东方跳板”,要求驱逐境内德国人遭拒,最终引发入侵。

对苏关系:从协议到入侵

左图:苏波条约签署期间波斯驻苏俄大使阿里-科利·安萨里。右图:苏联外交人民委员G. V.奇切林与波斯代表团

1921 年苏伊签订《友好条约》,苏联放弃沙皇时期对伊朗的领土要求,归还里海部分海域权益,双方建立贸易关系(伊朗通过苏联参与下诺夫哥罗德、巴库等地集市贸易)。

1930年代,伊朗开始建设跨伊朗铁路

左图:尼古拉・利沃维奇・马尔科夫 右图:根据尼古拉・利沃维奇・马尔科夫的设计建造的伊朗邮局大楼。

根据尼古拉・利沃维奇・马尔科夫设计建设阿尔博兹中学

阿尔博兹中学是一所面向天才儿童的学校,致力于培养他们进入大学,该校位于德黑兰的市中心。它是亚洲乃至整个中东地区最早的现代中学之一。它在伊朗知识精英培养方面的作用,大概只有英国的伊顿公学能与之相提并论。

上图为1920年代至40年代的德黑兰的街道经历了从卡扎尔时代的传统城市布局向更现代的,在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快速过渡时期。在此期间,旧城墙和建筑被拆除,更宽的街道,新的广场和更有合理的城市布局。城市的人口规模显著增长,其作为伊朗现代化重要的角色。

阿道夫·希特勒的照片及其对礼萨·沙阿·巴列维的最佳祝愿,镶有卐字标志和希特勒签名亲笔签名。1936年3月12日

苏联曾垄断伊朗北部贸易,1938 年跨伊朗铁路建成后,苏联失去贸易控制权;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与英国结盟,以 “保护补给线” 为由参与入侵伊朗。

对英关系:石油利益与冲突

英国通过 “英伊石油公司”(AIOC,前身为 1909 年成立的英波石油公司)控制伊朗石油资源,1940 年伊朗石油产量达 800 万吨,但伊朗仅获 16% 利润,引发强烈民族主义不满。

左图:威廉·诺克斯·达西(1849-1917)——伊朗石油勘探和开采领域的英国创新商人。他的公司在胡齐斯坦省梅斯杰德 - 索莱曼市发现了一个油田,这是中东第一个油田。右图:石油工程师正在梅斯杰德 - 索莱曼地区勘探油田,这使波斯登上了世界石油版图,并为波斯和中东其他地区的发现石油铺平了道路

左图:为英伊石油公司培养人才的培训班。右图:英伊石油公司的工人。

左图:英国-波斯石油公司的工人们APOC正在铺设输油管道。右图:满载英波石油公司产品的骡子。

左图:马斯吉德苏莱曼地区大桥 右图:英伊石油公司的石油钻井平台始于1912年,到1914年已经钻探了三十口油井

波斯犹太人将自身与复兴中的伊朗民族主义抱负和价值观相认同,并将其融入自身的犹太身份认同中

1920至30年代,伊朗的城市是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新兴工业化的中心,而乡村则依然以农业和传统生活为主。城区是受过教育的统治阶级和新兴商人阶层的领地,而乡村人口主要由依附于土地和传统的农民及游牧群体构成。巴列维政府的现代化努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和权力向城市集中,这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农村环境与现代城市环境之间的差异...

1930至40年代的阿巴丹炼油厂


1932 年礼萨・沙阿废除 1901 年英国商人威廉・诺克斯・达西获得的 60 年石油开采权,1933 年重新谈判后,英国虽保留开采权,但将矿区面积缩减,伊朗利润占比略有提升。

“协议” 行动

1941年8月25日英国(从伊拉克、波斯湾进攻)、苏联(从北部入侵)

伊朗亲德,威胁 “波斯走廊”(盟军向苏联输送物资的关键通道)安全,要求驱逐境内德国人遭拒。

左图:一位母亲和孩子坐在城市的废墟中,1941年。右图:一支英国补给车队在伊朗由苏联BA-10装甲车护送。

左图:这座清真寺建于 1949 年,正值巴列维王朝统治的第二个时期。它融合了卡扎尔和波斯的建筑风格,其设计基于拜占庭教堂的平面图。建筑的外墙由砖块砌成,并有马赛克装饰,半八角形的入口处四角各有一座小型尖塔。由于地铁列车每两分钟从清真寺下方经过,产生的震动导致清真寺的圆顶出现裂缝,外墙的部分马赛克装饰也从墙上脱落。2004年10月16日,该清真寺被列入由伊朗文化遗产、手工业与旅游组织管理的伊朗国家遗产名录。右图:圣玛丽教堂是德黑兰的一座亚美尼亚使徒教堂,建于1938年,1945年作为圣玛丽教堂举行了祝圣仪式。1945 年至1970年,这座教堂是亚美尼亚大主教的官方住所和办公室,之后迁至德黑兰的圣萨基斯大教堂。2002 年2月13日,伊朗文化遗产与旅游组织将该教堂列入国家文物名录。

1941年8月,英国与苏联在二战盟军军事行动框架下发起"赞同行动",联合进入伊朗

1941年,苏联与英国军队在伊朗加兹温市和哈马丹市附近会师

左图:苏军正行进在德黑兰街头。右图:1941年9月4日,参与英苏在阿巴丹炼油厂执行守卫任务。

领导“协议”行动。从左至右:科兹洛夫将军、特罗菲缅科将军、爱德华·佩列夫·奎南将军和威廉·斯利姆元帅

伊朗军队迅速溃败,英苏军队分别控制伊朗南部(含石油产区)与北部,9 月会师德黑兰附近的卡兹温市。

礼萨・沙阿退位与流亡

1941 年 9 月 16 日,在英苏压力下,礼萨・沙阿被迫退位,传位给 22 岁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年轻时在父亲礼萨·汗的严格管教下成长于一个高度结构化且政治导向鲜明的环境中,其父立志推动伊朗现代化进程。他曾在瑞士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玫瑰学校而后他就读于德黑兰军事学院,1926年被正式立为王储。1939年他与埃及公主法丝亚成婚,1941年因盟军占领迫使父亲流亡后继位登基。

1941年9月左图:退位后的礼萨·巴列维将家族传承的匕首交儿子 右图:礼萨·沙阿在其子见证下签署退位诏书

礼萨・沙阿最初希望流亡加拿大,最终被英国流放至毛里求斯,后转移至南非约翰内斯堡,1944 年因心脏病去世。

左图:退位后的礼萨·沙阿正登上一辆轿车前往开往毛里求斯的船。右图:流亡约翰内斯堡期间的礼萨·沙阿……

1942年新国王穆罕默德・礼萨与英、苏签订同盟条约:盟军承诺二战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伊朗于 1943 年对德宣战,加入联合国并获得 “租借法案” 援助。

1945 年二战结束后,苏联拒绝撤军,扶持伊朗阿塞拜疆地区成立 “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第比利斯为首都)、库尔德地区成立 “马哈巴德共和国”,伊朗政府军被苏军阻止进入这些地区。

左图:赛义德·贾法尔·皮舍瓦里(1892-1947)——伊朗阿塞拜疆地区阿塞拜疆民族解放运动活动家,伊朗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右图:阿塞拜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45年11月20-21日摄于大不里士。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是苏联支持下在伊朗阿塞拜疆地区存在的短暂自治政权(1945-1946年),但需注意的是,阿塞拜疆运动的兴起并非仅因苏联施压。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塞拜疆人部分是在回应礼萨·沙阿时期就已开始的中央集权化进程,以及中央政府对该省表现出的无能、腐败和歧视。

穆斯塔法·巴尔扎尼(1903-1979)——库尔德著名军事和政治人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了针对伊拉克王国的巴尔扎尼起义,最终起义被伊拉克军队镇压。此后巴尔扎尼率部撤退至由苏联管辖的伊朗库尔德斯坦地区,联合其他库尔德武装力量协助建立了马哈巴德共和国——一个短暂存在于伊朗库尔德地区独立国家。

1946年伊朗向联合国安理会投诉(联合国史上首例投诉),在美国压力下,苏联于1946 年5月撤军;随后伊朗政府军镇压分离主义运动,阿塞拜疆领导人流亡苏联,库尔德领导人被处决(1947年)。

此次危机成为冷战早期标志性事件,美国开始取代英、苏成为伊朗的主要外部影响力量,巴列维王朝逐步倒向美国。

关键历史人物

礼萨・沙阿・巴列维(1878-1944):巴列维王朝创始人,伊朗现代化推动者,因亲德被迫退位,流亡中去世,其改革为伊朗奠定现代国家框架,但也激化了社会与宗教矛盾。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19-1980):礼萨・沙阿之子,1941 年继位,延续亲美政策,1979 年被伊斯兰革命推翻,流亡美国,标志巴列维王朝终结。

尼古拉・马尔科夫(1882-1957):俄罗斯建筑师,1917 年革命后移居伊朗,设计德黑兰邮政总局、阿尔博尔兹中学等标志性建筑,融合俄、伊、拜占庭风格,其设计的 20×20 厘米砖块被称为 “马尔科夫砖”(,对现代德黑兰城市风貌影响深远。

穆斯塔法・巴尔扎尼(1903-1979):库尔德民族运动领袖,1945 年参与建立 “马哈巴德共和国”,失败后流亡苏联,其子马苏德・巴尔扎尼后来成为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民主党领导人。

来源:人生箴言与绘画6M6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