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谈判陷入僵局,哈马斯诉求难接受,特朗普被架在火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16:57 3

摘要:而因为介入到双方的停火中,特朗普之前提出的问题更是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事情也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因为他的介入就轻易结束。

终于以色列和哈马斯的谈判将要来临,而由着特朗普的介入,更是给双方之间的停火带来了一丝曙光。

可是现在随着事态的发展,哈马斯的诉求似乎并不只是那么简单。

而因为介入到双方的停火中,特朗普之前提出的问题更是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事情也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因为他的介入就轻易结束。

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大总统,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得到“特殊的待遇”。

当埃及开罗的谈判桌在周一铺开时,桌面上摆着两份看似对等却水火不容的清单:哈马斯手里攥着48名以色列人质的下落,以色列监狱里关着303名服无期徒刑的巴勒斯坦“安全囚犯”。

这场由特朗普“20点计划”催生的谈判,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交换游戏”。

哈马斯要的不是普通囚犯,而是以色列最恨的那几个“血债累累者”;以色列拒的不是释放囚犯,而是绝不向“恐怖分子”低头的底线。

以色列第十二频道曝光的哈马斯索求名单,每一个名字都能勾起以色列人的痛苦记忆。

排在第一位的马尔万・巴尔古提,在以色列眼里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但在巴勒斯坦人心中却是“民族英雄”。

这个法塔赫坦齐姆组织的头目,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期间一手策划了三起致命袭击,导致4名以色列人和1名希腊人死亡,2004年被以色列法院判处五个终身监禁。

有意思的是,即便在狱里,他还能通过手机协调巴以停火,甚至在2004年差点竞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最后为了法塔赫团结才退出选举。

对哈马斯来说,把这样的“旗帜性人物”捞出来,比释放十个普通囚犯的政治价值都高。名单里的“狠角色”远不止这一个。

巴勒斯坦解放人民阵线(PFLP)领导人艾哈迈德・萨阿达特的名字同样刺眼,他因2001年策划暗杀以色列旅游部长雷哈瓦姆・泽维,2008年被判刑30年。

而哈马斯自己的干将哈桑・萨拉梅更夸张,这位策划过多起自杀式爆炸的核心成员,身上背着48个终身监禁的判决,相当于要把一辈子重复48次才能偿清以色列法律认定的“血债”。

最让以色列无法接受的是易卜拉欣・哈米德和阿巴斯・赛义德。

哈米德在第二次起义期间策划的袭击造成多名以色列人死亡,创下45个终身监禁的纪录;赛义德2002年策划的内坦亚公园酒店爆炸案,更是让39名以色列人丧命,那起发生在逾越节的袭击至今仍是以色列反恐教材里的经典案例。

以色列第十二频道援引哈马斯消息人士的话说,就算协议黄了,他们也“不会放弃”这些人。这背后藏着哈马斯的算盘。

以色列监狱里的303名无期徒刑犯,大多是“安全囚犯”。这是以色列特有的叫法,说白了就是涉嫌策划或实施反以袭击的巴勒斯坦人。

根据以色列监狱管理局的数据,这类囚犯里有39%都被判了20年以上直至终身监禁,其中1940人被认定为“手上沾有鲜血”。

哈马斯要的不是随机抽取250人,而是要把这些“最高价值囚犯”全部打包,这既是给巴勒斯坦民众的交代,也是在彰显自己“能救英雄回家”的实力。

如果说囚犯名单是谈判的“硬骨头”,那以色列撤军问题就是埋在桌下的“炸药包”。

哈马斯给埃及斡旋方撂了狠话:撤军范围必须比特朗普周日公布的地图大,得退回到今年1月份停火时的边界线,而且必须给出全面撤出加沙的时间表。

公共广播公司Kan从巴勒斯坦消息人士那得到的消息更直接:哈马斯现在根本不关心加沙非军事化这些远期问题,首要任务就是把以军的撤军路线和时间敲死。

这事儿得结合特朗普的“20点计划”来看才清楚。这份9月底公布的计划里写着,以军会“逐步撤军”,但要保留安全缓冲区,直到加沙“消除恐怖威胁”,而且撤军得和国际稳定部队的部署进度挂钩。

哈马斯显然不吃这一套,他们要的是“全面撤出”,不是“逐步撤出”;要的是“明确时间表”,不是“看情况再说”。

1月份停火时的边界线成了关键参照,那是哈马斯认为的“最低安全线”,毕竟现在以军控制的区域比当时大了不少。

以色列的态度则透着强硬,内塔尼亚胡已经公开支持特朗普的计划,还放话说要是哈马斯拒绝,以色列就“自行完成目标”。

对以色列来说,撤军幅度直接关系到南部城市的安全,要是退回到1月份的防线,意味着加沙北部与以色列边境的缓冲带消失,火箭弹袭击的预警时间会从现在的15分钟缩短到不足5分钟。

这种安全风险,内塔尼亚胡政府根本不敢冒。更有意思的是双方对“优先级”的排序。

哈马斯把撤军放在第一位,囚犯交换排第二,非军事化放最后;以色列则反过来,人质回家是第一要务,撤军得看安全条件,释放“恐怖分子”想都别想。

这种错位让谈判刚开局就陷入僵局,埃及调停人员只能在中间反复传话,试图找到双方都能下的台阶。

这场谈判的背后,站着拿着“剧本”的特朗普。

他的“20点计划”把加沙的战后治理权安排得明明白白:先由他自己当主席的“和平委员会”管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这些“老熟人”当助手,等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完成改革”了,再把权力交出去。

但这安排两边都不满意,以色列早就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不顺眼,一直指责他们在学校搞“恐怖主义煽动”,还给囚犯家属发钱。

内塔尼亚胡公开说,巴权力机构不改革,就别想碰加沙治理权。哈马斯更不买账,他们本来就和巴权力机构不对付,现在特朗普想绕开他们搞“国际托管”,简直是把哈马斯排除在加沙事务之外,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特朗普计划里的“72小时交换条款”看着具体,实则全是模糊地带。

计划写着,哈马斯72小时内释放所有人质(包括26具遗体),以色列就得放250个终身犯和1700个10月7日后抓的加沙人,遗体交换比例是1:15。

但哈马斯马上回怼:以军还在加沙待着,废墟里的遗体根本挖不出来,“现场条件”不允许72小时完成。

这里面藏着哈马斯的小九九,他们知道人质是自己最大的筹码,要是太快交出去,后面谈撤军和治理权就没了底气。

以色列也明白这点,所以死死咬住“先交人质再谈其他”,还放话“不会释放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特朗普想当“和平教父”,却把最核心的矛盾,谁来主导加沙、安全边界在哪、囚犯价值怎么算,都留给了谈判桌,这计划更像个“框架空壳”。

死局破得了吗?看三个关键变量现在的谈判就像掰手腕,双方都在等对方先松劲,但能不能谈成,得看三个变量的走向。

第一个是“囚犯价值”的妥协空间。以色列说的“不释放臭名昭著者”可能不是绝对的。

2025年2月,以色列就曾为了换人质释放过36名终身监禁犯。

这次哈马斯要的250人里,可能会有部分“轻罪者”被放行,但巴尔古提、萨拉梅这类“头号目标”大概率还是会被以色列卡住。

哈马斯会不会退一步,用部分低价值囚犯换人质阶段性释放?这很可能是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第二个是撤军的“模糊化处理”。直接定死边界线和时间表对以色列太难,但可以搞“分阶段撤军”:先撤出加沙南部部分区域,作为“信任测试”,等人质全部释放再退到一月份的防线。

哈马斯要是能接受这种“渐进式撤军”,谈判就能往前走一步。

毕竟对哈马斯来说,能让以军实实在在撤出一部分,已经能给国内民众交代了。第三个是特朗普的“压力筹码”。

现在特朗普一边支持以色列“不妥协”,一边又想让协议达成给自己加分。

要是谈判真黄了,美国要么支持以色列扩大军事行动,要么就得重新拿新方案出来。哈马斯赌的就是特朗普需要“和平政绩”,所以才敢用协议失败相威胁;但要是特朗普真不管了,哈马斯手里的人质筹码反而会变成“烫手山芋”。

谈判桌下是比子弹更狠的现实从10月7日到现在,加沙的战火已经烧了一年多。

对以色列家庭来说,48个人质是日夜牵挂的亲人;对巴勒斯坦家庭来说,303个无期徒刑犯是等待回家的家人。

特朗普的“20点计划”想给这场战争画个句号,却没算准人心的重量,哈马斯要的不是250个释放名额,而是“民族尊严”的象征。

以色列拒的不是囚犯交换,而是“向恐怖低头”的标签。周一开罗的谈判桌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人命,每一条条款都连着国运。

哈马斯拿着“要么全要要么全不要”的筹码,以色列抱着“安全第一”的底线,特朗普举着“和平委员会”的招牌。

这场博弈到最后,可能不是谁赢谁输,而是看哪一方先承认:在生存面前,所谓的“绝不妥协”往往都藏着让步的空间。

毕竟对加沙的普通人来说,他们不在乎谁来管这片土地,只在乎明天能不能不用躲炸弹,能不能见到想见到的人。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