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工资条上的数字变多了,可月底一查银行卡,余额还是那么可怜。钱到底去哪了?
你有没有觉得,钱越来越不经花了?
明明工资条上的数字变多了,可月底一查银行卡,余额还是那么可怜。钱到底去哪了?
它们没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从你口袋里溜走了。溜进了那些你以前根本不会多看一眼的东西上。
这事儿,得从你家孩子说起。
学校门口的文具店,现在就是个销金窟。你以为进去就是买几根笔、几块橡皮?错了,你进去是交税,交一种“童年税”。
过去一支笔一块钱,现在一支笔敢卖几十块。笔身上印个卡通人物,就敢叫联名款。放进一个看不见的盒子里,就成了盲盒,抽一次几十块。
你的孩子回到家,眼巴巴地看着你。同学都有,就他没有。那种眼神,你受得了吗?
你没办法,只能掏钱。你买的不是笔,是怕孩子在学校被比下去,怕他受委屈。
商家就是抓住了你这点心思,把文具做成了玩具,做成了小孩圈子里的“硬通货”。
一支笔,成了身份的象征。这股歪风,就是从那些花花绿绿的文具开始的。
比文具更邪乎的,是奶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喝奶茶成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春天有第一杯奶茶,秋天也有第一杯奶茶。
街上的奶茶店,比米店还多。家家装修得像个咖啡馆,排队的人能拐好几个弯。
你花半小时排队,最后拿到一杯东西。说白了,就是糖水加点料。可它要你三十多块,跟一顿午饭一个价。
你不喝,好像就跟不上潮流。朋友聚会,人手一杯,你总不能端着个保温杯吧?
你拍张照发朋友圈,证明自己也“乐享生活”了。
这杯东西,喝的不是味道,是社交。是为了合群,为了不掉队。这笔钱,花得冤不冤,只有你自己知道。
然后我们说说吃。现在去趟超市,跟上战场一样,到处是陷阱。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水果区。
那些水果,个个看着水灵。灯光一打,鲜艳得像假的一样。价签上的字,小得看不清。
你随手拿了两个桃子,看着不大,心想也就几块钱。结果结账的时候,扫码枪一响,三十块没了。
你人都傻了。回头去看,才发现价签上写着什么“进口”“有机”。可它们长得跟普通桃子有啥区别?
还有人买了三颗猕猴桃,巴掌大点,花了四十五。这哪是吃水果,这是在吃钱。
店家就赌你懒得看,赌你不好意思再放回去。
他们把普通的西瓜切成块,放进塑料盒里,价格就能翻一倍。美其名曰“果切”,方便你吃。
这方便的代价,太贵了。
不光是水果,零食也开始变得吃不起了。
杭州有个人,在商场买零食,就拿了两颗话梅,结账一看,128块。
两颗。话梅。
店家说,这不是普通话梅,是“贡品”。有人算了一下,这玩意儿一斤要三千多块。
贡给谁?谁吃得起?
就连小时候吃的辣条,现在也讲究起来了,按克卖。网上有人晒单,十几包小辣条,五十块。
下面的人都说,这不明抢吗?
散装零食的柜台,以前是最实惠的地方,现在也成了刺客的藏身地。你随手抓一把,看着不多,一上秤,价格吓你一跳。
夏天想吃根雪糕解暑,更是要小心。
你打开冰柜,里面花花绿绿的,看着都挺好。但你不敢随便拿了。因为一根你没见过的雪糕,可能就要十几二十块。
前几年有个牌子,叫钟薛高,卖得特别贵。他们老板还说,我们的雪糕烧都烧不化,因为里面全是牛奶,没加水。
后来呢?卖不动了。
老板都开始直播卖货了,一脸的落魄。
大伙儿心里都有杆秤。东西好不好,值不值那个价,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这些东西,把价格抬得那么高,其实就是在筛选人。它们就是在对普通人说:你们不配。
可我们每天辛辛苦苦上班,图个啥?不就是想让日子过得舒坦点,想吃点啥就吃点啥,想买点啥就买点啥吗?
现在,这点小小的愿望,都变得那么难了。
来源:巫师火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