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不当的话,可能毁掉多年感情;一次多余的议论,可能招来无妄之灾。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语如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句不当的话,可能毁掉多年感情;一次多余的议论,可能招来无妄之灾。
年轻时,总以为能言善辩是本事,处处争锋是智慧。
行至中年才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学会表达,而是懂得闭嘴。
说得越多,越容易招惹是非
《增广贤文》有载:“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言语这把双刃剑,能暖人心,也能伤人情。
生活中多少矛盾,起于一句无心快语;人生多少遗憾,源于一时口舌之快。
有时并非心存恶意,却因表达不慎埋下芥蒂。
说得太多,是非恩怨便也随之而来了。
民国时期,上海有位姓陈的商人,经营一家绸缎庄。
因经营得当,绸缎庄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但陈商人有个毛病,喜欢在茶楼里高谈阔论,点评时局。
某日,他与友人闲聊时,随口抱怨了几句征税太重。
在友人的附和下,陈商人越说越激动,拍着桌子抱怨:"这生意简直没法做了!"
不料隔墙有耳,这话被竞争对手听了去,添油加醋举报了他。
随即他的店铺就被查封了,尽管后来查无实据予以解封,但生意已大受影响。
更糟的是,原本要与他合作的外商,听闻此事后也取消了订单。
陈商人后悔莫及,只因一时口快,半生心血付诸东流。
老话常讲:"一言折尽平生福。"
嘴巴是心的门户,门户大开,风雨自来。
无论喜忧夸怨,说出去的话,便不再受自己控制。
真正的聪明人,从不急于表达,而是先思后言、言出必慎。
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守住了口,便是守住了福。
沉默,是一种智慧
《弟子规》里讲:"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力量。
他们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懂得在恰当的时候保持沉默。
这种沉默,是一种内在的定力,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它让你有机会倾听、思考,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晚清名臣曾国藩,始终恪守“沉默”之道。
他初入翰林院时,曾因年轻气盛,喜欢在聚会中高谈阔论,点评时事。
一次,他当众批评某位老前辈的文章“迂腐陈旧”,导致对方当场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屡次遭遇排挤,才意识到话语伤人的后果。
从此,他立志“戒多言”,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言行。
后来官至两江总督,面对复杂的官场环境,他更加谨言慎行。
下属汇报事务时,他总是静心倾听,不轻易表态;同僚争论时,他多以“容我细思”回应,避免卷入无谓的纷争。
这份克制,不仅为他赢得了“稳重可靠”的声音,更让他在波谲云诡的政局中稳立不倒。
作家亦舒一针见血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在别人的生活里,保持恰到好处的沉默。”
人生在世,不是所有事都值得回应,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理睬。
有时候,用行动证明自己,比用言语说服更有力量。
那些厉害之人,往往懂得在沉默中修炼自己:
不争一时之气,不图口舌之快,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智慧。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言之有度
古语有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说话是天性,懂得说话的分寸却是修来的智慧。
所谓言之有度,便是知进退,留有余地。
这不是圆滑,而是历经世事后的通透。
话说三分留七分,关系才能在留白中历久弥新。
唐代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世,却始终谨守"言满天下无口过"的处世智慧。
当时他手握重兵,位极人臣,但凡有丝毫骄矜,必招致猜忌。
然而每逢朝会议功,他总将战绩归于"陛下圣明"和"将士用命",自己则隐于众功之后。
有一次,朝堂上问及收复细节,这本是郭子仪展现战功的良机。
他却避重就轻,只躬身答道:"此乃陛下洪福齐天,将士浴血奋战之功,臣不过尽本分而已。"
反观其他将领,稍有战功便高谈阔论,在宴席间争相夸耀,甚至相互攻讦。
正是这份难得的缄默修为,让郭子仪在功高震主的险境中全身而退。
而那些张扬的将领,则大多遭到猜忌或贬黜。
晚年他教导子孙:"位高不可语狂,功大不可言骄。”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度。
脱口而出的可能是实话,但斟酌后的言语才是智慧。
正如学者章成所说:“成年人的交往,贵在知进退、懂分寸。”
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不该说的秘密,守口如瓶;不该管的闲事,一笑而过;不该发的议论,保持沉默。
言之有度,行有所止,才是最高级的处世之道。
▽
有句话说得很好:“愚蠢的人用嘴巴说话,聪明的人用头脑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
年岁渐长,越发懂得:管得住嘴,才能守得住福。
说得太多,暴露的是浅薄;懂得沉默,彰显的是智慧。
当我们学会在该沉默时不言语,该发声时有力量,自能收获通透且从容的人生。
来源: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