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很难 “深刻” 的时代。大家应该都刷到过不少博主的建议:永远不要和亲戚、朋友、家人探讨高认知问题,否则会众叛亲离。他们总说 “越深刻就越孤独”,很多人对此也能共情。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你讲逻辑,他听情绪;你说事实,他只认立场。今天我们就来分析这件事的
“当你有了观点,你就有了敌人”——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深刻的人越孤独?
这是一个很难 “深刻” 的时代。大家应该都刷到过不少博主的建议:永远不要和亲戚、朋友、家人探讨高认知问题,否则会众叛亲离。他们总说 “越深刻就越孤独”,很多人对此也能共情。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你讲逻辑,他听情绪;你说事实,他只认立场。今天我们就来分析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在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每个人都被无数声音包围,但归根结底绕不开三点:权威的宣言、传统的教条、流行的意见。而大部分问题,就出在第三点 —— 流行的意见上。你看似在和亲人朋友谈论 “爱与自由”,可只要你们不在同一个思想维度,你就是在打破他们数十年编织起来的 “认知之网”:你在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在对他们朴素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 “思维革命”,让他们对 “既定的安稳” 产生温柔的反抗。
所以大部分人会抵触你,而他们抵触的方式很微妙: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 “不是你的认知比我高,而是你喜欢显摆、爱装”,然后用抵触和疏离对待你。这就是 “越深刻越孤独” 的根本逻辑。
莫说是我们普通人,就连苏格拉底,也要被雅典法庭以 “不敬神明、信仰新神” 等罪名审判;就连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新思想,也始终不被重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思想,动摇了人们 “安于现状的舒适感”。往重了说,深刻的思想本质上就是对 “共识” 的超越,甚至是 “背叛”—— 但这不是为了对立而对立的背叛,而是源于对真理的忠诚。它拒绝用 “集体默契” 代替独立思考,用 “现成答案” 压抑新的可能性;它需要一个允许思考、允许沉默、允许离题万里的场域,也正因如此,它常常显得不合时宜。
而现代社会对 “效率” 的痴迷,更加剧了这种隔阂。在一个追求 “及时满足” 的时代,“深刻” 变成了一种奢侈:抖音上的碎片化信息、工作中可量化的绩效、生活里功利性的交往,这一切都在压缩 “深刻思想” 生长的空间。当大多数人奔波于生活的表面繁忙时,那些选择深入思考的人,自然显得与周遭格格不入。这种 “节奏上的错位”,必然带来某种精神上的疏离,最终导致个体在社会中的 “孤独感”。
讲到这里,今天的问题本可以结束,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无论你是那个在亲友面前 “高谈阔论” 的人,还是觉得对方 “很装” 的人,这都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社会的问题。我并不觉得 “深刻” 必须与 “肤浅” 对立 —— 尽管这两个词从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反义。我想,我们真正该做到的,是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永远忠实于自己的认知与良知,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看,那个在公司和你一起摸鱼、大聊八卦闲话的同事,可能就是深夜在《朝闻道》评论区写下数百字、剖析 “中国人殉道精神来源” 的深刻者;看到一朵花开时,有人感叹 “娇艳欲滴、万紫千红”,欣赏鲜花的美丽,这很好;有人看见 “花落花开的无常”,品味生命有限性的哀愁与壮美,这也很好;还有人只说一句 “牛”,这同样很好。
因为花开从来不是为了被人看,而是为了 “绽放” 本身。阳光也会平等地洒在每一片花瓣上:既不会因为有人读懂了绚烂,就多添一分光芒;也不会因为有人只觉寻常,就减损半分芬芳。
所以,朋友们,花开花落皆成文章,深言浅语俱是回响。最重要的,依然是忠于自己 —— 不论你选择深刻,还是安于浅薄。
最后,我想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收尾:“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