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存储芯片涨价冲昏头!3个关键逻辑,戳破超级周期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02:04 1

摘要:前几天帮朋友整理存储芯片的采购清单,发现一个离谱的事:上半年还卖120元一片的DDR4内存颗粒,现在报价直接涨到210元,短短五个月涨了快一倍。更别说AI用的HBM,从2024年三季度的25美元/GB,到2025年十月已经飙到48美元/GB,涨幅快翻倍了。紧接

前几天帮朋友整理存储芯片的采购清单,发现一个离谱的事:上半年还卖120元一片的DDR4内存颗粒,现在报价直接涨到210元,短短五个月涨了快一倍。更别说AI用的HBM,从2024年三季度的25美元/GB,到2025年十月已经飙到48美元/GB,涨幅快翻倍了。紧接着摩根士丹利喊出“存储超级周期来了”,不少人都想着跟风进场。但我翻了2025年三季度的行业数据,又跟几个存储厂商的朋友聊了聊,才发现这波涨价背后藏着3个关键逻辑,不是表面看起来“需求爆发”那么简单。把这些看懂了,才知道这行情能不能持续,普通人该怎么理性看待。

要搞懂这波存储芯片行情,得先理清当前的行业背景。2025年的存储市场,跟以前的周期复苏完全不一样——以前是“需求先涨,供给跟上”,现在反过来是“供给先控,需求分化”。从数据来看,2025年三季度全球DRAM营收332亿美元,季增18%;NAND营收150亿美元,季增23%,表面看是全面回暖,但拆解后会发现,涨价的动力、需求的结构、厂商的动作,都藏着反常的细节,这也是判断“是不是真超级周期”的核心。

第一个关键逻辑:涨价不是需求撑起来的,是供给端“控”出来的。以前存储芯片涨价,都是下游先有真实需求——比如手机、电脑卖得好,厂商库存不够了,才会主动提价。但这次不一样,是上游厂商先动手调控供给。三星、SK海力士这些头部企业,今年上半年就开始把产能往HBM、DDR5这些高端产品上转,还明确说“DDR4要逐步退出主流市场”。这一下下游的模组厂、整机厂慌了,怕以后买不到DDR4,赶紧集中备货,直接把DDR4价格推得暴涨,2025年三季度消费级DDR4合约价季度涨幅预计能到85%。

更明显的是主动减产:西部数据和美光把NAND产量砍了15%,三星甚至取消了西安产线第九代NAND的技术导入计划,要等到2026年中期才量产第十代产品。简单说,现在的“供需紧张”,是厂商故意减少普通存储的供给,制造出来的缺口,不是市场真的缺到不够用。就像菜市场里几个大摊主故意少进白菜,还说以后不卖白菜了,买菜的人肯定会抢,价格自然涨,但这不是大家突然爱吃白菜了,而是怕以后买不到。

第二个关键逻辑:需求端“冰火两重天”,AI热得发烫,消费电子冷得结冰。真的超级周期,应该是全行业需求都起来,但现在完全是分裂的。一边是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在猛买:HBM因为AI大模型训练需要高带宽,2025年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65%,企业级SSD跟着NVIDIA新平台出货,价格涨了10%。国内某互联网大厂,光是三季度就追加了10万片企业级SSD的订单,就是为了支撑大模型训练。

但另一边,消费电子的需求差得离谱。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只增长1%,比一季度的1.5%还慢;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更是同比下滑2%,很多人换电脑的周期从3年拉长到5年。反映到存储需求上,手机用的eMMC、UFS产品,价格涨幅还不到5%,有的甚至还在微降。像国内某手机厂商,三季度存储采购量同比减少8%,就是因为手机卖不动,没必要多备货。

这种分裂已经让不少企业踩了坑。比如存储芯片设计公司群联电子,看到整体价格涨了,就加大消费级NAND控制器的备货,结果下游需求跟不上,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拖到62天,只能下调三季度营收预期。这说明什么?现在的需求根本撑不起“全面超级周期”,只有AI相关的细分领域在涨,其他领域还是冷的。

第三个关键逻辑:厂商库存“虚低”,真实供需没那么紧张。很多人说“现在存储厂商库存降到历史低位,所以要涨价”,但翻数据会发现,这个“低库存”有水分。根据TrendForce的统计,2025年三季度全球DRAM厂商库存水位14.2周,看似比去年的18周低,但这里面有个细节:厂商把很多库存转移到了下游渠道。比如某存储模组厂,二季度从三星进了10万片DDR4颗粒,因为怕涨价,囤了不少,现在库存水位22周,比厂商还高。

而且厂商的“低库存”是针对性的——普通DDR4、入门级NAND的库存确实低,因为厂商故意减产;但高端的DDR5、HBM的库存其实在增加,三星三季度HBM库存就环比增长12%,只是因为需求增长快,才没显得过剩。要是以后AI需求稍微放缓,这些高端库存很可能变成压力。

更重要的是,库存周转天数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三季度,全球存储行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48天,比2021年超级周期时的35天还高13天,这意味着产品从生产到卖出去,还需要更长时间,根本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前超级周期时,库存周转天数能降到30天以内,厂商根本不用囤货,产品刚生产出来就被订走,现在明显没到这个程度。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这波行情到底能不能参与?其实不是不能关注,但得避开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以为所有存储股都能涨”,其实只有跟AI相关的HBM、企业级SSD产业链,还有能稳定供应高端产品的厂商,才有真实需求支撑;那些靠普通DDR4、消费级NAND的企业,涨起来很可能是短期炒作,后面容易回调。

第二个误区是“把短期备货需求当成长期周期”,现在很多下游厂商备货,是怕以后买不到DDR4,不是因为终端需求真的好,这种“恐慌性备货”带来的涨价,持续时间不会太长。等到明年一季度,下游库存补得差不多了,要是消费电子需求还没起来,价格很可能回调。

其实判断存储周期,有个简单的方法:看终端需求有没有真的回暖。比如手机出货量能不能回到同比增长5%以上,笔记本电脑能不能止跌,数据中心的非AI类采购有没有增加。只有这些终端需求起来了,存储芯片的涨价才是“真周期”,不然只是厂商调控供给带来的短期波动。

总的来说,现在的存储芯片行情,不是摩根士丹利说的“超级周期”,更像是“结构性机会”——AI相关的细分领域在涨,其他领域还是冷的;供给调控带来的涨价,不是真实需求爆发。普通人要是想关注,得先看懂背后的供需逻辑,别被表面的涨价冲昏头,更别盲目跟风。毕竟投资最忌讳的,就是只看表面数据,不挖底层逻辑。

大家不妨聊聊,你觉得这波存储芯片涨价能持续到明年吗?要是想关注这个领域,你更愿意看AI相关的存储,还是消费电子用的存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