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央派人到福州寻找无名烈士家属,一青年说:他是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20:50 1

摘要:1985年3月上旬,于福建省宁德县,有个名叫蔡述波的年轻男子坐在凳子上,脑袋低垂,满心忧虑。随后,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一张其爷爷的旧照片上,这亦是爷爷仅有的一张照片。

1985年3月上旬,于福建省宁德县,有个名叫蔡述波的年轻男子坐在凳子上,脑袋低垂,满心忧虑。随后,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一张其爷爷的旧照片上,这亦是爷爷仅有的一张照片。

蔡述波未曾见过爷爷,因为爷爷离世很早,他对爷爷的认知皆源于父亲蔡作祥,而蔡作祥也已去世十余年。蔡作祥生前始终在探寻爷爷的踪迹,然而多年过去,依旧未能找到。

在父亲生命垂危之际,他留下嘱托,务必要持续找寻。为了让父亲能安心离去,蔡述波在心底默默许下誓言,必定要找到爷爷。然而,现实未能如他所愿,连一丝线索都未曾发现。

蔡述波于当地一家冷冻厂任职。这几日,工厂里众人交谈的氛围颇为热烈,他便向身旁的同事询问:“咱这厂里发生什么事了?”同事回应道:“你还不知道呀!前几天中央派人过来了!”

蔡述波满心好奇,暗自思忖,我们不过是一家小工厂,究竟出了何事,居然让中央都关注到了。

那位同事随后说道:“中央派遣人员到咱们工厂寻找烈士家属。似乎烈士名叫蔡威?”

蔡述波内心紧张得如同揣了只小兔子般怦怦乱跳,惊声喊道:“我爷爷正是蔡威。”

听闻中央派遣的人员已离开的消息,蔡述波情绪低落。不过,他暗自告诫自己,绝不能错失寻找爷爷的契机。于是,在多方打听之后,他了解到此次中央下派的人名为宋侃夫。怀着急切的心情,他给宋侃夫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的状况。

信件寄出后没几天,蔡述波就按捺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前往北京。于是,他带上祖父仅有的那张照片,一路奔波赶赴北京。

蔡述波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和辗转,抵达了北京。经过一番打听,他找到了宋侃夫工作的党史办。随后,他从口袋里拿出爷爷的照片,递给了对方。宋侃夫看到那张令他熟悉的脸庞,往昔的记忆涌上心头,眼眶渐渐泛红。

宋侃夫与蔡威往昔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兄弟,因此在照片里他一眼便认出了蔡威。出于谨慎考虑,他还告知了蔡威生前的其他战友前来进行辨认。

宋侃夫接着向蔡述波问了几个问题,蔡述波讲述道:“1927年时,爷爷离开了故乡,当时父亲尚未出世。后来,爷爷给家中寄过一封信,而那也是最后一封,自那之后便断了联系。解放之后,父亲着手探寻爷爷的踪迹。有一回,碰到了早年和爷爷一同工作过的同志,这才知道爷爷在上海,化名蔡威,正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宋侃夫听闻后,陷入思索。他先是妥善安置了蔡述波。过了几日,蔡威生前的战友王子纲、马文波、胡正先来到宋侃夫处。他们看到照片后,一致认定照片上的人正是昔日战友蔡威。然而,对于蔡述波是否为蔡威的后代,仍有诸多疑问。于是,他们把这一情况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身为蔡威的老战友,即便身处不同地方,依旧怀念离世的战友。他们仅知晓蔡威来自福建,档案里有关蔡威的记录也极为稀少,所以难以找寻他的家属。不过,他的好战友们并未放弃,仍旧持续寻找着。

直至1984年,中央派遣部分同志前往各省担任整党联络员,宋侃夫积极申请前往福建,借此机会还能继续寻觅蔡威烈士的遗属,由此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蔡述波的现身,给他们提供了极为关键的线索,还引发了省、地党史办的关注。

1986年,组织商议后作出决定,让马文波带领党史办的工作人员前往宁德开展细致调查。

1932年,马文波与蔡威于鄂豫皖苏区结识,此后他们一同工作长达四年。因此,让马文波去处理这件事,再合适不过。

马文波等一行人抵达宁德后,马上就探讨起了调查方案。经过为期四天的调查,他们拜访了七位知晓内情的人,翻阅了十几份相关资料,还前往蔡家的宅院查看。他们掌握了大量情况,把调查到的情况与蔡威烈士生前讲述的情况加以对比,令人激动不已的是,每一项情况都得到了证实,完全相符。

调查完成之后,马文波依据调查所得结果撰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接着向其上级进行了汇报。几日过后,马文波、宋侃夫、王子纲等人联合写信,提议为蔡威同志撰写传记,同时请求政府相关部门为其后代颁发烈属证明并给予抚恤。

1986年9月期间,国家主席李先念、元帅徐向前以及国家民政部的领导纷纷作出了批示。1985年10月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蔡威同志为革命烈士。

蔡威,本名为蔡泽常,1907年于福建省宁德县的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诞生,其家族颇具威望。他的父亲蔡祖熙是清末举人,在民国初期担任福建省参议院职务,并且是一位爱国且开明的人士。他的舅舅林振翰是盐政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中国首部世界语教材的翻译者。

蔡威自幼家庭条件优渥,因而得以接受优质的教育。他六岁开始进入私塾学习,这一学便是十年。他对读书怀有浓厚的兴趣,且善于思索。在长辈们看来,他是个勤奋好学、乖巧懂事的孩子,周围人都称他为“蔡公子”。

然而,蔡威并未过着安逸享乐的日子。他喜爱爱国诗人陆游,崇敬民族英雄戚继光。他曾跟姑母讲:“人长大后要刚正不阿,要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父亲与一些爱国人士共同抵制日货。受父亲影响,他跟着大人们到街上的店铺里检查,一旦发现洋货便予以没收,最后统一集中销毁。就在这时,爱国主义思想在他年幼的心中悄然萌生。

1923年,年仅16岁的蔡威,在父母安排与媒人撮合下,和医生的女儿薛品香结为夫妻。对于这场包办婚姻,蔡威内心十分抵触,他不愿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渴望外出闯荡一番。于是,他独自前往宁波,去找舅舅林振翰,打算继续学业。

两年之后,他前往上海惠灵英语学校求学。在这段时间里,蔡威的人生出现了巨大转变。他结识了众多进步人士,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思想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一年过后,蔡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充满艰险的革命征程。

1927年1月,蔡威决然舍弃升学机遇,听从党组织的安排,返回故乡福建宁德开展工作。回到宁德之后,县党部组建起来,蔡威担任宣传部长,传播革命理念,壮大党组织的力量。

没过多久,蒋介石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福州地下党组织受到破坏,蔡威不幸被抓捕。面对敌人的威胁与诱惑,蔡威信念坚定,毫无惧色。最终,蔡家花钱四处疏通关系,将蔡威保释出狱。

蔡威出狱之后,心智比以往成熟不少,对革命信念更为坚定。他担心会给家人带来连累,并未返回家中,而是前往上海,辗转寻觅党组织。经过一番艰难波折,他最终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自此开始投身党的地下活动。

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他行事极为小心,此后化名为蔡威,坚决不能让自己的身份暴露,既不告知父母,也不告诉妻儿,与家中切断了所有联系。

某一日,于一家酒店的门口,蔡威听见不远处有人高呼:“可是蔡公子?”

蔡威听到家乡口音,顿感格外亲切,他马上否认道:“你认错人啦。”

然而,那位同乡始终坚持己见,笃定他就是蔡威,并告知他,其妻子在家诞下了一个儿子。听闻儿子降生的消息,蔡威强压内心的澎湃,对着同乡轻轻一笑,旋即匆匆离去。

几日之后,蔡威最终还是选择给妻子寄去一封信,信中的每一处都流露出初为人父的欣喜。这是蔡威仅有的一次给家中写信。家人们收到蔡威的信后,十分高兴。不过,信里并未提及太多他当时所投身工作的情况,家人们反而愈发为他担忧。此后,便再度失去了联系。

蔡威在上海的时候,舅舅林振翰在当地有一套房产,他一直借住在那里。后来舅舅前往四川,便把房子交给他代管。从那时起,蔡威把舅舅家的地下室当作党的地下活动据点,常常在此印刷传单、资料,书写宣传标语,再悄悄将这些物品送出去。此外,他还变卖了舅舅家的部分财产,用以资助党组织的活动开销。

1930年秋季,蔡威于家中印制传单之际,因电线出现短路状况而引发火灾。待火势被扑灭后,没想到地下室里的众多传单也被人发现,这使得秘密活动遭到暴露。最终,蔡威只好离开,前往朋友家中躲避。

1931年,经党组织安排,蔡威前往上海党中央特科无线电培训班学习,主攻无线电报务技术。在培训班里,他结识了宋侃夫、王子纲等同志。此后工作期间,他们一同生活、共同就餐,相互关怀、彼此扶持,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31年11月7日,依照党的指令,于鄂豫皖苏区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担任总指挥。由于鄂豫皖苏区与党中央距离较远,通讯联络极为不便,只能依靠交通员逐个传递信息,不仅速度迟缓,还缺乏安全性,因此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迫切需要构建无线电通讯。

依据组织的安排,蔡威、宋侃夫以及王子纲等人抵达鄂豫皖苏区新集后,迅速启动了电台创建工作。

他们偶然发觉当地一个村庄里堆积着许多在各次战役里缴获的无线电通讯设备,这些设备在战争期间就已损坏,看起来不过是一堆废品,蔡威却兴奋地说道:“真没料到根据地竟有这么多‘宝贝’啊!”

在这堆破旧不堪的机器里面,蔡威逐一挑出能够使用的器材,一件一件地加以清理,有时候连吃饭都无暇顾及,脸上东一块黑西一块白的,丝毫不惧脏累,俨然成了一名机器维修师傅。

过了没多久,红四方面军于战役里缴获了两台毫无损坏的电台,供我方来用。1932年2月,在蔡威等人付出努力之后,红四方面军的首部电台问世,同志们都兴奋得欢呼起来。

蔡威等同志持续对电台加以改进,开办了鄂豫皖苏区无线电训练班,推动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通信工作向前发展。这时,马文波投身革命,参与到电台工作中。在蔡威的悉心培育下,训练班有学员30多名,学员们迅速掌握了相关技术,让无线电技术队伍得以壮大,在后续的战斗里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1933年,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挺进川北,蔡威夜以继日,将全部精力都倾注于破译敌军密码的工作里。寒冷的冬天,他在火盆旁取暖,连鞋子和裤子被火烧坏了都毫无察觉,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也不知重复了多少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蔡威最终摸索出敌军密码的规律,顺利破译了敌军密码,并将其运用到战役当中。

1933年2月,四川的军阀针对红四方面军发起了“三路围攻”。蔡威与宋侃夫、王子纲紧密配合,一鼓作气地成功破译了敌军的密码,把敌军的作战部署、作战计划、进攻时间以及主攻方向等所有信息都掌握到手。最终通过巧妙地安排布局,合理地调配兵力,以较少的兵力战胜较多的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确保信息传递顺畅、沟通及时,红四方面军作出成立第二电台的决策,任命蔡威为台长。蔡威带领马文波等8人随红25军第73师一同行动。10月,蔡威率领二台成功破译敌军密码,助力红军在战役中取得胜利,歼灭敌军6个团,俘获四千余人。

蒋介石听闻此情况后极为震惊,没过多久便唆使四川军阀刘湘集结120个团、20多万兵力,再次对我军发动“六路围攻”。

这时,蔡威所在的二台技术已十分成熟,通过侦听与破译的方法,快速掌握川军的动向,获取敌方的战略部署情报,红军得以全面做好反围攻的安排。

敌方开始提高密码保密等级,单日与双日采用不同的密码,上午和下午的密码也有差异,甚至一份电报会运用不同密码。即便敌方频繁地更换密码,但正义的智慧总能战胜邪恶的诡计,不管敌方如何玩弄手段,蔡威都能够迅速将其密码破译。

在这场战役里,我军对敌军情况十分清楚,这让前线的指挥员都大为惊讶,不禁发问:“这么精准的情报是从哪儿来的?”

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满脸得意地讲:“我呀!房间里供着一尊‘菩萨’!敌人打算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位‘菩萨’就会给我通风报信。”

在之后的表彰大会上,当方面军总部对蔡威进行嘉奖颁发时,众人才了解到他便是那尊“活菩萨”。

长征取得胜利之后,主席对这一支隐蔽的部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有了二局,红军在长征夜行军时就如同提着灯笼前行,要是没有二局,长征能否胜利难以估量。”

随后,毛泽东于延安会见了这支部队,并表示:“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们受累了,劳苦功高啊!在我们处境艰难之际,你们提供了情报,助力我们顺利渡过难关。”

在漫长的长征途中,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蔡威身为红军的高级干部,从不搞特殊待遇,对革命事业忠贞不二。在恶劣的环境中,蔡威还时刻关心着战友。看到有同志脚受伤了,他便把自己的马让给受伤的同志;看到有的同志营养不良,他就把上级“照顾”他的干粮分给生病和身体虚弱的同志,自己则和其他同志一起吃野菜、草根和皮带。

因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再加上环境条件恶劣,蔡威先是患上了肠胃炎,接着又感染了严重的伤寒病,此后便一病不起。即便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依然成功破译了一份敌军密码。

在1936年9月22日这一天,年仅29岁的蔡威与世长辞。

听闻蔡威牺牲的不幸消息,彼时正在前线指挥战事的总指挥徐向前特意赶回,操办了蔡威同志的送别仪式。蔡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兢兢业业,被称作“无名英雄”。

蔡威牺牲之后,未留下任何东西,也没有立下遗嘱,战友们甚至连他的真实姓名都不清楚。此前,战友们听蔡威说过自己是福建人,其祖上在清朝时曾为官。解放以后,蔡威生前的战友们千方百计寻找他的家人,虽说这如同大海捞针,但他们依旧抓住各种机会去寻觅,还在报纸上刊登纪念文章。

直至1985年,蔡威烈士的遗嘱最终被找到,他的战友们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才算落了地,蔡述波也弥补了父亲的遗憾,让他能在九泉之下安然瞑目。

1997年10月,宁德市委和市政府举办了“纪念蔡威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在此次会议上作出了迎接蔡威烈士遗骸回归家乡的决定。

翌年,运载蔡威烈士遗体的专列抵达宁德,数千民众鸣放鞭炮,迎接这位“无名英雄”。60年过去,英雄终于回归故土,魂归家乡。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