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雅集话创新!方一鸣、邝远平、刘琼共探西山文化短剧传播新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10:19 1

摘要:2025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桂香满溢鄂州。西山书院内,青瓦飞檐下的红灯笼与竹影交织,茶室内茶香袅袅,一场聚焦文化传承与品牌创新的深度研讨在此温情启幕。西山书院院长、武昌鱼山泉水董事长方一鸣,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澳大利亚杰出侨领、华人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湖北省企业

2025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桂香满溢鄂州。西山书院内,青瓦飞檐下的红灯笼与竹影交织,茶室内茶香袅袅,一场聚焦文化传承与品牌创新的深度研讨在此温情启幕。西山书院院长、武昌鱼山泉水董事长方一鸣,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澳大利亚杰出侨领、华人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湖北省企业家联合发展促进会会长邝远平,深圳市龙岗区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刘琼齐聚一堂,以“中秋”为情感纽带,以“短剧”为传播载体,共商西山文化与武昌鱼山泉水品牌破圈传播之道。这场文化学者、侨界领袖与影视专家的智慧碰撞,不仅为传统地域文化现代转化提供新思路,更以“文化+产业+情感”融合模式,为地方特色品牌注入鲜活生命力。

文化之思:千年文脉遇新题,短剧成破局关键

“西山有2000余年建置史,是三国孙权避暑宫故地、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的咏叹地,更是武昌鱼原产地与辛亥首义重要见证地。”方一鸣开篇点明西山文化分量,却也道出痛点,“如今年轻人仅知西山‘武昌鱼’名号,对山水故事、书院文脉知之甚少;武昌鱼山泉水虽达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却常被视作普通饮用水,文化与产品‘两张皮’问题突出。”

深耕西山文化与水产业二十余载,方一鸣的焦虑直指传统文化传播共性困境:短视频、短剧主导的碎片化时代,如何让厚重人文底蕴“轻量化”呈现?如何让地域特色产品从“功能属性”升维“文化符号”?他认为短剧是破局关键:“单集5-8分钟,节奏紧凑、情节生动,既能承载文化细节,又能自然植入品牌内核,贴合年轻人喜好。”

现场,他展示的初步策划案封面“西山月·泉生情”烫金大字格外醒目。“计划打造系列微剧,每集讲述一个西山故事——从三国古刹晨钟暮鼓,到近代书院弦歌不辍;从山泉水滋养一方水土,到如今生态保护与科技护泉。”方一鸣坦言,“但如何让故事‘有血有肉’、文化‘可感可触’,仍需专业力量赋能。”

侨领视角:以乡愁为桥,让西山文化走向世界

“海外华人对‘根’的眷恋,是最深沉的情感动力。”拥有20余年海外经历的邝远平,一句话引发在场共鸣。他回忆起澳大利亚湖北同乡的场景:“有人捧着家乡武昌鱼罐头落泪,有人反复询问‘西山泉水能否寄到悉尼’。他们并非不认可家乡文化,而是缺少‘触达窗口’——短剧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基于此,邝远平提出“情感叙事”策略:“可设计‘寻根’主线,如侨二代带着祖父日记回到西山,沿线索探访古寺、水源地,听守泉人讲述三代护林故事,最后用山泉水煮武昌鱼,镜头扫过祖父年轻时照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让海外游子‘看见’家乡温度,也让国内观众感受文化凝聚力。”

作为经心书院运营深度参与者,邝远平介绍,该书院以“传承楚风汉韵,弘扬荆楚文化”为核心,通过“学术讲座+沉浸式研学+品牌联动”模式,年均举办三国文化主题活动30余场,开发“三国人物IP”文创20余款,已成武汉文化新名片。他指出,鄂州西山书院与经心书院同属三国文化核心圈:“西山是孙权称帝前‘以武而昌’决策地,也是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咏叹处,三国遗迹密布。两地联动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具体而言,他提出三大建议:一是联合打造“三国文化研学线路”,整合两地遗迹、讲座、手作体验,形成“武汉研学+鄂州寻根”闭环;二是共创“三国主题IP”,以孙权、苏轼等人物为原型开发文创,通过书院渠道同步推广;三是借助华人集团海外资源,推动联名活动走出国门,向世界讲好中国三国故事。“书院联动不仅是物理空间串联,更是文化基因共振。”邝远平强调,此举既能提升两地文化品牌影响力,更能为湖北“三国文化之乡”整体形象赋能。

影视专家支招:小切口承载大情怀,让内容“有根有魂”

“短剧核心是‘内容为王’,必须用真实细节打动人。”深圳市龙岗区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刘琼从创作端给出专业建议。结合近年爆款短剧案例,她分析道:“福建有部讲茶的短剧,用‘茶王赛’串起非遗技艺;浙江有部讲古镇的短剧,通过‘邮差送信’展现市井烟火——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小切口+大情怀’是破局关键。”

针对西山文化与武昌鱼山泉水特点,刘琼提出“三线并行”创作框架:

-历史线:以“护泉”为主题,重现西山历代文人、百姓守护水源的传统。如清代书院山长为阻止砍伐山林,与乡绅“斗茶”论生态,最终促成“禁伐令”的故事;

- 当代线:聚焦95后泉工女孩日常,用无人机巡山、区块链溯源水质等科技手段,展现传统守护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融合;

- 情感线:以“两封家书”串联侨胞与家乡的联系——奶奶将西山泉水煮的鱼干寄往澳洲,孙子在异国煮水泡茶,视频连线时祖孙俩隔着屏幕共饮“故乡水”。

“这些故事既扎根现实,又有戏剧张力,能让观众在感动中记住西山文化、记住武昌鱼山泉水的‘根’。”刘琼表示,协会可组织编剧、导演团队深入西山采风,挖掘真实人物与事件,确保内容“有血有肉”。她还提及:“福建短剧《茶间道》通过‘茶旅融合’带动当地文旅消费,我们可借鉴这种模式,让短剧不仅‘播出去’,更能‘引回来’。”

共识落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打造文化传播新样本

经过三小时深入探讨,三方达成高度共识,初步拟定“西山文化短剧”三年行动计划:

- 内容规划:首季推出12集系列微剧,以“中秋·故乡月”为主题,贯穿历史、当代、情感三条主线,每集结尾设置“文化彩蛋”(如标注古迹位置、泉水溯源二维码);

- 传播矩阵:主投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剧平台,同步通过华人集团海外分会、省企促会侨商社群定向推送,联动湖北文旅、宣传部门官方账号助力传播;

- 产业联动:开发“西山文化礼盒”(含武昌鱼山泉水、文创周边),剧中植入购买二维码;策划“跟着短剧游西山”活动,开放取景地供观众打卡体验,推动“屏幕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

方一鸣在总结时表示:“今天的会议不仅是一次内容策划,更是一场文化使命的接力。我们要让西山的月、武昌鱼的鲜、家乡的水,通过短剧走进年轻人的手机屏,更走进他们心里。”邝远平补充:“待短剧上线,我将组织海外侨团集体观看,让世界看见湖北文化的魅力。”刘琼透露:“剧本创作已启动,下月将组织采风团实地调研,确保每个细节都有文化底色。”

中秋正午,三人站在西山书院露台远眺。山风裹着桂香拂过,远处长江如练,近处泉水潺潺。“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更是传承的日子。”方一鸣感慨道,“我们今天种下的这颗‘短剧种子’,未来必将长成文化传播的参天大树。”邝远平与刘琼相视而笑,秋日阳光里,一场关于文化、产业与情感的“双向奔赴”,正悄然开启新篇。(吴先庚)

来源:民生在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