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合青岛会议原本准备在落日余晖里签完文件、握手拍照,结果画风突变——印度防长辛格突然把笔往桌上一甩,“不签!”两个字把会场空气硬生生按停,摄影灯都愣了半秒。
上合青岛会议原本准备在落日余晖里签完文件、握手拍照,结果画风突变——印度防长辛格突然把笔往桌上一甩,“不签!”两个字把会场空气硬生生按停,摄影灯都愣了半秒。
先别怪大家脑子发懵,毕竟这已经是印度第三次在上合场合把联合声明卡死。有人说辛格是“迟到的导演”,每次都挑最后几十分钟抢戏,好像只有按下暂停键,镜头才会重新对准新德里。
从表面看,理由依旧老三样:巴基斯坦、恐怖主义、克什米尔。可在走廊里蹭咖啡的代表却悄悄嘀咕——“这哪里只是反巴?分明也是在给中国上眼药。”对,台面下的小算盘往往比桌面文件厚。
讲个小插曲。会议前夜,各国防长在奥帆中心吃海鲜大拼盘,大家都举杯畅聊。辛格那时还打包带走两只大螃蟹,扬言回去给莫迪“加菜”。第二天早晨他就翻脸,莫迪估计都没来得及尝那口蟹肉。
印度的算盘并不复杂。第一格:痛击老对手巴基斯坦,顺便给国内通胀、汇率雪崩找个替罪羊;第二格:逢中必衡,让中国在上合里别太顺风;第三格:给美国和“四方机制”递投名状,证明“我还站你这边”。
可惜上合讲究“协商一致”。辛格一句“不签”就像门口那辆军绿色大巴突然熄火,后面九国的日程都被堵上。俄国代表一边皱眉头,一边对着手机群聊发“Zzz”,暗示这又是一场熟悉的冗长拖延。
再说个现场细节。巴基斯坦防长哈瓦贾当场没回嘴,只是把文件夹轻轻合上,顺手拿出一支笔在封面划了一道长长的斜杠。那一划,好像在说:“行,你不签,那我也不陪你演了。”
其实印度自己心里也明白,青岛这块大屏幕后面,可不止中国在看。俄、伊朗、中亚五国都想尽快把上合的反恐、基建、能源项目推进。辛格这一下,再度让大家回忆起2024年他抵制“一带一路”那一幕,尴尬指数直升。
我在新闻群里看到一句狠评:“印度把‘协商一致’当 veto 用,把上合当哑铃练臂力——左右开弓,奈何膂力有限,自己先抽筋。”听着粗,却有点形象。连续三年唱反调,谁还愿意跟你并肩跑?
还有人问:那中国怎么办?我觉得大可不必现场摔杯,办法有俩——一是改革决策规则,搞“2/3通过”;二是把合作做成“自愿拼车”,谁跳车就先下,不阻整个车队行程。道理简单:广场舞不能被一个人抢音响。
别忘了印度国内的麻烦局。物价飙到18%,孟买的公交票价一周三调,菜市场大妈一天换五次黑板价;克什米尔边境又刚吃了败仗,媒体急需“强硬大男主”形象。辛格这一甩笔,正好给自家电视台当开场画面。
我脑子闪过一个画面:德里夜幕下,街角大屏滚动播放辛格在青岛挥手的慢动作,字幕写着“替印度发声”。观众一边嚼着5卢比的辣味脆饼,一边点头:“好样的。”第二天醒来,汇率还是跌,油价还是涨,但怒气好像有了出口。
情绪宣泄完,上合还得往前走。俄防长在闭幕通道低声和中方代表说:“要是不改规则,下次会议恐怕还得在‘暂停’键里过夜。”伊朗代表也补一句:“我们需要稳得住的桥,而不是随时塌的梯子。”这番话,辛格听得见,但没回头。
一位哈萨克学者私下给我算了笔账:如果把协商一致改成“关键领域多数决”,上合接下来五年能少停工三十七次,节约至少25亿美元会议和延误成本。别小看这25亿,中亚几个小国年度GDP才多少?
可变则通,不变则堵。印度究竟是要当合伙人,还是“否决常客”?答案没人能替它写。青岛的夜风很干净,但问题仍在空气里飘。下一站轮到塔什干开会,谣言说乌兹别克斯坦准备把文件先放网盘,让谁反对谁注明理由,再也不搞“关门大笔签”。
结尾留个问号:如果下次印度再甩笔,其他九国会不会干脆让声明少一个签名就发布?届时,协商一致的“金科玉律”是破还是立,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