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赏月拜月,是中秋最古老的仪式。上古时代,中秋源于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礼记》中早有“秋暮夕月”的记载。
就借今天的良辰美景,祝你的生活如月光般明亮灿烂,不止中秋,日日皆安。
赏月拜月,是中秋最古老的仪式。上古时代,中秋源于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礼记》中早有“秋暮夕月”的记载。
到了唐代,中秋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赏月、玩月之风盛行。
自古以来,月饼便是中秋的象征。北宋时期,正式定立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当时已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美味。
这一块圆饼,包裹的不仅是百果、莲蓉、五仁等滋味,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团圆最直接的表达。
01 南北风情:月照千里,俗各不同
大江南北,中秋的庆祝方式各有特色,却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北方,中秋自带大气豪迈的气质。
老北京人家都会供奉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兔儿爷”,寓意平安和吉祥。
老天津卫人过中秋,月饼是重头戏。老味月饼多用素油、包素馅,像翻毛、提浆、百果等口味,清甜松酥,备受喜爱。
过去,家家有月饼模子,中秋时全家一起做家常烙月饼,满是温馨。
北方中秋也不乏创新。在博物馆,有“月满中秋·游园会”,游客穿汉服体验投壶、木射、对诗行酒令,感受古人雅致。
南方中秋,则充满了灵动与精致。
上海老饭店的小龙虾月饼别具一格,咬一口爆汁,鲜肉里蹦出十三香的独特味道,排队两小时才能买到。
苏州山塘街预约放灯,一人一盏可降解纸灯,河灯漂在水面,宛如繁星点点。这种环保又浪漫的庆祝方式,将江南水乡的温婉展现得淋漓尽致。
福建的中秋博饼活动更是热闹非凡,一群人围着大碗掷骰子,骰子声响彻大街小巷,每个点数都对应着不同的奖品,充满了欢乐与期待。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
02 月下雅趣:灯月交辉,人间乐事
中秋之夜,不仅有月圆人团圆,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无限乐趣。
燃灯是中秋不可或缺的景致。与元宵节的大型灯会不同,中秋的灯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中进行。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
在广州文化公园,灯会开放首日就迎来如潮观众。今年的灯会紧扣“喜迎十五运”主题,展出27组大中型灯组和近2000盏气氛灯。
猜灯谜也是中秋月夜不可错过的娱乐。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写有谜语的纸条,供路人或亲友猜测,猜对者可获小礼品。
灯谜内容多涉及诗词、典故、生活常识,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为节日增添欢声笑语,也成为亲友互动的重要方式。
赏桂花、饮桂花酒则是中秋的嗅觉盛宴。中秋正值桂花盛开,“桂”与“贵”谐音,象征富贵吉祥。
人们会前往园林赏桂,或在家中摆放桂花枝,同时饮用自酿的桂花酒、品尝桂花糕,以桂花的清香烘托节日的温馨氛围。
03 古老与现代:中秋文化的当代传承
如今,中秋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网络中国节”的兴起,让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各地庆祝中秋的方式通过网络全方位地展现在大众眼前,地域差异清晰可见。
无论是北方的大气豪迈,还是南方的细腻婉约,都是对中秋团圆文化的独特诠释。
非遗与时尚的融合,为中秋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佛山,岭南新天地引入文化IP“新焺遊园”,汇聚海内外及大湾区艺术家的光影作品,四处点缀着造型精美、色彩缤纷的非遗鱼灯。
在陕西铜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文艺展演+文明集市”的模式,为群众呈现了一场承载家国情怀、彰显时代新风的节日文化盛宴。
中秋节的当代意义,已超越了简单的节日庆祝,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在陕西商洛的终南山寨,一场全国“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近日举行。活动以“团圆 传承 新风 欢聚”为主线,倾力打造了一场全民共参与、共团圆的沉浸式中秋民俗文化体验。
一位西安游客感慨道:“逛非遗展示区时,我听了柞水渔鼓,深切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
中秋之夜,无论你身在北方还是南方,无论以何种方式庆祝,那轮圆月依旧如古时一样明亮。
它见证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悲欢离合,也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最本真的祈愿。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