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鸡排哥鼓掌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20:14 1

摘要:上一次,是晓华,那个在理发店剪头发的大姐。视频传上网,几天功夫,大家都认识了她。地方领导去探店、品牌排队合作、明星也赶去打卡。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火一个人。

上一次,是晓华,那个在理发店剪头发的大姐。视频传上网,几天功夫,大家都认识了她。地方领导去探店、品牌排队合作、明星也赶去打卡。

有人说她代表了「平凡人的力量」,有人说那是「真诚的胜利」。可镜头一拉近,你会发现,她火的那一刻起,生活就不再是她自己的了。

再往前,是郭有才。

在山东菏泽南站,他唱了一首老歌《诺言》,嗓子有点哑,情绪真。视频火了,评论区全是「这才是生活」「被整破防了」。

后来他去巡演,上了更大的舞台。

你要真说那是「命运的转身」也行,但我更觉得,那只是流量惯性的延长线。草根、努力、被看见、被消费,这剧本我们早背下来了。

再近一点,是鸡排哥。

人家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不休息,双手被烫得全是泡。短视频镜头拍得真好,油锅亮,灯光暖,老外也来吃;网友们剪辑时还不忘配上几个字:努力的人最值得尊敬。

底下评论区都在夸:「普通人的高光时刻」。但我看着那双手,真觉得疼,这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儿子?一天十几个小时油炸,面对上百个排队的顾客,这叫高光?那是高温吧。

去吃鸡排的人,好像也不是冲着鸡排去的。大家都想去看一眼「火的人」,打卡、拍照、发视频。

那鸡排到底好不好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也来过」,能拍到「跟热点合影」的感觉。

这几年火的人差不多,看上去每个人的故事不一样,其实内核都一个:努力、苦、真;他们的热度像一次流量爆燃,点燃他们,也顺便照亮了观众的情绪,然后一点点熄掉。

热搜过去,他们回到原来的生活。可故事不会停。新的「普通人奇迹」马上又会被挑出来,下一轮感动又要开始。

下一个是谁呢?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这种「燃尽式的火」,成了最稳定的流量循环。

两百多年前,工厂刚出现时,人们工作方式彻底变了。英国历史学者 E. P. Thompson 写过一篇经典论文,讲「时间纪律」怎么改变人。

大概意思是:

以前的人干活,讲究“把事情做完”;工厂时代一来,变成了「把时间卖掉」。如果一个人迟到、早退、磨蹭、偷懒,那是「人品有问题」。从那时起,勤奋第一次变成了一种带道德光环的事。

后来,管理方法又让这种观念更强了。

有个叫泰勒的人,拿着秒表盯工人,写了本《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 1911 年出版,对世界工厂的影响巨大。

他提倡什么呢?

一个人干活要更快、更省、更标准。智远认为,从那一刻起,人类开始误以为「努力」本身是目的;工人渐渐不被看成是「会手艺的人」,更像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再往后,福特把流水线推到极致,1913年移动装配线上线,1914年他干脆开出「五美元日薪」,表面上是福利,实际是效率换忠诚。

人们开始把能吃苦、能挨时间,当成一种光荣。听着是不是很眼熟?这不就是今天的「拼命加班不喊累」吗?

不只是制度,还有叙事在推。1930年代苏联搞「斯达哈诺夫运动」,一个矿工多干了几倍活,被全国树成英雄,超额就是荣耀。

后来这股风也吹到我们这边。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说「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雷锋精神提倡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那时的劳模,是时代偶像。

智远认为,那不是勤奋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拼命干」被树成了榜样,让所有人相信:能拼命,就该被表扬。

东亚更狠。日本在八十年代形成一种风气:留下来加班是对公司忠诚,不加班反而显得不合群。他们把透支当成一种浪漫,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但我们现在的职场文化,没差多少。

说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知道,我们为什么会为燃尽的奋斗鼓掌了。

历史把勤奋道德化,制度把勤奋标准化,宣传把勤奋神圣化,当镜头里出现一个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不喊累」,我们的文化肌肉会自动给他加分。

我们真在给某个人鼓掌吗?

不,我们在给从小被灌的那套教育点头。努力应该被奖励,疼也要值得;再往深里说,鼓掌是一种自我安慰;现在机会不多了,竞争又激烈。努力,是我们还能控制的唯一变量。

在网上,看到有人靠“拼”成功,会让人暂时相信:嗯,只要努力,还是有希望的,你看,流量来了,配上努力,艺术已成。

这像一种止痛药,让我们心里好受点。

问题是,身体可不懂这些逻辑,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在2021年明确指出: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中风风险会增加大约35%,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约17%。

2016年,全球有近75万人因长时间工作死于中风和心脏病。听完这些数字,谁还会觉得鸡排哥的双手,是「励志」的?这是燃尽的代价。

02

我们病了,病到了现在。机器换成了电脑,流水线换成了手机里的算法。打卡机,变成更复杂的考勤软件。

时代变了,说法变了,但有一种感觉没变:拼命到透支,依然被捧得很高,仿佛这是了不起的事。

你看,现在的算法特别懂人心。它知道什么内容能打动你。它特别喜欢极端的故事,越累越显得真实,越苦越让人感动,越拼命就越容易传播。

那些在视频里流汗、熬夜、甚至流泪的人,成了平台最受欢迎的流量密码,鸡排哥、晓华、郭有才、天水麻辣烫……这些人「被挑中」。

算法为什么偏爱他们?

他们身上有「情绪密度」。你能从他们的动作里看到辛苦,从表情里看到坚持,从画面里感觉到那股「我不认输」的劲儿。

这种带着痛感的坚持,很容易传播。它能穿过屏幕,让人相信:这世界,还保留着点真诚的努力。

智远认为,这是一种「被算法定义的真」。

平台在推送我们能预料到的情绪,它知道大家爱看「真实」,那就给你「放大十倍的真实」;知道大家佩服「努力」,那就喂你「努力到极致」的努力。

就这样,燃尽成了算法里的「情感底层逻辑」,每一个让人感动的瞬间,背后都是一场计算精密的计算。

企业也在延续这套逻辑。

办公室里没铁轨,也没油烟味,但「燃尽」的气味一点没变,只不过换了名字:叫「热爱」、叫「使命感」、叫「责任」。

互联网公司常说:我们在改变世界。但问题是,到底谁在真正付出呢?

无数普通员工,凌晨两点电脑还亮着,周末也得回工作群消息,年底甚至还要收一份「年度工时报告」。这不就是换个环境的拼命吗?

我们听过很多热血的词,什么狼性文化、奋斗者协议、实际,是让透支的人觉得自己做的是光荣的事。

历史又在重演,从工厂时代讲守时,到公司时代讲奋斗,背后逻辑从没变:让你相信,燃尽自己是一种光荣。

前两天朋友还吐槽:

国庆节出去玩,还得背着电脑,万一有急事,就得立刻工作,我当时就笑了,身体离开了工厂,可心还被拴在工厂的钟上。

更复杂的是,平台、媒体、大众也还在讲这套叙事。

媒体爱讲「普通人逆袭」的故事,品牌爱蹭「平凡力量」的热度,观众爱看「小人物成功」,到底谁在利用谁,已经分不清了。

鸡排哥,成了短视频的符号、地方的名片、品牌的流量担当。镜头越靠近,他越被符号化,他本人累得快虚脱,我们却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种错位,你感觉到了吗?这是一场全民PR。我们都在借着别人的拼命,来告诉自己「希望还在」;我们通过看他人的燃烧,来安慰自己的无力。

所有人,都在镜头前、键盘后,为这种燃尽鼓掌,就像在对自己说,还有人比我更拼。

03

劳动不应该被尊重吗?到底怎么尊重呢?这两天,我看到一个例子:

在日本,有位老师傅叫小野二郎(Jiro Ono)。他9岁就去寿司店学手艺,14岁离家闯荡。

几十年里,他几乎没休息过一天。别人忙着开分店、扩大生意,他却一直守在同一条街上。后来,他在东京银座有了自己的寿司店。

日本人说他是「匠人中的匠人」。他对做寿司非常讲究。比如,章鱼要揉四十分钟,饭团要捏几千次,手的温度要刚好,才能让米饭松紧合适。他做寿司的过程,就像一种安静的仪式。

可他被尊重,不是因为苦。那种苦,日本社会见得太多了;他被尊重,是因为他把「手艺」变成了一种可被社会衡量的价值。

政府给他颁了“国家荣誉奖”,媒体称他“国宝级厨师”,他的店有完善的预约制度、合理的价格、还有传承技艺的方法。这些都让他的劳动能够持续,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店里,不管你是首相还是明星,都要遵守同样的规则:按时到、排队、安静用餐。没有人能搞特殊。

这种人人平等地尊重手艺的氛围,是他受尊重的关键。

还有一个例子是:秋山利辉。

他父亲是木匠,他从小在木工房里长大。后来他接手了父亲的小作坊,但他不满足于只做普通家具。他的工作室里,听不到“赶工”或者“打折”这样的话。

他的客户多是懂行的设计师和收藏家,对材料和工艺要求很高。他做家具不求数量,而是一件件慢慢打磨。

有时为了一把椅子,他会花几个月选木料、控制湿度、处理细节。他宁愿少接订单,也绝不降低品质;有一次,客户想让他把设计改得更商业化,可以多赚钱,他拒绝了。他说:那样就不是我的作品了。

他的家具定价不低,却有固定的粉丝群。

很多人愿意多付一两倍价,只为买那种做得有温度、有灵魂的东西。客户从不问他“做了多久”更在意作品背后的用心。

他带徒弟也很特别。先让徒弟认识木头,摸纹理,听木头的声音。前几个月,徒弟可能只做打磨之类的小事,很久以后才能独立完成一件家具。

正是在这种「给足时间、充分尊重」的过程中,他建立了一种受尊重的木工传统。

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尊重对方的时间。劳动的美好,在于被看见、被合理回报、并且被允许有休息的空间。

写到这,我想到了鸡排哥那句话:做完你的,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叙事悲哀吗?一个人火了,不该意味着被继续榨干;他可以涨价,可以休息,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

尊重的本质,是给人留有余地。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再到当代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他们都谈过“时间”与“劳动”的关系。

当时间被压得太满,人就会失去自我。现代社会有个问题:我们把勤奋扭曲成了焦虑,甚至变成一种盲目崇拜。

所以,我们要一种新的勤奋。它不是燃尽式的,是带着价格与尊严的勤奋;是一种知道何时全力以赴,也知道何时停下来。

燃尽式劳动,旧时代的病,它用牺牲换掌声,却让人失去生活。可悲哀的是,很多人还沉浸在这种模式里。

靠一个人带动一个地方是好事。

但如果整个城市都指望他一个人炸鸡排,那就是结构的问题了。把辛苦当荣誉,把底层人的透支当榜样,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沉默。

我们一起看着一个人被压榨,死命连轴干,还为他叫好。这难道不痛心吗?也许,我们该重新学会一件事:把人,当人看。

我们太习惯为拼命鼓掌,却很少问一句:他为什么非得拼命?当一个社会只剩下「燃尽」才能被尊重,那不是勤奋的胜利,而是体面的沦陷。

所以,一个新时代,该如何重新定义努力?

来源:晒不黑的小柠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