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有没有发现,好多企业用AI都卡在一个地方,聊天气氛挺好,一到办实事就掉链子,用户问上周买的衣服能不能退,AI要么查不了订单状态,要么忘了用户说过衣服洗过一次,最后还得转人工。
你们有没有发现,好多企业用AI都卡在一个地方,聊天气氛挺好,一到办实事就掉链子,用户问上周买的衣服能不能退,AI要么查不了订单状态,要么忘了用户说过衣服洗过一次,最后还得转人工。
这事儿说穿了,就是AI缺了两样本事,能动手做事,还能记住事儿。 为啥会这样呢?
举个例子,零售行业的智能客服,要答好退换货问题,得先调用户的订单数据(这得对接外部系统),还得记得之前的对话细节(比如是否穿过)。
少一样都给不出准信儿。其实解决这问题,就靠两个技术,Function Calling和MCP。
今天咱就唠唠这俩,到底咋帮AI脱虚向实的。
先说说Function Calling,它就是AI的手,专门帮着做具体事儿。比如你让AI查上海今天的温度,它不是自己知道答案,而是走了一套流程,首先得有开发者提前设好查天气的函数,比如叫get_weather,还得说清楚要填地点这种参数。
等你提需求,AI先判断这得要实时数据,我没有,得叫工具,然后就挑这个函数,填好上海,生成一段JSON请求。平台拿着请求去调用天气API,拿到28℃的结果,AI再转成大白话告诉你。
但这手有个毛病,不同AI厂商的规矩不一样。就像不同牌子的遥控器,按钮布局差老远,换个牌子就用不惯。
还有些老模型,比如早期的deepseek r1,连这手都没有,更别说做事了。你们想想,要是企业用了A厂商的AI,后来想换B厂商,之前设的函数全得重弄,多折腾?
这时候就需要MCP来补漏了,它相当于AI的脑子+接线板,既能记事儿,还能统一对接各种工具。
MCP是Anthropic在2024年11月底推出的开放协议,就像现在快递行业的统一查询系统,不管顺丰还是中通,都能在一个系统里查进度。有了它,不同厂商的AI不用再搞各自为政,对接工具时按一个标准来就行。
而且MCP还能帮AI记事儿。比如你之前问过北京的天气,下次再提上次查的城市,AI能立刻反应过来是北京;智能导购用Function Calling查库存时,MCP能记住用户要XL码、黑色,不用用户重复说。
更方便的是,后续要对接支付系统,也不用改代码,靠MCP的标准就能接上,这俩配合起来,AI才算真正能连贯做事。
不过有了手和脑子,还得管好工具才行。毕竟企业要对接的工具不止一个,查库存、算优惠、发物流,要是每个都单独管,迟早乱成一锅粥。
其实这些工具,本质都是封装好的API,现在主流平台就两种管法, 中小企业工具少、需求简单,适合用openapi协议,比如就想查库存,把库存系统的API按OpenAPI Schema代码接进去,简单直接;
要是大企业,要同时对接库存、支付、物流好几个系统,就适合用MCP协议,它能统一管调用规则,还能同步上下文,避免查完库存忘优惠的情况。
我接触过不少中小企业做AI落地,好多团队一开始只盯着AI聊得顺不顺,忽略了工具能力。
结果对话体验再好,用户要办实事还是得转人工,白扔了钱。其实对企业来说,能做事比会聊天重要多了;而且工具管理也不是看数量,是看能不能凑一块儿干活,有些企业接了十几二十个工具,没管好,AI要么调错,要么记混,反而添乱。
说到底,Function Calling和MCP的作用,就是把AI从实验室里的花架子变成企业能用的工具。
少了它们,AI再聪明也只是纸上谈兵;有了它们,再普通的AI也能帮着查数据、办业务。
来源:成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