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陷入与国际接轨的误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23:32 2

摘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与国际接轨"一度成为流行话语,但其背后隐藏的概念模糊性、制度风险和文化主体性丧失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本文从多个维度剖析盲目"接轨"的误区,探索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与国际接轨"一度成为流行话语,但其背后隐藏的概念模糊性、制度风险和文化主体性丧失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本文从多个维度剖析盲目"接轨"的误区,探索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与国际接轨"的概念模糊与身份困境

"与国际接轨"这一提法本身存在严重缺陷。从本质上看,中国本就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所谓"接轨"反而暗示了中国处于国际社会之外的错误认知。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为其滥用提供了空间,导致我们在追求"接轨"过程中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在现代国际体系中,所谓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与价值观。盲目接轨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盲从因袭,用西方理论硬套中国现实;二是研究碎片化,以片面细节歪曲整体;三是利用"接轨"为各种不合理现象辩解。特别是在学术评价领域,唯洋是崇的现象尤为突出,许多机构将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导致学者忽视对中国本土问题的深度研究,这实质上是一种学术上的自我殖民。

二、"接轨"背后的制度风险与意识形态渗透

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潜藏着巨大的制度风险与意识形态渗透危机。一些人借"接轨"之名,试图在中国推行根本不适应中国国情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不少学者习惯于用西方概念裁剪中国社会现实,削中国之足适西方之履。

在经济领域,盲目接轨带来严重后果。有些学者不经分析便发表惊人之语,这些论调背后往往隐藏着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动机。更值得警惕的是,在诸多良知失守的社会事件中,经常有学者拿着"国际接轨"的噱头上下其手,违背学术良知。

某些人为了诋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中国社会,为了实现其在中国早已经被否定的资本主义制度,故意制造“与国际接轨”一词,其用心是险恶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什么都讲接轨的思维定式,打破对西方的偶像崇拜。

三、"接轨"的负面效应与话语陷阱

"与国际接轨"的提法在实践中常常成为国际社会各种"污水"流向中国的通道。一些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没有的怪现状被打上"中国特色"的标签实现"合法化";而西方国家存在的赌博、卖淫等现象,则呼吁要与国际接轨实现合法化。这种双向操弄的话语策略严重扰乱了公众的价值判断。

在国际舆论场上,"与中国接轨"的提法常常成为攻击中国制度的武器。那些热衷于指责中国违反"基于规则的秩序"的西方批评家,往往忽视了中国通过成功的外交谈判确定国界的事实,忘记了中国没有奉行领土机会主义并协助稳定中亚新国家的历史记录。

更值得警惕的是,盲目接轨的思维可能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通道。有的学者用所谓真实的历史细节来歪曲和篡改历史;有的学者一头钻进西方故纸堆,表面是探寻"普世真理",实际得到的是片面结论。这些活动往往打着"国际接轨"的旗号,实则从事着解构中国主流价值和历史观的行为。

四、正确对待外来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即使是非常适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都不能以"与国际接轨"的理由照搬照抄,而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照搬俄国革命道路的尝试连遭失败。在发现此路不通后,毛泽东果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论断,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一历史教训深刻启示我们:即使是科学真理,如果不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也难以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从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到习近平强调的"人民至上"发展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尽管中间有人放弃甚至诋毁马克思主义理论,转而投奔到资本主义怀抱,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宗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在力挽狂澜地整治与纠正。

五、建立大国自信:从被动接轨到主动引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大国,在许多领域应当要求他国与中国接轨,而非一味地单向适应西方标准。这种大国自信建立在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基础之上。

在实践层面,中国已经开始从被动接轨向主动设定标准转变。在经济领域,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开始适应中国的市场规则和商业习惯。在科技领域,中国在5G通信、高铁技术、移动支付等方面的领先地位,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跟进中国的技术标准。在国际治理方面,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和接受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不主张结盟的外交哲学也体现了这种自信。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不结盟政策,倾向于建立"伙伴关系"而非"同盟"。这种做法既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性,也使中国能够灵活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

从文化层面看,中国要求他国与己接轨的底气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互鉴"理念,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中国政策综合"和"与"仁"的思想,为充满冲突对立的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六、结语

"与国际接轨"这一提法确实存在概念模糊、隐含西方中心主义、可能带来制度风险和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对外开放观:既要保持文化自信和道路定力,又要以开放姿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摒弃盲目接轨的思维定式,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中国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创新,我们要有勇气和智慧打破对西方的偶像崇拜,树立起基于五千年文明底蕴和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坚实自信。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引领时代潮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物的两个方面

来源:夕阳红智慧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