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架解放军战机在台湾海峡上空沿着攻击航线飞行,先拉高高度,再拉开距离,随后以50度角转弯——这是完整的导弹发射动作。目标直指下方正在穿航台湾海峡的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
英舰台海耍威风,转眼成我练兵场;模拟击杀一声响,半月才敢说端详。
一架解放军战机在台湾海峡上空沿着攻击航线飞行,先拉高高度,再拉开距离,随后以50度角转弯——这是完整的导弹发射动作。目标直指下方正在穿航台湾海峡的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
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9月12日,但英国军官时隔半个多月后才敢透露细节。在这近三周的沉默里,蕴含着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与实力交锋。
台海交锋:模拟攻击的战术细节
九月中旬的台湾海峡,表面风平浪静,水下暗流涌动。
2025年9月12日,英国海军“里士满”号护卫舰与美国海军“希金斯”号驱逐舰一同驶入台湾海峡北口,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进行滋扰挑衅。
英美军舰特意选择了凌晨六点左右进入海峡,试图趁着清晨时分悄悄完成他们的“表演”。
然而,他们的算盘落空了。解放军东部战区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海空兵力迅速展开行动。
最先出动的是武直-10武装直升机。从福建某陆航旅基地紧急起飞后,武直-10在短短15分钟内从1400米的巡航高度迅速下降到300米的超低空,直逼美英舰艇。
低空飞行能有效规避舰载雷达探测,武直-10却可以清晰地掌握对方的一举一动。
英军匆忙派出“梅林”舰载直升机升空试图侦察和干扰,但解放军的武直-10始终死死跟随,形成了典型的“咬尾”态势。这种态势在实战中意味着攻击前的最后准备。
更令英军紧张的是,解放军的歼-16、歼-10等战斗机也相继升空,沿着对海攻击路线飞行,完成了一系列爬升、转向等战术动作,甚至直接进入导弹攻击阵位。
一位英国军官事后描述,中国战机“飞出真正攻击的航迹:先爬升、然后脱离、以50度角转弯。”这一切都明确显示,英舰已成为模拟攻击的目标。
信息心理战:英方反应耐人寻味
面对解放军的模拟攻击,英国人的反应耐人寻味。
“这就是他们在模拟消灭我们,”一名“威尔士亲王”号军官对媒体说,但他随即补充道,“这是信息战操作,目的就是让我们知道他们正在瞄准我们。我们预料会有反应,但不是暴力性的。”
这种看似淡定的表态,与他承认的“模拟消灭”事实形成鲜明对比。
更有英方军官试图将这场遭遇形容为一次学习机会,称“从训练角度看,这对双方都有益。他们越多练习瞄准你,你就越能了解他们的作战模式。”
这番说辞颇有阿Q精神之韵味——明明被当作了靶子,却硬要说是互惠互利。
英国广播公司(BBC)随后在报道中称,在南海,由“威尔士亲王”号率领的航母打击群途经南沙群岛时,被中方舰艇全程密切跟踪。
“威尔士亲王”号的值班军官罗汉·刘易斯中尉称,有四到五艘中国军舰试图逼近,似乎试图以近距监视或施压的方式把英国舰队“稍微推离”相关海域。
尽管如此,航母上的英国军官们却普遍表示并不担心中国会直接开火,甚至有人称赞解放军在行动中表现“专业”。
这种既紧张又故作轻松的矛盾心态,暴露了英方“既想刷存在感,又怕真挨打”的尴尬处境。
实力对比:现代海战的现实警示
这场对峙不仅是心理较量,更是实力的直接对比。
“里士满”号护卫舰属于英国23型护卫舰,1995年服役,至今已超30年,属于超期服役的老旧舰艇。
相比之下,解放军出动的武直-10武装直升机最大航程约800公里,可挂载8枚反舰导弹,足以威胁中型护卫舰。
一位英国军官坦承:“要是中国发动打击,这条护卫舰根本看不见中国战机,全在水天线以下就被击沉。”这句自嘲式的反思,道出了英方清楚自身实力与中方差距的事实。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就在美英舰艇穿航台海当天,中国第一艘采用电磁弹射的航母福建舰,在052D驱逐舰的伴随下,也浩浩荡荡穿越台湾海峡,前往南海进行训练。
这种“巧合”,无疑是对美英挑衅的强硬回应。
而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本身也问题频出,其搭载的F-35战机在行程中至少两次迫降,一次在印度,一次在日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不仅已常态化在西太平洋开展双航母训练,2025年更迎来了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服役。
延迟披露:半个月沉默的背后玄机
这一发生在9月12日的事件,英国方面为何直到半个月后才敢透露细节?这背后的玄机值得玩味。
第一个原因是,英军需要时间评估此次事件的影响。他们必须弄清楚解放军的反制是临时决定还是早有准备,需要分析解放军的战术和能力,以便未来应对。
第二个因素则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当时英国正值政府更迭的敏感时期,政客们担心台海事件在国内引发争议,影响选举,因此决定先压下消息,等风头过去再说。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解放军的模拟攻击让英军产生了真正的畏惧。他们清楚,在台海地区,解放军拥有绝对优势。如果过早披露细节,可能再度刺激中方,导致局势升级。
英国军方最终选择在“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战斗群完全离开南海后,才敢透露部分交锋细节。这种时机选择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这令人想起“狐假虎威”的古代寓言——英国不远万里来亚太炫耀武力,背后倚仗的是美国的同盟关系。但当真正面对中国的强势反制时,立即暴露了自身的虚弱与犹豫。
大局视角:现代海战规则与战略意志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解放军的模拟攻击完全符合国际海战规则和现代军事实践。
这种“模拟击杀”在军事上被称为“建设性击杀”(constructive kills)——战机完成发射攻击所需的所有动作,却并未真正发射导弹。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同时避免了实际冲突。
对解放军而言,英舰的穿航并非单纯的挑衅,更是一次难得的实战化演练机会。
据英国媒体推测,参与模拟击沉的战机可能包括武直-10武装直升机、飞豹战斗轰炸机、歼-16重型战斗机或轰-6K远程轰炸机。这些机型覆盖了从近距攻击到远程打击的全链条。
与此同时,水面舰艇的跟踪监视、潜艇的隐蔽侦察、岸基导弹的预设阵地,均可纳入演练体系,形成“空海一体、立体攻防”的作战模式。
而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早在9月12日就已明确表示,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对美英舰艇过航行动“全程跟监警戒,有效应对处置”。
中方先行公布整体应对,英方延迟披露技术细节——这两种不同的公布节奏,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战略文化和透明度。
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已在台海当了“活靶子”,而“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也匆匆离开南海躲进新加坡港口。 这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纸上谈兵”的典故——表面上声势浩大,实则缺乏实战能力。
纵观全球海权历史,大国崛起从不是靠几艘老旧舰艇的远航表演,而是靠真正的实力与决心。
来源:国民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