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称作“记忆橡皮擦”的阿尔茨海默症,终于传来让人热泪盈眶的好消息!中科院团队研发的新药AD16闯过最关键的安全关,3500人临床试验零严重不良反应;而“网红药”司美格鲁肽跨界攻脑,即将揭晓能否降低20%失智风险。两大研发突破正撕开“无药可治”的困局,给千万家庭
被称作“记忆橡皮擦”的阿尔茨海默症,终于传来让人热泪盈眶的好消息!中科院团队研发的新药AD16闯过最关键的安全关,3500人临床试验零严重不良反应;而“网红药”司美格鲁肽跨界攻脑,即将揭晓能否降低20%失智风险。两大研发突破正撕开“无药可治”的困局,给千万家庭送去希望!
阿尔茨海默症研发曾是药企“禁区”,血脑屏障这道大脑的天然“防护罩”,让99%的药物都望而却步——它既阻挡毒素,也把治疗药物牢牢挡在脑外。但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团队研发的AD16,硬是打通了这道关卡。
作为全球少有的神经元炎症抑制剂,AD16的核心优势藏在两个“精准”里:
1. 精准闯关:通过特殊分子设计“伪装”成大脑可接收的物质,像“搭便车”一样穿越血脑屏障,直接抵达病灶发挥作用;
2. 精准抗炎:专门阻断β淀粉样蛋白引发的神经炎症,减少神经元损伤,从根源上延缓病情进展,而不是像现有药物只能临时缓解症状。
更让人安心的是它的安全性:3500例受试者的I期临床数据显示,所有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都控制在1/2级(轻微头晕、短暂恶心等),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也没有受试者因不适退出试验。要知道,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需长期用药,这种级别的安全性几乎扫清了后续疗效验证的最大障碍。
如果说AD16是“精准打击”,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就是“跨界奇兵”。这款原本用于降糖、减重的GLP-1激动剂,如今要挑战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硬骨头”,而前期数据早已拉满期待值。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GLP-1激动剂可能通过调节大脑代谢、减少神经炎症等机制,将失智风险降低20% 。这并非空穴来风:GLP-1受体不仅存在于胰腺,在大脑中也广泛分布,它能改善神经元活性,还能减少β淀粉样蛋白堆积——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关键致病因素之一。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诺和诺德的临床试验结果。一旦确认阳性,意味着阿尔茨海默症治疗将迎来代谢干预新赛道:不用专门研发新药,已上市的成熟药物就能开辟新用途,大大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不过也需注意,GLP-1激动剂存在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用于老年患者需更精准的剂量调控。
我国目前有983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在煎熬中守护的家庭——看着亲人逐渐忘记自己,却连延缓的办法都没有。而这两大突破,正在改变这种无力感:
1.治疗更有针对性:AD16的抗炎方向、司美格鲁肽的代谢方向,打破了过去药物“千人一方”的局限,未来可能根据患者病情、基因特征匹配疗法;
2.安全更有保障:AD16的低风险数据,让长期用药不再是“赌健康”;司美格鲁肽的临床基础,也降低了新药研发的未知风险;
3.希望来得更快:AD16已筹备II期临床试验,司美格鲁肽结果即将揭晓,距离临床应用的脚步越来越近。
正如神经科专家所言:“过去我们只能帮患者‘缓一缓’,现在终于有机会帮他们‘停一停’了。”结合此前贾建平团队发现的“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技术,“早发现+精准用药”的阿尔茨海默症防控闭环正在形成。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发曾布满荆棘,仅2000-2019年就有146款新药失败。但AD16的“闯关成功”和司美格鲁肽的“跨界出击”证明,科学从未停止脚步。
或许用不了太久,“记忆橡皮擦”将不再可怕——中科院的硬核创新、国际药企的跨界探索,正在为千万家庭擦去绝望,留下希望。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AD16 I期临床研究成果
2. GLP-1激动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联研究(2024)
3. 澎湃新闻《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再添新药》(2025)
4. 科学网《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完成I期临床试验》(2021)
来源:小闫在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