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干旱,下半年淹,农民收种真艰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6 21:10 2

摘要:春播时的干裂土地还印着指痕,秋收时的滔滔积水已漫过田埂。2025年的天气以极端的姿态,在农民的耕耘日历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沟壑——上半年旱魃为虐,下半年洪涝围城,这场跨越四季的气候考验,让每一寸土地的收获都充满了艰辛。

旱涝交替间的耕耘守望

春播时的干裂土地还印着指痕,秋收时的滔滔积水已漫过田埂。2025年的天气以极端的姿态,在农民的耕耘日历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沟壑——上半年旱魃为虐,下半年洪涝围城,这场跨越四季的气候考验,让每一寸土地的收获都充满了艰辛。

入春后,阳光便带着灼人的威力炙烤大地。广西97.5%的土地龟裂如网,钦州、河池等地陷入特旱,40.5万人面临饮水危机,51.3千公顷农田在缺水中日渐枯黄。黄淮、江淮地区的麦田更是遭遇双重打击,连续数月无有效降水,叠加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温,土壤墒情持续下滑,玉米、大豆叶片卷成细筒,在烈日下瑟瑟发抖[__LINK_ICON]。河南老农李建国蹲在田埂上,用锄头刨开坚硬的土层,底下竟是干得发白的土块,"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清明过了还浇不上返青水的"。为保苗情,农户们搬出所有家当,地膜铺成白色长龙锁住水分,秸秆覆满田垄减少蒸发,半夜挑着水窖存的雨水浇灌幼苗,那些老辈传下的抗旱法子,在极端天气面前成了最后的希望。

正当人们以为抗旱终将迎来曙光,气候却陡然变脸。七月的华北地区,暴雨如注打破平静,北京密云、河北兴隆等地累计降水量超400毫米,海河流域多条水系爆发洪水,密云水库入库流量创下建库以来新高[__LINK_ICON]。这场迟到的降水没有带来慰藉,反而成了灾难的序曲。九月,河南许昌单日降雨量突破163.8毫米,河北、北京突遭暴雨冰雹袭击,刚要成熟的蔬菜在风雨中倒伏腐烂。山西运城的95.1万亩农作物受灾,53万亩彻底绝收,玉米浸泡后霉变,冬枣在积水中脱落,农民蹚着齐腰深水抢收,效率比往年低了六成以上。

旱涝急转的背后,是气候系统的剧烈波动。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波动,让降雨偏多偏少的极端情况愈发频繁,而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变化,进一步削弱了自然的雨洪调蓄能力[__LINK_ICON]。对农民而言,这种变化直接转化为"种难收更难"的困境:上半年抗旱投入的人力物力尚未回本,下半年排涝救灾的成本又接踵而至。河南张北县的蔬菜基地刚从干旱中缓过劲,就被暴雨冲毁了菜棚,导致北京绿叶菜供应紧张,价格应声上涨;山西的果农们眼看苹果挂果,却因根系缺氧死亡面临改种,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

所幸,守望并非孤立无援。四部门联合印发防灾预案,推动农田沟渠整治、物资储备和技术指导,为抗灾提供支撑[__LINK_ICON]。在灾区,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传授急救技巧,指导农户24小时内抢排积水,喷施调节剂修复作物长势;政府调运水泵、烘干设备,送水车每日奔波数百公里保障民生。这些行动如同及时雨,为绝境中的农民点亮希望。

霜降已至,山西的农户们仍在清理积水泥田,准备抢种晚播小麦;广西的田垄上,新铺的滴灌带正输送着珍贵的水源。尽管2025年的旱涝交替让收获格外沉重,但农民们攥紧锄头的手从未松开。正如田埂上那丛在旱涝中存活的野草,坚韧的生命力总能在风雨后重新扎根。这份与土地相依的坚守,终将在科学护航下,穿越极端气候的考验,迎来下一季的丰收。

来源:新农村新环境新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