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丽来”遇见《牡丹亭》,这名“老外”用镜头诠释东方雅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21:03 2

摘要:初秋的朱家角,水光潋滟,古韵悠长。近日,美国多媒体艺术家、导演Ben Fraternale携团队来到这座千年古镇,用独特的宝丽来大画幅相机记录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的诗意瞬间。

初秋的朱家角,水光潋滟,古韵悠长。近日,美国多媒体艺术家、导演Ben Fraternale携团队来到这座千年古镇,用独特的宝丽来大画幅相机记录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的诗意瞬间。

在课植园的亭台楼阁间,Ben Fraternale的8×10英寸宝丽来相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长期专注胶片摄影领域的美国艺术家,曾为达美航空拍摄巴黎奥运专题片,如今却被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深深吸引。“昆曲的每一个身段、每一声唱腔都充满了东方美学的精髓,”他一边调整着相机角度,一边感叹道,“用宝丽来这种传统摄影工艺去捕捉昆曲这门古老艺术,两种‘慢艺术’的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自2010年首演以来,已经成为朱家角的一张文化名片。“昆曲王子”张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牡丹亭》还原到江南园林中演出,是对400年前文人雅集传统的致敬,也是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艺术活态传承的窗口。“当Ben Fraternale告诉我,他要用宝丽来相机拍摄《牡丹亭》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碰撞。西方的即时成像技术与东方的戏曲艺术,看似相距遥远,实则都在追求艺术的真实与纯粹。”

作为《东方瞬间:宝丽来镜头下的上海》系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拍摄不仅聚焦朱家角的水乡风光,更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Ben Fraternale计划将拍摄成果制作成中英双语纪录片,通过YouTube、Instagram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向全球观众展示上海的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根本在于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张军认为,“《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爱情主题,超越了文化和语言的界限,触动着全人类共同的情感。而实景演出的形式,更是将自然、建筑、戏曲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值得关注的是,Ben Fraternale选择用“慢摄影”理念记录中国文化,恰恰契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每一张宝丽来照片的诞生都需要耐心等待,如同昆曲演员“台下十年功”的积淀。这种对时间的尊重、对细节的专注,正是中西方艺术家找到的共同语言。

据介绍,Ben Fraternale团队此次上海行还将探访武康大楼、外滩源等地标建筑,用镜头记录上海在保护传统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力量在于传播,文化的生命在于交流。从2010年《牡丹亭》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成功演出,到如今美国艺术家主动来华寻找创作灵感,中国传统文化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正如张军所言:“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在国际对话中找到共鸣。当西方艺术家用他们的方式诠释中国文化时,恰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

朱家角的水波依旧荡漾,课植园的昆曲声依然婉转。眼下,园林实景昆曲《牡丹亭》2025年秋季演出已全面开启,让游客能在这座江南园林中,体验400多年前文人雅集的诗意。而通过Ben Fraternale与昆曲艺术家张军的深度合作,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景象正以全新的形式走向世界——据悉,本次拍摄作品将在美国纽约进行展览,让更多西方观众通过宝丽来独特的影调,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从朱家角到纽约,从课植园到国际舞台,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一场跨越东西方的文明对话。未来,园林实景昆曲《牡丹亭》还将继续在课植园里演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正如这次中美艺术家的合作所展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书写着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篇章。

记者:朱泽敏

摄影:朱泽敏

编辑:沈千慧

责任编辑:胡军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来源:绿色青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