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出使辽国,苏轼:在那旮瘩有事就提你哥,绝对好使——结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8:47 1

摘要: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六十大寿那年,宋朝派了一位高级官员带队去祝寿。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六十大寿那年,宋朝派了一位高级官员带队去祝寿。

按说这是场再普通不过的外交任务,可谁也没想到,整个使团刚一踏进辽国境内,关注的焦点就变成了——“你是苏轼的弟弟?

苏辙没想到,自己的身份在辽国竟然成了“副本”。

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人围上来打听,“大苏近来如何?”、“大苏可有新作?”、“什么时候能来辽国讲学?”

使节团成员一开始还挺得意,以为是宋国国威所致。

可苏辙心里明白,这不是冲他来的——是冲他哥苏轼。

那时候苏轼已经声名远播,不止在宋朝,在辽国、日本、甚至高丽都被当成文化偶像。

他的《赤壁赋》刚出来没几年,辽国文人就能倒背如流。

书商甚至把他的词曲印成册子,随商队悄悄带入北地,在市井之间传阅。

而苏辙,只是那个“和他同考进士的弟弟”。

事情得从十年前的“乌台诗案”说起。

当时苏轼因为诗中讽刺朝政,被御史弹劾入狱,差点没命。

虽然后来被贬黄州,反而激发了他写作的高峰期。《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这些传世之作基本都是那段时间写下的。

诗词之外,他还写赋、写文、写信,连菜谱和药方都有记载。

那会儿的文人,有谁不想读读“大苏”的新作?

辽国其实早就开始汉化,尤其在统治层。

辽道宗本人就喜欢汉文化,宫廷里很多文书改用汉字,朝会仪式也照搬唐制。

辽国的学者们学汉语、读《诗经》、练书法,那是身份的象征。

苏轼的文章,就是他们眼中的“正宗”。

所以当辽国听说“苏学士”来访,场面就有些失控了。

一开始以为是苏轼本人,后来发现是苏辙,虽然有点失望,但也没说什么难听话。

只是原本准备好的丝绸、墨宝、礼品,偷偷换了档次。

苏辙心里有数。

他不是没才华,嘉祐二年跟哥哥一起考中进士,后来还做过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写文章讲经义,也是一把好手。

但和苏轼比起来,就像是清茶对烈酒,稳是稳了点,少了点灵气。

不过他并不嫉妒。

在给哥哥的信里,他提到:“家集一到幽都,逢人皆问大苏。”话说得轻描淡写,可也藏不住一丝骄傲。

那会儿的辽国,表面风光,其实内部已经在动荡。

几年前权臣耶律乙辛谋反失败,政局不稳,百姓生活也远不如从前。

辽国朝廷想借汉文化来稳住人心、重塑秩序,而苏轼,成了他们心中的“文化样板”。

苏辙此行,表面上是祝寿,实际上成了文化外交的意外收获。

辽国大臣见到他,都要先问一句:“大苏学士可安?”皇帝甚至说,“若大苏能北顾讲学,朕当牵马迎之。”

可苏轼没来。

他当时正被贬在惠州,远离朝廷,日子过得清贫但自由。

辽国的万里邀约,他未必没听说过,但他没回应。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那时候的宋朝,对苏轼这种名士是又爱又怕。

他太有才,太敢说话,太受欢迎。

一个诗人能引发政治风波,这样的人,朝廷忌惮。

而苏辙,在夹缝中做事,既不愿完全妥协,又不想惹事。

他比哥哥更理性,也更现实。

使节回国后,朝廷对苏辙的表现还算满意。

但没人提起那封辽国皇帝写给“大苏学士”的亲笔信,也没人讨论辽国人为何如此痴迷一个宋朝文人。

苏轼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距离而减弱。

几年后,他去世,消息传到辽国,宫廷为他降半旗,文人自发为他写祭文。

那年冬天特别冷,很多人说,是因为天上少了一个读书人。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苏学士”当作别人。

参考资料: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中华书局,2001年。

范文澜、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欧阳修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李侃,《辽史通俗演义》,中华书局,1991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来源:追寻五角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