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抖音,看到一条“灼艾分痛”的短片:俩兄弟一个艾灸、一个咬牙陪烫,播放量破500万,评论区齐刷“破防”。
“背了20年成语,今天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用。
”
昨晚刷抖音,看到一条“灼艾分痛”的短片:俩兄弟一个艾灸、一个咬牙陪烫,播放量破500万,评论区齐刷“破防”。
我顺手把视频转给正在加班的闺蜜,她回了个“?
?
?
”,问我这成语啥意思。
我愣了,脑子里只剩“兄弟情深”四个字,具体典故、用法、出处,全卡壳。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教育部为啥把成语写进核心素养。
不是咱们没背过,是背完就扔在脑灰层里,真要用时连掏都掏不出来。
早上坐地铁,我打开百度汉语搜“腹心之疾”,页面跳出一条热榜:企业高管把它当“核心风险”写进年报,股价当天涨3%。
我盯着屏幕笑出声——古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心腹大患被券商研报拿来当标题,估计得气得从棺材板里坐起来。
中午去便利店买饭团,收银台边摆着AR成语卡片,小孩拿手机一扫,屏幕里蹦出一只3D“井底之蛙”,边跳边喊“天只有井口大”。
娃妈顺手拍了条小红书,三分钟点赞破千。
我凑过去问娃妈:“你知道这卡谁出的吗?
”她摇头:“学校发的,说每天扫一张,比抄作业省事儿。
”技术把成语做成盲盒,知识成了糖果,外壳越花哨,越容易忽略里头是不是空心的。
下午公司例会,领导布置Q3 KPI,张嘴就是“命词遣意要精准”。
我低头记笔记,心里翻白眼:大哥,您知道这成语原指写文章时选词造句吗?
拿来套PPT,听着高端,其实跟“对齐颗粒度”一个味儿——行话滤镜,越糊越贵。
晚上加班到十点,我刷到微信小程序“成语王者”更新“元宇宙”版本,可以给自己捏个古风小人,在长安街背成语赚金币。
我试玩五分钟,系统送了我一个“安居乐业”buff,情绪值瞬间+30。北大论文说得没错,这四个字确实能激活大脑α波,可屏幕外的我,房租涨、地铁挤、老板催,buff一关,该焦虑还是焦虑。
关掉手机,我随手翻开故宫新出的《成语里的中国》,里头写“安居乐业”最早出自《老子》,原句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没有房贷,没有996,老子想要的小日子简单到奢侈。
我合上书,突然明白:成语没骗人,是后人把滤镜加太厚,硬把古人田园诗糊成楼盘广告。
背一堆四字词不难,难的是把成语从试卷里拎出来,放回真实生活。
知道“灼艾分痛”是兄弟情深,不如在朋友做手术时真的去陪床;明白“腹心之疾”是核心风险,就别只把它写进PPT,先把自己身体的体检报告看了;嘴里蹦“安居乐业”,先让自己租的小屋干净能躺平,再谈诗和远方。
成语不是社交货币,是前人打包好的生活经验。
背完不用,它就是库存;用对了,它才是工具。
明天起,我打算一天只记一个成语,但必须亲自用一次——哪怕只是跟快递小哥说“辛苦了,祝你一路平安”,也算给“安居乐业”找了个地气入口。
别攒一堆金句装点门面,先把日子过成四字词。
来源:幸福星星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