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头儿玩转历史地理?葛剑雄揭秘“何以中国”,这才是真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14:26 1

摘要:广州酒店的沙发上,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酒店的沙发上,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皱纹细密得像他研究了一辈子的地图上,那些被时光磨砺出的等高线。他叫葛剑雄,一个总被误认为“还很年轻”的学者,刚刚结束一场关于“何以中国”的讲座。

广州酒店的沙发上,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酒店的沙发上,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皱纹细密得像他研究了一辈子的地图上,那些被时光磨砺出的等高线。他叫葛剑雄,一个总被误认为“还很年轻”的学者,刚刚结束一场关于“何以中国”的讲座。

手边那杯茶,早就凉透了,但他似乎浑然不觉。对他来说,年龄不过是身份证上的数字,真正让他着迷的,是历史地理那些厚重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褶皱”。

你可能觉得,一个研究古代人口、古代地理的老教授,听起来有点“枯燥”。可我跟你说,葛剑雄的故事,才叫一个精彩。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满了他的较真、他的探索,还有他那颗永不停歇的好奇心。

1978年的复旦大学。那时的大学生活,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历史系新生葛剑雄,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启了他与中国历史地理的“缘分”,这就是华东医院的大厅。消毒水的味道、人来人往的喧嚣,都没能打扰坐在沙发上的谭其骧先生,他正逐字逐句地解读《汉书·地理志》。这一幕,像一颗种子,种在了葛剑雄的心里。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医院大厅里听课的青年,后来会背着行囊,登临长城垛口,去追寻“统一与分裂”的千年轮回;他会在黄河滩头,细数“人间几度寒暑”的沧桑变幻。甚至,他还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科考站,在漫天飞雪的极夜里,一笔一划地写下考察日记。这哪里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分明就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险家”!

他博士论文写《西汉人口地理》,这事儿听起来就“硬核”。他怎么做的呢?不是简单翻翻古书,而是玩了个“侦探游戏”,用粮食产量,反推两千多年前的人口数量。这就像在拼一幅残缺不全的古地图,他手里拿着“锄头”(实地考察的脚力)和“放大镜”(文献考据的严谨),从史料里记载的“亩产三石粟米”里,愣是能“算出”当年长安城的热闹劲儿;从边关屯垦的田亩数里,他又“复原”了丝绸之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潮。

后来他写《中国移民史》,又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安徽人为什么会“下江南”做生意?我们可能直觉是“穷的没办法”。葛剑雄一研究,发现没那么简单。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生存空间有限,但这种地理压力,反而催生了徽商那种走南闯北的闯劲和智慧。

同样是人多地少,湖南西部可能就出了很多猎户,绍兴则出了“师爷”。你看,地理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它搭好了场景,但真正唱主角、演出精彩大戏的,永远是人。人在这个舞台上,能跳出各种各样的舞。

你有没有在网上见过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葛剑雄手里的茶杯都差点没握稳。这句话是什么来头?其实是上世纪初日本学者搞出来的“元清非中国论”,现在换了一层“马甲”,跑到了键盘侠的嘴里,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历史真相”。

这下,葛剑雄这个“较真老头儿”可不干了。他立刻翻出《宋史》,逐字逐句地去抠细节: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七天之后,海面上浮起十万具尸体,那场面有多惨烈可想而知。可另一方面,文天祥的弟弟却转头就做了元朝的官,谢枋得呢,宁愿饿死也不投降,还说“呼我为宋逋播臣亦可”。

“宋朝人心里清楚得很,他们亡的是赵宋王朝,而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国!”他在《何以中国》这本书里,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讲:西周青铜器“何尊”上的“中国”,最初指的是“天下之中”,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心。

而秦朝大一统之后,“中国”才渐渐演变为疆域的代名词。元朝的疆域比唐朝还要辽阔,如果我们把它排除在中国之外,那明朝的法统又从何而来?难道明朝的皇帝是凭空冒出来的吗?

他最喜欢举大运河的例子:隋唐时期,运河两岸方言各异,市集兴衰,比现在热门电视剧还精彩。可你仔细看那些码头石缝里,嵌着的、流淌着的,始终是中原文化的基因。这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水流可能会改变,但河床的基因是不会变的。葛剑雄用他的学识,给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较真课”。

葛剑雄曾因为一张南浔镇的旧地图,惊出一身冷汗。他记忆里家门口的石桥,在1950年代的地图上,竟然“歪”在河湾处。这个发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对历史地理更深层次的认知,我们以为的“记住”,可能已经被时光悄悄地篡改了版本。

就像他在B站上给年轻人讲历史,或者给《王者荣耀》做学术顾问时,总有人会问:“研究几千年前的人口,到底有什么用?”

他会指着地图上商朝安阳出土的野象化石说:“那个时候,河南热得跟现在的西双版纳似的!气候变了,但咱们的文明还在接着演,没有断过。”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时,也常带着学生看老地图:明朝的海防图上,钓鱼岛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清朝的漕运图里,每一条运河支流,都注着当时的民生密码。

“了解这些,不是为了炫耀咱们的老祖宗有多么厉害,”他敲着桌子强调,“而是要让你们知道,咱们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且绵延至今,它像水一样,懂得适应地理环境,又不会被地理环境所困住!”这不就是我们民族强大的韧性吗?

你打开航旅纵横看看葛剑雄的数据,可能会被吓一跳:1197次飞行,210万公里里程!这哪里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儿,简直就是一个空中飞人!去年一年,他就做了70多场讲座。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邮差,把历史地理这张“明信片”,一张张地送到年轻人心里。

有人问他:“您都退休了,还这么折腾图什么呢?”他会指指书架上那一套厚厚的《葛剑雄文集》,最新的两本《何以中国》和《也是读书》,一本是回答公众的疑惑,一本是记录他自己的读书心得。字里行间,都在说一个道理:物质条件就像河床,它很重要,但真正让这条河流奔腾不息的,是精神的力量。

“以前我研究地理决定论,后来发现错了。”他说起徽商、晋商和湖南猎户、绍兴师爷的故事:同样的地理环境,却能催生出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文化面貌。地理也许画了一个圈,但人却能在圈里跳出各种精彩的舞。

现在他常说:“AI再厉害,能算清历史数据,可它算不出文天祥为什么宁愿死也不投降,也算不出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为什么能在沙漠里耗尽一生!”

采访结束时,葛剑雄望着窗外流淌的珠江,脸上带着孩子般的笑容:“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先干到85岁,然后再活到90岁!”这话听起来一点都不像开玩笑。就像他说,年龄只是一个符号,真正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是心里那点不灭的“精神头”。

正如他书里写的那样:中国不是一幅静止不动的古画,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每个时代的人,都是这条河的“舀水人”,我们既要懂得河床的走向,也要敢于激起新的浪花。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